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某期《朗读者》一说“献给我亲爱的大哥”

观某期《朗读者》一说“献给我亲爱的大哥”

雨停了,风又起了,心也变了……

不等你说我知道该走了

前几日看了一期《朗读者》,近来这种类型的节目很多,可能是现在的社会让人们缺失了点什么,而这种类型的节目正好能够弥补。记得还有什么《见字如面》等等,我都有所看过零星片段,观来觉得也不过如此。当然其中的某些情节还是能够让人有所共鸣的,之所以觉得不过如此是因为对于某些读书信的人真的是败坏了前辈书信的情感,尤其是将古人书信翻译白话文来读真的是糟蹋了原文。

观某期《朗读者》一说“献给我亲爱的大哥”

还是回到我观某期《朗读者》的初衷,记得那是最后一位朗读者乔榛。乔榛,配音演员、导演。上海人。生于1942年11月17日。1965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同年入上海电影制片厂任演员。1975年任上海电影译制厂演员、导演。曾担任《魂断蓝桥》 、《叶塞尼娅》、《美人计》、《生死恋》、《红衣主教》、《寅次郎的故事》、《安娜·卡列尼娜》等二百余部译制片的主要配音演员,并任《坎贝尔王国》、《罗宾汉》、《湖畔奏鸣曲》、《三十九级台阶》等十余部译制片导演。 解说作品有《造手大师--记于仲嘉教授从医五十周年》 (1995),《资源再生》 (1988),《长江三峡水利工程》 (1988),《夜上海》 (1999) ,《中华文明 》(1999)其中《追捕》、《苔丝》、《 国家利益》分别获1979年、1982年、1983年文化部优秀外国译制片奖。1980年后曾主演《珊瑚岛上的死光》、《R4之谜》等故事片。

之所以对乔榛尤为关注,不单是被先生的声音所感动,更是被老先生与他的夫人唐国妹的相识相守而感动。先生说他一生经历了七次生死,是他的夫人对他的无微不至的照顾是他的夫人对他一路的陪伴。我们常说“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来时各自飞”,但从先生与夫人的一生来看,他们告诉我什么是一生陪伴。先生还说无论是一条手帕还是一件衬衫,他的夫人都要为他熨平,夫人说我是公众人物。最后在朗读由先生的夫人来朗读,夫人朗读了裴多菲的《我愿是激流》,而开口的第一句是……“献给我亲爱的大哥”,只这一句就说明了一切,这一辈子的陪伴,我反复回味着这一句话“献给我亲爱的大哥”,多么亲昵的称呼,他们的浪漫比我们现在的年轻人浪漫多了,他们的浪漫是时刻存在身边,他们的浪漫是心与心的交流。

我愿是激流——裴多菲

我愿意是急流,

山里的小河,

在崎岖的路上、

岩石上经过……

只要我的爱人

是一条小鱼,

在我的浪花中

快乐地游来游去。

我愿意是荒林,

在河流的两岸,

对一阵阵的狂风,

勇敢地作战……

只要我的爱人

是一只小鸟,

在我的稠密的

树枝间做窠,鸣叫。

我愿意是废墟,

在峻峭的山岩上,

这静默的毁灭

并不使我懊丧……

只要我的爱人

是青青的常春藤,

沿着我荒凉的额,

亲密地攀援上升。

我愿意是草屋,

在深深的山谷底,

草屋的顶上

饱受风雨的打击……

只要我的爱人

是可爱的火焰,

在我的炉子里,

愉快地缓缓闪现。

我愿意是云朵,

是灰色的破旗,

在广漠的空中,

懒懒地飘来荡去,

只要我的爱人

是珊瑚似的夕阳,

傍着我苍白的脸,

显出鲜艳的辉煌。

1847年6月1日-10日之间

观某期《朗读者》一说“献给我亲爱的大哥”

我时常去想我们老了会是怎样的?会是老无所依还是儿孙绕膝?甚至都不敢去想觉得甚是遥远,也许不去想是多的,我们更多的是活在当下不是很好吗?我喜欢听着音乐或者歌曲,让指尖在键盘上敲打文字,不管敲打出来是什么,大概都是内心的独白吧!

二十六个字母交织成情感,

记录着人生每个时期的点滴,

喜欢把交织的文字变成秘密,

关上大门,独自表白。

今天的风雨吹向了哪里

来不及穿起雨衣

一个人彷徨的走着,

就这样去流浪

原以为尝遍了苦酒

早已忘却你的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