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之交是誤食毒蘑菇中毒事件的高發期。昨日,市疾控中心發佈風險提示,生長在野外的蘑菇外表乾淨,普通人難以準確鑑別,因此市民千萬不要自行採摘食用。
市疾控中心統計,去年全市發生了7起因食用毒蘑菇而中毒的事件。其中,2019年3月31日,炎陵縣鹿原鎮一對夫妻上山採摘了300克左右野生蘑菇,中午煮熟食用。12小時後,兩人先後出現腹瀉、腹痛、嘔吐等中毒症狀。
據瞭解,在我國,毒蘑菇約有100種,其中可致人死亡的至少有10種。除了形狀漂亮、顏色斑斕的毒蘑菇外,一些外表普通的蘑菇實際上也有毒。
市疾控中心食品安全科科長張文浪介紹,市民想憑經驗和民間土法辨認蘑菇是否有毒是非常不可靠的。有些野生蘑菇毒性很強,幾克甚至幾毫克就可以讓一個成年人中毒死亡。辨別某種蘑菇是否有毒,只能由相關領域的專家來鑑定,而專家鑑定的方法,對於市民日常辨別不具參考性。
市疾控中心提醒市民,不要自行採摘、食用野外的蘑菇,採購食用菌必須到正規市場。一旦出現中毒症狀,應立即大量飲用溫開水或稀鹽水,咽部催吐,同時儘快到醫院治療。有些中毒患者經過治療後症狀緩解,其實進入了“假愈期”,需要繼續觀察治療,否則很容易導致肝臟受損甚至死亡。就醫時,儘量攜帶吃剩的蘑菇,輔助醫生的診斷和治療。
【知多點】蘑菇中毒會出現哪些症狀?
不同種類蘑菇導致的症狀不相同,分為胃腸炎型、神經精神型、溶血型、臟器損害型和光過敏性皮炎型五種類型。
1.胃腸炎型:中毒潛伏期較短,一般多在食後10分鐘至6小時內發病。
2.神經精神型:中毒症狀可以分為神經興奮,神經抑制、精神錯亂以及各種幻覺反應。潛伏期較短,一般在食後10分鐘至6小時內發病。
3.溶血型:含這類毒素的毒蘑菇中毒潛伏期比較長,一般在食後6至12小時發病。除了有噁心嘔吐、腹痛或頭痛、煩躁不安等病症外,可在一兩天內由於毒素大量破壞紅血球而出現溶血癥狀。
4.臟器損害型:肝臟損害型中毒發病過程可分為潛伏期、胃腸炎期、假愈期、內臟損害期、精神症狀期和恢復期等6個時期,通常在誤食後6至72小時發病。致命白毒傘中毒就屬於這一類型。
5.光過敏性皮炎型:潛伏期較長,一般在食後1至2天發病。與光接觸部位皮膚腫脹,指尖劇疼,指甲根部出血,嘴唇腫脹外翻。(株洲晚報記者 楊凌凌 通訊員 張峻)
閱讀更多 晨株洲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