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學5國語言開拓市場,改進燒製技法,她讓“兵馬俑”有了洋麵孔

自學5國語言開拓市場,改進燒製技法,她讓“兵馬俑”有了洋麵孔

公式 以外國人肖像為原型的工藝品 記者 李宗華 攝

年前,54件等比例製作的“兵馬俑”複製品,用泡沫板包裹後,被吊車裝進了集裝箱。

從西安臨潼區出發,集裝箱在4天后運抵天津港,由此漂洋過海完成45天的“漂流”,前往德國法蘭克福。

昨天,製作這批工藝品的楊曉娟告訴記者,與傳統工藝品不同,這些複製的兵馬俑大多是“洋麵孔”,造型更現代、表達更時尚,讓這種嶄新的藝術形象走向世界。

為和外國遊客交流自學5國語言

從事秦俑複製近20年,楊曉娟從不認為自己是在經營生意。她是臨潼區西楊村人,這裡距秦始皇陵1500米,從這個村子出土的秦陵兵馬俑,曾震撼世界。

楊曉娟的母親參與過秦兵馬俑的發掘工作。小時候,她有機會跟著母親進入俑坑,對一堆堆陶俑碎片,產生了興趣。

當年,秦兵馬俑考古隊隊長、考古學家袁仲一借住在楊家,“袁叔叔一有時間就在屋裡雕刻,一坐就是一天,給我介紹兵馬俑的體型、造型,講歷史故事。”

隨著考古工作的展開,包括兵馬俑在內的大批珍貴文物陸續面世。也是從這時開始,楊曉娟開始著迷於兵馬俑的塑形、雕刻技法,在她看來,這些體型高大、造型精緻的秦俑承載和見證了中華古代文化,是“會說話”的傳奇。

1999年,楊曉娟和丈夫龐紅利在自家的小院裡辦起了小工廠,製作兵馬俑工藝品。從模具製作、塑形,到燒製、拋光、雕刻,她始終懷揣著一個夢想,“要將兵馬俑的故事講給更多人聽,讓全世界一睹‘大秦風采’。”

受限於創業初期的經濟能力,彼時,工廠只能完成一些簡單的複製品,銷售渠道主要依賴擺攤零售。為了更好地和外國遊客交流,她買來英語磁帶練習口語,並自學德語、意大利語等5國語言。

製作工藝品開通海外網站

2005年,楊曉娟自學互聯網知識,不僅開通了海外網站,還辦起了網店,複製工藝品的種類也越來越多。

知名度越來越高,有外國客戶找到她,希望突破陳規,製作一些以外國人肖像為原型的“兵馬俑”工藝品。這倒是提醒了楊曉娟,“這是中西文化的碰撞。”4月10日,她告訴三秦都市報記者,讓“兵馬俑”變身“洋麵孔”是更富想象力的藝術表現形式,讓全世界都“看得懂”,可以引起更多年輕人的共鳴。

為了準確把握人物造型特點,楊曉娟向西安美術學院的老師求教,在三維塑形技術的基礎上,不斷改進燒製技法,還原“美國大兵”“肖像兵馬俑”等特色,燒製出來後,通過海上運輸發往外國。

“我一直思索著怎麼開拓全球市場。”她還將工廠的老窯洞改造成兵馬俑手工DIY體驗室,讓全世界的遊客感受制作過程的魅力。截至目前,楊曉娟製作的兵馬俑工藝品已落戶40多個國家,每年要接待近4000名外國遊客。

眼下,工廠復工,楊曉娟即將迎來一年中最忙碌的時候,她說,通過“洋麵孔”的“兵馬俑”,全世界將會有越來越多的人重新瞭解陝西、認識陝西、愛上陝西。

記者 宋雨

(MX)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