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酒文化故事》大講堂第二十一講—中國酒的第一故事之七八九

編者序:

在我為數不多的酒業人物專訪中,幾乎每個受訪者都曾很自豪的告訴我:無論是中國酒文化,還是中國白酒的釀造技術,在國際上都是遙遙領先的。可,在自豪的同時,他們又會暗自惆悵的說到,中國懂酒,懂酒文化的人太少了。

是的,你或許知道,李白嗜酒如命,自稱“酒仙”;你又或許知道,杜甫和李白一樣嗜酒,被譽為“酒聖”。那麼,釀酒的“六必古法”是指什麼?中國第一部酒令專書、中國第一部酒類專書又是什麼?

無言以對。

略懂,是種格局。

一個行業的蓬勃發展,每個環節都息息相關。

所以,《中國酒文化故事》大講堂,值得細品。

《中國酒文化故事》大講堂第二十一講—中國酒的第一故事之七八九

(郭教授正在直播中)

3月31日晚8:30,由中國網·中國酒頻道主辦、宜賓學院中國酒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郭五林教授發起並主持的《中國酒文化故事》大講堂第二十一講——《“中國酒的第一”故事之七八九》直播中,郭教授為我們帶來了三個“故事”:

中國第一部酒令專書——唐皇甫松撰《醉鄉日月》

中國第一部酒類專書——宋竇蘋撰《酒譜》

中國最早提出“六必經”的書——《禮記·月令》

唐皇甫松撰《醉鄉日月》

《中國酒文化故事》大講堂第二十一講—中國酒的第一故事之七八九

酒令的歷史由來已久,是中國人在飲酒時的一種特有的助興遊戲。春秋戰國時期的飲酒風俗,就有所謂的“當筵歌詩”“即席作歌”。到了酒令成俗的唐朝,才有了中國第一部酒令專書——《醉鄉日月》,由唐代詞人皇甫松撰。

《醉鄉日月》原書3卷共30章。涉及酒政、酒令、釀酒及飲酒風俗等內容,而以探討酒令為重點,因此被奉為酒令類代表作,影響深遠。

宋竇蘋撰《酒譜》

《中國酒文化故事》大講堂第二十一講—中國酒的第一故事之七八九

《酒譜》成書於宋仁宗天聖二年(公元1024年),宋竇蘋撰,是對北宋以前中國酒文化的彙集,有較高的史料價值。

《酒譜》,雜取有關酒的故事、掌故、傳聞計十四題,其中有酒的起源、酒的名稱、酒的歷史、名人酒事、酒的功用等等,內容豐實,多采"舊聞",且分類排比,一目瞭然。但,書成後聲名不廣,元代陶宗儀《說郛》有錄,直到明末清初才被多次刊行,世人才一睹該書全貌。

《禮記·月令》

《中國酒文化故事》大講堂第二十一講—中國酒的第一故事之七八九

我國有悠久的歷史,酒文化也十分的豐富,在先秦時期就形成了完整的酒工藝,在《禮記·月令》中是這樣的記載:

“仲冬之月,乃命大酋,秫稻必齊,麴櫱必時,湛熾必潔,水泉必香,陶器必良,火齊必得。兼用六物,大酋監之,毋有差貸。”

用今天的白話就是說,冬季的時候,酒正向大酋發出釀酒的指令,在釀酒時要做好六件事,六件事即為:

一是“秫稻必齊”,就是說要準備好質量優質的糧食;

二是“麴櫱必時”,即制麴櫱要選好時日;

三是“湛熾必潔”,即浸泡和蒸煮都要清潔;

四是“水泉必香”,就是說釀酒用水要質量優良;

五是“陶器必良”,即盛酒的器具一定要精良;

六是“火齊必得”,要釀酒時必掌握好火候,使酒的發酵能在合適的溫度下進行。

這就是先秦時期釀酒的“六必古法”。“六必古法”也是中國釀酒的最早的工藝和生活規程。

延伸知識:汾酒釀造工藝秘訣

郭教授指出:古人對釀酒工藝十分重視,時間進入漢代時,釀酒工藝有了很大的進步。隨後,在直播中郭教授以清香型鼻祖,山西汾酒為例,為大家講解了汾酒釀造工藝秘訣——方心芳先生的“七大秘訣”與華羅庚先生的“十大秘訣”。

《中國酒文化故事》大講堂第二十一講—中國酒的第一故事之七八九

1932年,全國著名的微生物和發酵專家方心芳先生把汾酒釀造的工藝歸結為“七大秘訣”,即:“人必得其精,水必得其甘,曲必得其時,(高)粱必得其(真)實,陶具必得其潔,火必得其緩”的“清蒸二次清”工藝。

後來,汾酒人在華羅庚的優選法的啟發下,將經濟數學方法應用到了杏花村汾酒科研之中,並總結出傳統釀酒工藝,將方心芳提出的七大秘訣昇華為了十大秘訣:人必得其精,水必得其甘,曲必得其時,粱必得其實,器必得其潔,缸必得其溼,火必得其緩,料必得其準,工必得其細,管必得其嚴。

山西汾酒十大秘訣的誕生和確立,是白酒行業的一大寶貴財富,勘稱工藝的教科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