贏在起跑線,卻輸給了時代!企業如何把握“迭代”時代?

導讀:那些看似無過錯的企業,也許在原有的“真理標準”下沒犯錯,但在這個時代的縱橫座標中“真理標準”早就變了。


2017年6月30日王石退出,萬科“亮時代”來了;2019年9月10日馬雲正式退休,阿里巴巴迎來新掌門張勇;緊接著,2019年12月18日聯想集團宣佈換帥,中國企業界“教父”級企業家柳傳志也正式退休了。

企業家“一代新人換舊人”。

贏在起跑線,卻輸給了時代!企業如何把握“迭代”時代?

新希望集團劉永好曾發出感慨:“大家都說我們的企業太老了,我的年齡也太大了,我今年67歲了,但是今天我還能站在這裡非常高興。因為跟我一塊兒走過來的一些企業家有的倒下了,有的企業沒了,現在看看一起開會的企業家原來的已經不多了”。

企業家的個人命運往往與企業命運綁定,與企業家一同換代的還有無數企業。

在迎來送往中,多少企業贏在了起跑線,卻輸給了時代!

有數據統計,自2002年開始到2017年,15年的時間裡先後共有1579家企業曾在中國500強榜上有名,但其中已有2/3的企業沒能持續出現在該陣營中。

曾幾何時,老牌摩企嘉陵是國內最風光的摩托車企業,既是最早和本田合作的摩企,也是最早上市的摩企,創造了嘉陵70等火遍大江南北的車型,但接下來卻在禁摩政策、汽車消費乃至守舊經營連環圍堵下,連續8年淨利潤為負。

曾經市值高達182億元的嘉陵2015年淨資產餘額僅794.7萬元,資產負債率高達100.42%;2018年ST嘉陵又被迫展開重大資產重組,擬剝離盈利能力較弱的摩托車資產,作價僅1元;2019年年初,它更是因一筆2萬元的貨款被判失信,成為“老賴”,徒留一片唏噓:一代經典,可惜了!

這與當年的諾基亞何其相似,在最終被微軟收購時,其CEO約瑪•奧利拉還悲情地說了句:“我們並沒有做錯什麼,但不知為什麼,我們輸了”。


01

迭代太快

對此,很多企業家早已看清了現實。

海爾CEO張瑞敏曾言,“沒有成功的企業,只有時代的企業,所謂成功只不過是踏準了時代的節拍”;馬雲說,“感恩這個了不起的時代造就了阿里”;馬化騰說,“感謝這個時代,騰訊走到今天應該歸功於這個時代”。

為何這些大佬都齊刷刷地歌頌時代、感謝時代?想想海爾的“出海”記、支付寶的誕生、微信的熱度,哪個不是抓住了時代機會。

反過來也就不難理解,那些看似無過錯的企業,也許在原有的“真理標準”下沒犯錯,但在這個時代的縱橫座標中“真理標準”早就變了。

縱向來看,在中國,改革開放後“真理標準”一直鎖定在“發展是硬道理”,一切為發展讓路;可面對超級霧霾、環境汙染、百姓消費需求升級,“真理標準”又切換到“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於是企業去產能、經濟調結構等一系列政策都以環保為前提。

在世界,以往對手都在行業內,可如今“真正的對手卻是行業外看不見的競爭者”。比如,滅了索尼隨聲聽的,不是mp3、mp4,而是手機音樂播放器;攪亂柯達膠捲生意的,不是數碼相機,而是手機攝像頭……

而今,席捲全球的疫情,又讓企業經受前所未有的考驗。

橫向來看,企業做大做強行將被壟斷、新生產方式、新科技等肢解。

小時候,你可能聽過最多的是“慢慢來,走得比較快”,可如今企業“慢慢來,死得比較快”。除了數碼產品“上市即被淘汰”,還有些研發週期慢的產品“未上市就胎死腹中”。

那些固守落後觀念與技術的企業,卻還以為做大做強形成壟斷就能江山永固,以致在新技術革命撲面而來時反應遲鈍。

贏在起跑線,卻輸給了時代!企業如何把握“迭代”時代?

當年做慣手機行業大哥的諾基亞,在2007年智能手機時代交割拐點,不屑於跟著名不見經傳的Android小弟混,當一眾手機廠商集體倒向Android陣營,諾基亞的勢力被徹底架空,沒多久就被當時的無名小卒蘋果打得滿地找牙。

正當外界以為諾基亞會放棄Symbian站隊Android,卻未料它意外的選擇和英特爾推出Meego系統,可沒過多久就與英特爾鬧掰了,也錯過了智能手機的最好時點、跌落神壇。


02

企業如何把握“迭代”時代?

