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拉赫效應:成功的訣竅在於經營自己的長處

瓦拉赫效應:成功的訣竅在於經營自己的長處



最近,後臺有個女孩給檸檬留言:

她今年讀高三,即將面對高考和填報志願兩件人生大事,雖然她的成績不錯,但如果高考她沒有超常發揮,那麼想上她理想的大學就只能選擇很冷門的專業。

可這些專業她一點也不感興趣,也不是她擅長的領域,而且她聽說這個大學對轉專業的要求很嚴格,即使她大一結束後申請轉專業,能通過的幾率也基本為零。

她對檸檬說:


她現在的成績很穩定,能提升的空間也有限,她不知道是該繼續堅持報考這個大學,還是選擇自己感興趣或能讓自己發揮優勢的專業。

對於女孩的煩惱,檸檬想引用胡適在《大學的生活——學生選擇科系的標準》裡說的這段話給她參考:

“譬如一位有作詩天才的人,不進中文系學作詩,而偏要去醫學院學外科,那麼,文學系便失去了一個一流的詩人,而醫學界卻添了一個三四流甚至五流的外科醫生,這是國家的損失,也是他自己的損失。”

檸檬想說,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擅長的領域,同時也不可避免有一些短板或是不足,如果非要在發揮優勢和補足短板之間優先選一個,那麼檸檬建議你選擇經營自己的長處,因為這樣更有助於幫助你取得成功。

因為通常來說,我們能克服的大多數缺點,比如晝夜顛倒、飲食不忌、拖延懶散等等,這些大多數是一些行為上的問題。

而真正能力上的不足,想讓它成為你的優勢是非常困難的,可能你加倍努力也只能追趕上平均水平。

所以說,在精力有限的情況下,與其花費大量時間來彌補不足,不如發揮自己的優勢,這樣更容易實現自我價值,當然這裡不是說無視缺點,而是發揚長處,迴避短處。


看看那些取得成功的人,他們也並不是完美無缺的,也有自己的短板,他們之所以成功只是因為他們把自己的優勢發揮得淋漓盡致罷了。

在心理學上,我們可以用“瓦拉赫效應”來理解。這個效應起源於一個德國少年的故事:


這個少年的父母希望他成為一個文學家,可一個學期下來,少年的文學老師給他寫下了這樣的評語:

“他很用功,但過分拘泥。這樣的人即使有著完美的品德,也決不可能在文字上發揮出來。”

於是,他的父母讓他改學油畫,可少年毫無藝術細胞,成績在班上次次倒數第一,學期結束後少年的繪畫老師給他的評語是:

“你在繪畫藝術方面毫無造就的餘地。”

可他的化學老師卻覺得少年做事一絲不苟,具備做好化學實驗應有的品格,建議他試學化學。

讓所有人驚訝的是,在化學領域,這個少年彷彿一下子開竅了,他不但在22歲就獲得了博士學位,最後還被授予了諾貝爾化學獎。

他就是德國化學家奧托·瓦拉赫,他的成才之路也正是“瓦拉赫效應”的由來。


瓦拉赫效應:成功的訣竅在於經營自己的長處

瓦拉赫的成功,說明這樣一個道理:

學生的智能發展是不均衡的,都有智能的強點和弱點,他們一旦找到自己的最佳點,使潛力得到充分的發揮,便可取得驚人的成績,這也是“瓦拉赫效應”的核心理念。

聽到這裡,可能有的人會產生這樣的疑惑:

之前聽過“木桶效應”說,整個社會、以及我們每個人都應思考一下自己的“短板”,並儘早補足它,可這裡好像又說要經營優勢,迴避缺點,這是不是矛盾的啊?

檸檬告訴大家,乍一看“木桶效應”和“瓦拉赫效應”好像是矛盾的,但其實並沒有矛盾,只是它們應對的場合不同,傾向的方向不同。

  • 前者主要用於組織管理,說的是組織中不能有某個環節處於短板位置;
  • 而後者指的是個人能力,說的是個人能力的揚長避短。

最後,檸檬想說:

“揚長避短”中的“避短”並不意味著我們要對短處無視和逃避,它想告訴我們的是——在你發揚長處的同時,請不要讓你的短處影響到你邁向成功的步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