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和易經的聯繫

我們學習佛法的時候,要與自己對卦的研究結合起來。我們研究卦的時候,同樣也要爭取與對佛法的學習結合起來。例如《金剛經》的開篇,是從“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這句提問開始的。佛答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金剛經和易經的聯繫

“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這個是《金剛經》的主題,整部《金剛經》都圍繞這個問題而展開。須菩提問:“如果有人發心要解脫,要成佛,他的心念要放在什麼上?要注意些什麼?”佛給出的答案是:“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

金剛經和易經的聯繫

這個答案包括兩個部分的內容:(一)住色、聲、香、味、觸、法,就是住相;不應住,就是不應該把心念住在事情的表面現象上。(二)“應生無所住心”就是說,要保持一個警覺之心,隨時警覺不讓心念住在事情的表面現象上。

但是,佛既然說了“應無所住”,為什麼佛還要我們“而生其心”呢?這不是畫蛇添足嗎?那麼我們要生的這個心,應該是什麼樣的心才是佛的意思呢?

佛說:“應生清淨心”。

什麼是清淨心呢?佛沒有詳細說。但我們知道,如果海水不清淨的時候,海底的東西就看不清楚了。同樣,如果心裡不清淨的時候,看問題就不清楚了,就會出問題,就會顯得沒有智慧。

金剛經和易經的聯繫

再者,佛雖然沒有詳細說怎麼個生清淨心,但《金剛經》裡佛講的話,就已經把怎麼個生清淨心的秘密洩露出來了。我們看經文中,很多地方都用了“什麼什麼,佛說非什麼什麼”、“什麼什麼,如來說非什麼什麼”這樣的句式。也就是,任何一個東西,佛都是要從否定的角度去看。

依據佛家的理論,在這有相的萬有世界裡,一切現象皆屬“二法”範疇,亦稱之為“正反二性”。這是指任何事物、任何概念都存在著相對的一方,而且兩者之間還存在著互相依賴,互相轉化的微妙關係。實際上,在這萬有的世界裡,沒有任一現象不屬“二性”的,沒有例外。而凡屬於“二性”之現象,都不可能是永恆的,其都會由一個極端轉向另一相對的極端,來回往返,週而復始,這也是《易經》上講的“物極必反”的道理。任何事物不可能停止在某一現象而永恆不移,其終究還是會變去的。只不過是由量變開始,質變為終,量變引起質變。變是絕對的,不變是相對的,只是暫時的。任何事物和概念,無時無刻不在向其對立面的轉化過程中。《易經》稱之為“變易”,而佛家則以“無常”來形容,現代的語言則可以稱之為“辨證法”。

金剛經和易經的聯繫

如果有個A,慢慢又會變成B;而這個B,又會慢慢變成A。永遠都這麼變來變去的,我們能說它是A還是B嗎?說它是A不對,說它是B也不對。所以我們的心念不能跟著它們變來變去,把自己也變糊塗了。如果我們靜下心來,能把二性的東西,看成一個統一體,即是把“二”看成“一”。這就是透過“二”的現象,看到“一”的本質。所以佛法有“不二法門”之說。

若從這個角度去理解,生清淨心可以理解為,對於A會變成B的問題,不能站在A 的角度看,也不能站在B的角度看。而要靜下心來,從非A非B的角度看問題。總而言之,是要辨證地看問題,要透過現象看本質。

如果我們的心念能夠不住於事物和概念的表面現象,又能夠透過現象看本質地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我們看卦時候就不會犯錯誤,我們就能夠理解卦所要表達的意思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