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逐漸消失的職業:更夫

“天乾物燥,小心火燭”。聽到這句話腦海裡是不是立刻浮現出這樣一幅畫面:夜裡,一條巷子中,一個步履蹣跚的打更人,手裡拿著一個鑼和一個梆,邊敲邊喊,向著遠方走去。

今天我就帶大家瞭解一下更夫這個職業。


中國逐漸消失的職業:更夫


起源

歷史上沒有專門記載,但現在關於打更現象最早的記載是在司馬光的《李愬雪夜入蔡州》:“四鼓,恕至城下,無一人知者。”而司馬光是北宋時期的人,也就是說在北宋時期就已經有更夫這種職業了。

還有一種說法說打更在周代就已經存在了。《周禮》記載:“夕擊柝以比之”。按辭海的解釋“擊柝”的意思就是“敲梆子巡夜”。而梆子和更夫的工具相同,因此有人以此為觀點認更夫最早出現在周代。

工作職能

早期:因為傳言打更起源於原始的巫術,所以早期主要起驅鬼的作用。紅樓夢中就有這樣一段描述:"晚上吳貴到家,已死在炕上。外面人人因那媳婦兒不妥當,便都說妖怪爬過牆吸精而死。於是老太太著急的了不得,替另派了好些人將寶玉的住房圍住,巡邏打更……"。

後期:隨著人們思想的進步,打更才逐漸演變成後來人們印象中的樣子——提醒人們現在是什麼時候(時間)、提醒人們防火、防盜等等。

工作情況

更夫一般是兩人一起,一人拿鑼,一人拿梆。工作時間是戌時—寅時,就是現在的晚上7點到第二天早上5點。古代人們把一夜分為五更,戌時作為一更,亥時作為二更,子時作為三,丑時為四,寅時為五更。更夫在每一更都會敲特定樣式。

其實當時的更夫就跟現在的小區保安差不多。


中國逐漸消失的職業:更夫


代表人物


中國逐漸消失的職業:更夫


孫達成(1813-1888 年),革命先行者孫中山之父。香山縣(即今中山市)翠亨村人。

16歲在澳門鞋店當學徒三年,後在澳門板樟堂街一間葡萄牙人開設的鞋店當鞋匠,月工資四元。32 歲回鄉務農時成婚。孫達成在鄉間沒有自耕土地,佃入祖堂田二畝五分,及弟媳程氏田地四畝,種水稻及雜糧。一年辛勤勞動只獲得微薄的租餘入息,致使孫達成除白天勞動外,

夜晚還兼做村中更夫,年俸二百斤谷以幫補家訐。直至1880年才辭去更夫職責。於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壽終。

現在

隨著時代的發展,更夫這種職業,也逐漸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現在重慶的磁器口古鎮還保留著打更這個傳統,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去看一下。


好了今天就為大家分享到這裡,下期的內容還在編輯中,喜歡的讀者可以關注收藏,方便下一次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