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共享經濟與佛系消費觀

日本共享經濟與佛系消費觀

如果新品市場都充斥著假貨劣貨,很難想象二手市場會好到哪裡去。

聰明的中國創業者一直沒有推出共享車位服務,這是為什麼?

不得而知。日本已經有了。日本最大的電商樂天市場推出了手機應用Rakupa,試圖解決上班族停車難的問題。

其背後的邏輯非常簡單,如果有人家裡暫時不用車位,可以發佈到APP上,那些尋找車位的註冊用戶則可以預定車位,在離開之前,你可以用信用卡或者樂天市場的積分卡完成支付。

除此以外,日本也有共享汽車的服務,和我國的模式相差無幾。只不過,日本共享租車服務的價格相對便宜,有些人甚至租個車在上邊吃飯睡覺,走的時候只需要支付幾百日元。

實際上,日本一直是共享的大國。

特別是時光進入信息時代之後,共享和分享就變成了一種生活方式。你買了一個包,自己拎著有什麼成就感?發到網上去,讓人豔羨才過癮。

除了信息分享,物的共享也開始出現。其實,日本一直是一個提倡節儉的民族——畢竟資源匱乏,在1973年,影響世界的石油危機爆發之後,日本經濟出現了戰後首次負增長。

當時,曾任日本經濟企劃廳長官的堺屋太一出版了一本名為《油斷》暢銷書。書中的言論雖然有些聳人聽聞,但也激發了民眾對節約的再度審視:

日本石油進口中斷一個月內,就會有50%的企業倒閉,兩個月內將發生社會動亂,半年內國家將崩潰。

一名日本專家這樣說:“我們的衣服、鞋子和包,是中國造的;吃的魚蝦是澳洲的;蔬菜也大部分進口自外國;只有大米是我們自己的。”

到了80年代末,日本泡沫經濟崩潰之後,老百姓手裡沒錢了,當年的財富都突然蒸發之後,更加節儉就無比重要。

於是,3.11大地震之後,共享之風席捲而來。一場大地震,多年積累的財富煙消雲散、多年搭建的家也小於無形,那麼物質到底有什麼意義呢?

彼時,媒體《日經新聞》做了一個調查發現,年輕人對於身外之物的興趣在不斷減少,甚至預測在2050年,日本私家車保有量將減少到240萬臺。

如果你需要一些物品,不妨去買二手的。

2015年7月24日,日本環境省公佈的《環境產業調查報告》顯示,日本二手品相關產業規模已經從2000年的39.46萬億日元(約2.38萬億元人民幣)增長到2013年的43.78萬億日元(約2.64萬億元人民幣)。

共享的產品也多種多樣,最受歡迎的是服裝,其次是電腦和數碼產品,接著是二手書,當然二手汽車也非常普遍。

甚至在東京的新橋車站,會經常舉辦二手書市集,而神保町更被稱為舊書一條街。

可以說,共享經濟就是日本經過高消費時代之後沉澱下來的佛系消費觀。畢竟,在日本經濟起飛的年代,一個職場女性有幾個LV是非常正常的事兒,到如今,姑娘們更熱衷於購買二手奢侈品。

女性確實是二手產品消費的主力軍,在她們的消費圖譜上,最受歡迎的二手貨就是包,其次是眼鏡、再次是首飾。

當然,有人說,二手產品算是共享產品嗎?我覺得算吧,閒置之物分享出來而已。

當然,日本的二手產品品質無需擔憂。不誇張的說,你從著名的大黑屋買一件二手衣服,跟新的也相差無幾。

當然,店家會根據產品的品相來確定價格,越新的產品就越貴。

還有,日本處理家電這些大的“垃圾”要支付不菲的費用,與其如此,還不如拿出來共享。

另外,共享公寓也開始興起。2010年,日本一家諮詢公司,對居住在東京附近的20歲到39歲的單身女性做了一個調查,顯示,有將近30%的女子想嘗試與人合租公寓。理由是,更便於交流和分享。另外就是,隨著不婚族增加、少子化傾向,買房的渴望沒有那麼強烈,年輕人寧願選擇與志同道合者住在一起,分享物質和精神。

這是一次消費降級嗎?或許是,但沒想到的是,即使是共享市場也能創造不容小覷的價值。

今日中國的共享市場也在不斷興起,閒魚對很多人來說不可或缺。比如嬰兒車、安全座椅,使用週期短,買全新的價格不菲,不如買個品相好的二手貨更划算。

只不過,在日本市場上,基本上沒有假貨,這也確保了二手產品的品質。日本環保學者渡邊宏平曾經說:“如果新品市場都充斥著假貨劣貨,很難想象中古品市場會好到哪裡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