當下是一個迭代太快、變數太多的時代,企業若不想步諾基亞等老企業的後塵,不想被新時代拋棄,勢必將在以下四維座標中把握“迭代”時代:

一,制度紅利迭代太快。以往有人口紅利、土地紅利等一系列制度釋放的紅利,如今舊的紅利漸退,“從大放到大治”相當多的企業被清掃出局。

卻不知,消費升級、經濟轉型、製造業轉型等正集中釋放新的制度紅利,為企業撬開新商機。

對此,萬科集團CEO鬱亮倒是摸得門清,並公開表達,“沒有深圳就沒有萬科,沒有中國的改革開放也不會有深圳。一個企業成功與否跟所處的時代密切相關”。

在萬科博物館也可以看到一張圖上有兩條曲線,一條是深圳經濟增長曲線,另一條是萬科的增長曲線,這兩條曲線的發展趨勢基本一致。

如果說房地產行業發展初期,“行業是為有錢人服務的,因為只有有錢人才買得起房子”,那在房住不炒、租售同權的背景下意味著制度紅利轉向,對於行業來說,“這個時代最重要的事是為普通人蓋好房子”。

二,金融槓桿“加加減減”。現在很多企業往往經濟向好爬坡中,在“富士山曲線”前半段拼命加槓桿,直至頂峰拐點出現,去泡沫、去槓桿,融資渠道信託也開始關閉閘門,那些“脫實入虛”走太遠的企業便在後半段一路下滑,垮了!

贏在起跑線,卻輸給了時代!企業如何把握“迭代”時代?

2019年全國已有330家房企宣告破產,這次史無前例的疫情更進一步加劇了房企的生存危機,從年初至今,全國近百家房企破產,當年喊著“先掙它一個億”的王健林也消聲了。

正如福卡在《加槓桿易,去槓桿難!金融槓桿到底怎麼加?》一文中所說,金融槓桿不在大小,關鍵是支點和時點,潮水褪去,槓桿曾經怎麼加的,現在就怎麼減回去。還是那句話“沒有成功的企業,只有時代的企業”。

三,商業模式高頻迭代。一來模式不能兩吃。共享單車、新能源汽車、餐飲(其中如瑞幸咖啡)等都是打著新概念推出各種商業模式,再被複制粘貼、進而推廣,但如若商業模式本身就不賺錢,頂多是忽悠投資“割韭菜”。

“中國私募第一人”就敗在P2P,因為P2P本身很多資金都是跟投在諸如共享單車等新概念包裝下的商業模式中,一旦爆雷瞬間引發行業性多米諾骨牌倒塌。

二則盈利點後置。在信息不對稱的工業時代,商業模式從設計、生產到資源配置統統以獲取極致效益為準;但在新經濟、新消費、高頻迭代的互聯網時代,則聚焦客戶體驗,盈利點後置,一切從免費開始。

比如,汽車可以不掙錢,4S店掙錢;樂視電視不賺錢,內容服務賺錢;既有小米、蘋果通過手機通道賺取衍生費用的模式;也有亞馬遜推薦系統的增值服務模式……

市場價值鏈從售前轉向售後,由一次性免費換取轉為長久高頻回報,用多樣的衍生品掏空你的錢包。


03

最根本的在於科技迭代

事實上,這個時代之所以變化太快,最根本的還在於科技超倍數迭代。

芯片性能每18—24個月就會翻一倍,而自2012年以來,AI訓練任務所運用的算力每3.43個月就會翻倍,AI算力6年增長了超過30萬倍,完全超摩爾定律(12倍的增長)。

另有數據統計,2008年前6名的手機品牌在2018年已經從榜單上集體消失,而造成所有這些變化的原因,正是核心技術的迭代。

企業一旦落後於科技迭代的速度,出局是早晚的事。當初的軟件巨頭甲骨文,就因為對雲計算缺乏佈局,在2018年市場份額已經跌出了市場前五。

過去甲骨文超過50%以上的收入來源於數據庫,但現在它曾經的大客戶如亞馬遜、阿里巴巴等巨頭,開始利用雲計算的先發優勢,搶奪甲骨文以往的數據庫市場,即便高達3720萬元的天價“和解費”也沒能阻止阿里放棄甲骨文,這背後是越來越多的企業用戶用雲數據中心取代傳統數據中心。

不止於此,如今就是銀行,也不得不投入金融科技,轉型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模式,以應對日益嚴重的金融脫媒。

贏在起跑線,卻輸給了時代!企業如何把握“迭代”時代?

而更加聞所未聞的是,由於貨幣的數字化刺出的致命一擊,全球最大印鈔廠都快要破產了——印了100多年鈔票,即將被時代拋棄。

由此可見科技迭代的威力。一方面,科技迭代讓企業產品時代間的價值趨近於零。因為一旦科技出現顛覆性創新,很可能讓企業產品原有的舊價值瞬間清零。

正如在上世紀70年代,不僅經歷了晶體管電視機取代電子管電視機,不久後集成電路電視機又取代晶體管電視機,技術快速迭代讓原有的電視機價值大打折扣甚至趨近於零。

另一方面,科技迭代也帶來了消費需求、消費方式的迭代,需求反過來又決定企業供給。

當初暴風影音在互聯網泡沫的加持下,一上市就創造了40天36個漲停的神話,市值最高超過400億元,但當互聯網從PC時代遷移到移動時代,電腦上先下載再觀看的方式逐漸被在線、無線觀看所替代,免費資源也在被付費資源所取代,跟不上時代的暴風集團如今瀕臨破產。

現在的95、00後們,會刷抖音快手,看劇會上優酷愛奇藝,問到這款視頻播放器,收穫的基本是“這是啥”的靈魂拷問。

恰如達爾文在《進化論》中所言:“在這個世界上,從來都不是那些最強壯的物種生存,也不是那些最聰明的物種生存,而是那些最能適應變化的物種生存。”

對於企業家和企業而言,又何嘗不是如此呢?把握“迭代”時代或許才是長命之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