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方的“封城日記”及其他

方方的“封城日記”及其他

作家方方的“封城日記”之前零星看過幾篇,昨天集中起來,每一篇都看了。“日記”在微博上發佈時就引來一片指責、謾罵,至今,仍有餘音。

前期,批評、謾罵主要集中於兩點,一是她的“日記”不真實,來源“道聽途說”,另外是散佈不好的消息,較“陰暗”。後期,惡意揣測。

方方就在重疫區武漢,記錄的都是身邊人事,有的是自己的生活起居,有的是得到的信息,她的朋友給她提供的信息,有人質疑不真實。我想,朋友給自己提供的是假的,好像沒有這個必要。想想我們自己吧,你難道對朋友提供的信息都認為是假的?這好像不會,即使質疑一個,你可以從第二個第三個朋友那裡得到確證,如果朋友提供的都是假消息,大概你也不會把他(她)當朋友,這是常識。方方日記中有過不確信息,後來做了說明,改過來了,而且還道歉,這一點,一些人士還做不到。

方方的“封城日記”及其他

有武漢人說她的日記是真實的,有的說不是真的,說不是真的人也許範圍所限,會跟“日記”有些差別,這是很自然的。

前兩年,莫言寫過一篇文章,說自己童年少年時代沒有吃的,快被餓死。有人就說他寫的是假的,其中還有他的同齡人。所處地域不同,經歷各異,說他寫得假,大概他們那裡生活水平高一些,沒有莫言那樣的經歷,但沒經歷過就不能否認別人經歷過。很可惜,他們不僅否認莫言所寫生活,還說揭自己國家的醜,把他誣為與美帝勾結,後來也不見有人拿出確實的勾結證據。這樣的莫須有,讓人啼笑。

有人說,方方日記都是陰暗,沒有光明,居心不良,用詞張口就來。我只能說,他沒有看“日記”,或者看了幾篇,眼神堪憂。摘錄幾段:

1月29日的“日記”結尾:“我一定會和政府和所有武漢人站在一起,全心全意,共同抗疫。政府向市民提出的要求,我也會百分百配合。只是當時寫到那裡,覺得反思也很有必要。由此,就反了一下思。”

2月2日的“日記”結尾:“我很想誇一下武漢的年輕人。有幾萬青年志願者在疫情前線奔忙。純粹是自願服務,他們以微信群的方式組織起來,做什麼的都有.......”

2月8日:“我注意了一下,在我眼前出現最多的人有三種,一是送外賣的小哥。他們仍然騎著小車,奔波在各條路上;二是警察,他們大多站在各個路口,醫院門口也有一些。天氣很冷,站在外面,實不容易。基層警察是相當辛苦的,他們往往直面各種人等,執行他們所必須執行的任務。我聽說,在有人病得無法下樓時,也是警察前去幫忙揹人。有一個人剛背到樓下就死了,警察也哭。三是環衛工人,他們真是了不起。儘管人少,路面沒那麼髒,只是一些樹葉。他們也恪盡職守,認真打掃,以保證整個城市的衛生。從疫情開始到現在,他們一直以從容的姿態留在我們眼裡。”

2月16日結尾:“這世道,之所以還讓我抱有期待,是看到仍然有這些善良而理性的人在為之努力和忙碌。”

還有很多,不一一摘抄。本來用不著摘抄,看看日記就可,細心一點就能釋疑,用不著我像個小學教師一樣一一指出。可有人不看,或少看,便開罵了,比如約稿之事,“日記”裡說得清楚,是國內某雜誌約稿,而有人偏說是國外約稿。我們能不能認真看一下“日記”呢。

也許頌歌聽多了,對異音分外敏感,顯得刺眼,進而引起憤怒。指出不足,以便反思,防止將來再犯,這是常理。現在,反思竟成了問題。

身體發燒感冒是常有的事,有不適,找醫生吃藥是要緊。拖好了的畢竟少數,那是身體強健,運動量多,更多的人,體質一般,得了病大概是不會一直拖下去的。如果有人說,我從來不會生病,無需看醫生,只能說天賦異體,難得。不過這樣的人,我還沒有見到過。本來這些是常識,無需多說,但現在,卻顯得必要起來。

一些人士的質疑,“日記”中已經說得很明白,但他們沒看,或沒注意看,反覆翻炒“道聽途說”、“陰暗”,冷飯炒多遍,味道就壞了。固執得過分,不是一件好事。

許多國家正被疫情侵害,還很慘烈,讓一些人士謾罵方方更找到了憑據:看看他們,我們做得這麼好,你還不滿意?這就像一個學生,考了個不高不低的分數,便自傲起來:“看看,他們只考三四十分。”這樣的比較,是忽視了那些已經逝去的鮮活生命。當無視生命、隨意辱罵人的時候,不要輕易把“良心”、“愛國”掛在自己的嘴上,不然,會讓人不適。

方方的“封城日記”及其他

有不同觀點,可以質疑、爭辯,可有些人士卻辱罵,人身攻擊,而且針對的還是一個六十多歲的老人,這恰暴露了自己惡劣的品性。有甚者在不明瞭事情的情況下,說方方特權,舉報房產問題,關於特權,“日記”已說得清楚,自己找來看看,房產問題,她正給予反擊。有人又抬出她的“日記”在國外出版,引來一批叫罵。一招不靈又換一招,也夠奮勇的。我只能說,不要急,再調查一下,比如方方授權了沒有,譯者是誰,確證了為好,總不能像攻擊莫言的人士一樣,最後失望,暴露自己的醜態。一部剛寫完的“日記”,立刻就能出版,而且售賣,是不大可能的事(為構陷,做個圖書封面倒是很容易。“日記”或被人惡意利用是可能的),她連可觀的“日記”打賞都不做,還在乎去賺版稅?而且還是在現在的政治環境下。多想想吧。每一個攻擊,方方不可能都一一回應,否則很累,我們要審慎對待,總不能人群中有一個呼聲,就起鬨跟隨,那成什麼了。

公知,通常是別人給的稱呼,一般當事者不會說自己就是公知。按公知的定義,方方原來不是,只是默默寫自己的文字,現在對國家疫情發聲,勉強算了。在一些謾罵者中,只要是寫作的人就成了公知,這理解也是清奇,連百度都懶得查,只是一味叫罵。

公知中多為知識精英。這些年,知識精英,在許多人士眼中,沒有好樣子,個個不是謬誤百出,就是傲慢偏見,佔據資源。人都是有瑕疵的(又是常識),知識精英也免不了,會說錯幾句話,做錯事,有的屬於民眾挑刺,有的屬於沒有認真思考後的誤解。不管是什麼,不能就此否定他們的廣博學識,有過的深入思考,取得過一些成就,若因為一些瑕疵,就加以全部否定,見一個罵一個,反而顯出自己的狹隘。如果照照鏡子,恐怕自己比他們更寒磣,四顧茫茫,只剩一張辱罵的嘴。放開心態,從他們身上學習有價值的東西,用魯迅的話說叫“拿來主義”,才有利於自己的進步。

官員,富裕者,知識精英,已成仇視對象,他們中都有正直善良者,無端揣測,惡意辱罵,就自己是正義、良心的化身,這不是好狀態。如今,精英與民眾,已有很大隔膜,互相看不上,對雙方來說,都不是好事情。理解,少惡意,互相汲取養料,才是健康的關係。

這篇文字,在一些人士看來,也許還是空洞無物,那我還能說什麼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