全球新冠疫苗研發進程:5大賽道總計91個項目 中國佔據39個

硬核內參是騰訊新聞、環球時報、南方日報、財經雜誌、AI財經社聯合打造的一檔圍繞通信、科技和互聯網領域的優質科普欄目,旨在讓專業領域的內容門檻低一點,讓枯燥的數據化內容有趣一點。

劃重點

  • 1全球共有91個新冠病毒疫苗項目在推進,中國和美國分別有39個和17個,陳薇院士的項目進度最快,第一批接受注射志願者9月17日可完成全程試驗檢測。
  • 2疫苗研發按技術路線可分為病毒載體疫苗、mRNA疫苗、蛋白重組疫苗、減活/滅活疫苗和DNA疫苗五大類。
  • 3病毒載體疫苗的技術路徑耗時長,對載體的選擇、操作和生產的技術要求很高。
  • 4mRNA疫苗是一種先進又時髦的疫苗研發技術,但目前還沒有相關疫苗產品上市。
  • 5減活/滅活疫苗是最傳統的疫苗研發路線,有大量成熟產品,麻疹、狂犬疫苗等都屬於此類。

新冠病毒疫情,吸引了2020年元旦至今全球的注意力,各國科學家們選用不同技術路線,多路並進,投入到了疫苗研發的競速之中。

截至2020年4月5日,通過檢索和統計中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英國、德國、日本、法國、新加坡、丹麥、印度等國家的信息發現,

91個新冠病毒疫苗研發項目已經啟動中、美兩國的疫苗研發速度再次走到了前列,在3月16日兩國各有一個疫苗進入了臨床實驗。

全球新冠疫苗研發進程:5大賽道總計91個項目 中國佔據39個

從圖中可以看到,由不同的原理研發的疫苗,其臨床研究方案也是不同的,隨著更多數據的積累,靈活調整也是很可能的。

接下來,我們將從不同開發原理與路線來梳理這91個在研疫苗項目,其中主要分為五大類:病毒載體疫苗、mRNA疫苗、蛋白重組疫苗、減活/滅活疫苗和DNA疫苗

病毒載體疫苗

埃博拉病毒疫苗就屬於這一品類;其原理是利用科學家可以掌控的活病毒(比如腺病毒)為載體,將目標病原體(比如新冠病毒)的保護性抗原基因插入載體病毒的基因組中,並使之高效表達抗原蛋白,高純度的無害載體病毒被注射到體內,會誘導抗體生成,從而人體接觸新冠病毒就不會引起嚴重的疾病了。

該技術路徑耗時較長,對載體的選擇、操作和生產的技術要求很高;雖然30多年前就提出了概念,卻是很新且頗受追捧的熱門技術,有成功案例上市也證實了它的可靠性。

全球新冠疫苗研發進程:5大賽道總計91個項目 中國佔據39個

公開資料顯示,目前至少16個在研新冠疫苗採用這一技術路徑。

在此必須著重關注的是我國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陳薇院士,正是她領銜的團隊以“油門踩到底”的極速進行新冠病毒疫苗研發,我國才擁有了全球最快進入臨床實驗的疫苗之一。

陳薇院士團隊在2014年支援西非埃博拉疫區的時候,就以腺病毒為載體研發疫苗,創造了僅用3個月就啟動臨床試驗、僅5個月就達到臨床終點、2年內疫苗就上市這堪稱奇蹟的戰績。

陳薇院士團隊的實力,代表我國進入疫苗研發領先者的行列,而實力來自於棟樑之才自身的不懈努力與長期積累、錘鍊,以及團隊的凝聚與合作。

同時,軍科院憑藉埃博拉病毒疫苗的成功經驗,在最短時間內完成了新冠病毒疫苗設計、重組毒種構建和GMP條件下生產製備,以及第三方安全性、有效性評價和質量複核;不難看出我國相關的硬件配套設施、人才儲備也達到了國際領先地位。

另外,

國內還有浙江普康生物、第三軍醫大學、廈門大學等多家研究機構也宣佈將於近期推進臨床。英國牛津大學、美國醫藥巨頭強生公司的病毒載體疫苗項目,也計劃在年內啟動臨床試驗。

mRNA疫苗

mRNA疫苗是一種先進又時髦的疫苗研發技術,但目前尚無mRNA疫苗產品上市,產業成熟度有待提高。

其原理是將攜帶病毒特徵蛋白遺傳信息的mRNA遞送入細胞,在體內表達從而激活免疫反應,產生有效抗體

資料顯示,目前有16個新冠疫苗研發項目採用這一技術路線。


全球新冠疫苗研發進程:5大賽道總計91個項目 中國佔據39個

其中,美國的Moderna公司3月16日已開啟臨床試驗,我國的深圳先進院團隊和上海斯微/同濟團隊,德國的CureVac公司均計劃近期開啟臨床研究。我國還有包括軍科院在內的多家機構、科技公司也在奮力研發。

mRNA穩定性較差,在體內容易被核酸酶破壞,因此對製劑、和靶向遞送技術要求非常高;大規模生產也是該技術的一大挑戰。

不過,mRNA疫苗有免疫活性強、研發週期短、適用於突發性傳染病預防等多重優勢,被業界認為具有突破潛力,此次疫情緊急程度也是該技術“一顯身手、揚名立萬”的絕好機會。

蛋白重組疫苗

全球新冠疫苗研發進程:5大賽道總計91個項目 中國佔據39個

我們熟悉的乙肝、流感和HPV疫苗等,就是採用重組蛋白技術開發併成功上市的

重組蛋白疫苗運用基因工程重組技術,通過細菌或酵母表達病毒外殼中免疫原性較強的蛋白,誘導機體的免疫反應。該路線以其適於規模化生產吸引了最多團隊的選擇。

資料顯示,全球共有27支科研隊伍處於不同的研究階段。

國內智飛生物、四川大學、普康生物等團隊目前進展較為迅速,與美國的Novavax均計劃於幾個月內推進到臨床階段。

提到重組蛋白技術,讓人不禁想起在美國默克公司以幾乎免費贈送的形式將當時最先進的重組乙肝疫苗技術轉讓給了中國(收費700萬美元尚未能覆蓋默克培訓我國工程技術人員等“售後工作”的成本)。

該公司創始人默克先生曾說過:“我們要永遠銘記:醫藥永遠是為人而不是為了利潤。”正是因為科學家們不分國界、無私分享的精神,才能讓全人類獲益。

21世紀以來,這已是人類第三次面對嚴重的冠狀病毒疫情;但如今的科技水平相較於出現SARS疫情的2003年和美國H1N1流感疫情的2009年,已有了大幅提高和發展。

同時中國的醫療機構、科研院所和生物科技公司在春節假期快速響應,及早給出核酸檢測方案,第一時間實現檢測試劑盒量產,推動了疫情的早發現早控制。

現階段,中國能夠迅速從多個技術路徑全面出擊,研製疫苗,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這些都離不開以往數十年連續不斷技術積累、平臺建設、人才培養而實現的綜合科技實力的大幅增強。

目前這5大技術方向總體進展順利,大部分團隊均計劃爭取在6月逐步啟動臨床試驗,可見疫苗研發的效率很快,已突破以往的常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