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週一傳-第一期-繁華落幕,歸隱山林

每週一傳-第一期-繁華落幕,歸隱山林

每週一傳-第一期-繁華落幕 ,歸隱山林

——每週一傳,帶您認識身邊的歷史人物

人物簡介

福建省泰寧縣“隔河兩狀元”之鄒應龍傳。

鄒應龍(1173-1245年),又作應隆,字景初,泰寧城關水南街人。南宋官員。

1尋靜心之地,學有所成

每週一傳-第一期-繁華落幕,歸隱山林

狀元巖

鄒應龍出身於落魄的“書香門第”,雖然他出身貧寒,但自小胸懷大志,刻苦讀書。

據傳少年時他為避開市井吵雜,獨自一人去到山間苦讀,最終得中狀元,而此山便是如今的狀元巖。

南宋慶元二年(1196年),年僅二十三歲的鄒應龍考中狀元,被任命為秘書郎出知南安軍;不久召回京中,遷校書郎、實錄院檢討官,參與了修纂《孝宗實錄》的工作。

每週一傳-第一期-繁華落幕,歸隱山林

2為人剛直,不與苟同

開禧二年(1206年),以外戚身份為相的韓侘胄決議伐金,鄒應龍考慮到當時南宋國力薄弱、內患不已,不宜伐金,於是堅決反對。可韓侘胄擅權專國,打擊異己,當年,鄒應龍便被排斥出京,被貶至贛州。一年多後,韓侘胄伐金戰敗,韓侘胄一黨也受到清理。嘉定元年(1208年),三十五歲的鄒應龍應召入京任職東宮。

嘉定二年(1209年),鄒應龍因與為相的史彌遠政見不合,受到排擠,被降為寶文閣待制,翌年外放任泉州知州。

寶慶元年(1226年),鄒應龍應召入京,鄒應龍這次入京供職僅幾個月,就與史彌遠發生激烈的衝突。史彌遠大肆排除異已,連著名理學家魏了翁、真德秀都被逐貶。鄒應龍據理力爭要留住魏、真等人不成,他不願苟且,於是主動提出外放,再次出任贛州知府。

每週一傳-第一期-繁華落幕,歸隱山林

3以民為本,多次平亂

嘉定八年(1215年),鄒應龍安徽池州郡守。這年,池州正值受災,莊稼歉收,民生艱難。鄒應龍不忍心看著大批災民忍飢挨餓,可是州郡又無庫存糧餉的情況下,毅然決定裁減當地駐軍兵餉,賑濟災民。鄒應龍此舉引起駐地帶兵軍官的不滿,遭到圍攻與上告。嘉定九年,鄒應龍調任廣西經略使。這年冬,黎州及邕蠻發生叛亂。鄒應龍率軍成功地平定叛亂。他嚴懲首惡分子,脅從不問;並把此次軍功歸於將士,自己向朝廷自劾請罪。

紹定二年(1229年),江西、湖南、福建等地相繼暴發農民起義。尤其是晏彪起義軍聲勢浩大,席捲包括泰寧在內的閩西北一帶。鄒應龍在向郡府請求發兵鎮壓沒有結果的情況下,一面奏報朝廷,一面請淮西帥曾式中派遣精兵3500人間道入閩,協助閩軍及地方勢力鎮壓農民起義。但是,鄒應龍也擔心這些官兵因紀律敗壞而擾民和地方豪紳乘機向參加起義的農民倒算,特地自己花錢買酒宰牛犒勞他們,希望能約束部屬,使地方得到安寧。

每週一傳-第一期-繁華落幕,歸隱山林

4治國能臣,外交大才

瑞平二年(1235年),鄒應龍為禮部尚書兼侍讀學士。同年十一月,元滅金後,元兵大舉南下圍光州。朝堂上,鄒應龍提出選用賢能,薄徭減賦,培養國力、精兵防北、和睦南夷等十策,理宗認為“甚切直而嘉納行之”。

每週一傳-第一期-繁華落幕,歸隱山林

鄒應龍任職期間,也曾多次出使金國、安南國,他以自己優秀的外交能力為與鄰國修好做出了極大貢獻,避免了勞民傷財的戰爭,使鄰國能夠和睦相處。

每週一傳-第一期-繁華落幕,歸隱山林

5官至副國,大隱於野

鄒應龍曾在福建、江西、安徽、廣西、湖南等多地為官,為當地建設做出了不小貢獻,併為當地人民留下了不少歷史財富。

嘉熙元年(1237年)二月,鄒應龍官拜端明殿大學士,籤書樞密院事、參知政事,加授資政殿學士、知慶元府兼沿海制置使(大致相當於現在的副國級)。鄒應龍辭官不就,辭官歸隱故鄉泰寧。他在縣城南郊竹林(如今泰寧地質博物館)築一小屋閒居,平靜地過著清貧的生活。理宗親書“南谷”兩字送他,並封他為太子少保,開國公。

每週一傳-第一期-繁華落幕,歸隱山林

南谷禪林

每週一傳-第一期-繁華落幕,歸隱山林

小結

鄒應龍一生可謂是宦海沉浮,但其為人為官,始終剛正不阿,廉潔正直、忠君不二,愛民如子,不屈權奸,是非分明,博得了百姓的讚譽。

如今,狀元郎雖已不在,但是我們可以通過他留下的足跡來追尋他的身影,我們可以去鄒應龍的發奮之地——泰寧狀元巖,歸隱之所——南谷禪林,同時還能品嚐一下狀元當年最愛的美食——狀元餈!

每週一傳-第一期-繁華落幕,歸隱山林

狀元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