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某期《朗讀者》一說“獻給我親愛的大哥”

觀某期《朗讀者》一說“獻給我親愛的大哥”

雨停了,風又起了,心也變了……

不等你說我知道該走了

前幾日看了一期《朗讀者》,近來這種類型的節目很多,可能是現在的社會讓人們缺失了點什麼,而這種類型的節目正好能夠彌補。記得還有什麼《見字如面》等等,我都有所看過零星片段,觀來覺得也不過如此。當然其中的某些情節還是能夠讓人有所共鳴的,之所以覺得不過如此是因為對於某些讀書信的人真的是敗壞了前輩書信的情感,尤其是將古人書信翻譯白話文來讀真的是糟蹋了原文。

觀某期《朗讀者》一說“獻給我親愛的大哥”

還是回到我觀某期《朗讀者》的初衷,記得那是最後一位朗讀者喬榛。喬榛,配音演員、導演。上海人。生於1942年11月17日。1965年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表演系,同年入上海電影製片廠任演員。1975年任上海電影譯製廠演員、導演。曾擔任《魂斷藍橋》 、《葉塞尼婭》、《美人計》、《生死戀》、《紅衣主教》、《寅次郎的故事》、《安娜·卡列尼娜》等二百餘部譯製片的主要配音演員,並任《坎貝爾王國》、《羅賓漢》、《湖畔奏鳴曲》、《三十九級臺階》等十餘部譯製片導演。 解說作品有《造手大師--記於仲嘉教授從醫五十週年》 (1995),《資源再生》 (1988),《長江三峽水利工程》 (1988),《夜上海》 (1999) ,《中華文明 》(1999)其中《追捕》、《苔絲》、《 國家利益》分別獲1979年、1982年、1983年文化部優秀外國譯製片獎。1980年後曾主演《珊瑚島上的死光》、《R4之謎》等故事片。

之所以對喬榛尤為關注,不單是被先生的聲音所感動,更是被老先生與他的夫人唐國妹的相識相守而感動。先生說他一生經歷了七次生死,是他的夫人對他的無微不至的照顧是他的夫人對他一路的陪伴。我們常說“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來時各自飛”,但從先生與夫人的一生來看,他們告訴我什麼是一生陪伴。先生還說無論是一條手帕還是一件襯衫,他的夫人都要為他熨平,夫人說我是公眾人物。最後在朗讀由先生的夫人來朗讀,夫人朗讀了裴多菲的《我願是激流》,而開口的第一句是……“獻給我親愛的大哥”,只這一句就說明了一切,這一輩子的陪伴,我反覆回味著這一句話“獻給我親愛的大哥”,多麼親暱的稱呼,他們的浪漫比我們現在的年輕人浪漫多了,他們的浪漫是時刻存在身邊,他們的浪漫是心與心的交流。

我願是激流——裴多菲

我願意是急流,

山裡的小河,

在崎嶇的路上、

岩石上經過……

只要我的愛人

是一條小魚,

在我的浪花中

快樂地游來游去。

我願意是荒林,

在河流的兩岸,

對一陣陣的狂風,

勇敢地作戰……

只要我的愛人

是一隻小鳥,

在我的稠密的

樹枝間做窠,鳴叫。

我願意是廢墟,

在峻峭的山岩上,

這靜默的毀滅

並不使我懊喪……

只要我的愛人

是青青的常春藤,

沿著我荒涼的額,

親密地攀援上升。

我願意是草屋,

在深深的山谷底,

草屋的頂上

飽受風雨的打擊……

只要我的愛人

是可愛的火焰,

在我的爐子裡,

愉快地緩緩閃現。

我願意是雲朵,

是灰色的破旗,

在廣漠的空中,

懶懶地飄來蕩去,

只要我的愛人

是珊瑚似的夕陽,

傍著我蒼白的臉,

顯出鮮豔的輝煌。

1847年6月1日-10日之間

觀某期《朗讀者》一說“獻給我親愛的大哥”

我時常去想我們老了會是怎樣的?會是老無所依還是兒孫繞膝?甚至都不敢去想覺得甚是遙遠,也許不去想是多的,我們更多的是活在當下不是很好嗎?我喜歡聽著音樂或者歌曲,讓指尖在鍵盤上敲打文字,不管敲打出來是什麼,大概都是內心的獨白吧!

二十六個字母交織成情感,

記錄著人生每個時期的點滴,

喜歡把交織的文字變成秘密,

關上大門,獨自表白。

今天的風雨吹向了哪裡

來不及穿起雨衣

一個人彷徨的走著,

就這樣去流浪

原以為嚐遍了苦酒

早已忘卻你的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