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書鐵券:究竟是免死金牌還是閻王的催命符?

在《水滸傳》中,柴進的身份最尊貴,因為他是後周皇帝柴榮的後代。當年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奪了柴家的江山,建立了大宋王朝。但是趙匡胤並沒有採取以往權臣篡位對原皇室成員趕盡殺絕的常規操作,而是御賜丹書鐵券一塊,保柴家子孫代代富貴平安,這也算是趙匡胤對柴家做出的補償。

丹書鐵券:究竟是免死金牌還是閻王的催命符?

所以你看,柴進什麼樣的罪犯都敢收留,並且洋洋自得的宣稱,便殺了朝廷的命官,劫了府庫的財物,柴進也敢藏在莊裡,他為何如此有恃無恐的藐視王法,就是因為他有祖傳的丹書鐵券。當然這是小說杜撰,那麼歷史上的丹書鐵券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它真的是免死金牌嗎?

丹書鐵券的發明者是漢高祖劉邦。西漢王朝建立後,劉邦對一眾開國元勳論功行賞,為他們頒發“丹書鐵契”作為褒獎。據《漢書·高帝紀》記載,命蕭何次律令,韓信申軍法,張蒼定章程,叔孫通帛禮儀;又與功臣剖符作誓,丹書、鐵契、金匱、石室,藏於宗廟。

此時的丹書鐵契並不具備免死功能,它只是一種封賞文書或者憑證,因其用丹砂在類似於瓦片的鐵板上填字,後世也稱之為“丹書鐵券”。

劉邦向功臣頒發丹書鐵券的官方流程頗具儀式感,然沒什麼卵用。據統計,漢朝得到丹書鐵券的有功之臣大概有100多人,僅有5人得以善終,韓信承襲丹書鐵券僅5年後,就遭遇了殺身之禍。

南北朝時期,丹書鐵券才逐漸增加了免死的功能,北魏孝文帝頒給心腹之臣的丹書鐵券已經具備初級護身的功效,西魏主要用丹書鐵券安撫和封賞歸附者,作為歸附者享有特權待遇的保證。

到了隋唐,丹書鐵券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物,開國元勳、中興之臣、番邦首領、甚至與皇帝親近的宦官都可受賜丹書鐵券。

丹書鐵券:究竟是免死金牌還是閻王的催命符?

據《資治通鑑》記載,武則天擔心自己死後,李姓皇族對武家施行政治清算,於是召集太子李顯、相王李旦以及侄子武攸暨等人以天地為證明堂盟誓,日後一定和平相處,不可同室操戈,告天地於名堂,銘之鐵券,藏之史館。可惜儘管有天地作證,有旦旦誓言,還有丹書鐵券,武則天死後,武家人幾乎被屠戮殆盡。

後唐莊宗李存勖也曾賜給李繼麟、郭崇韜和李嗣源三個股肱之臣丹書鐵券,用來褒獎他們的不世之功。可結果李繼麟被株連九族,郭崇韜死於非命,李嗣源能好一點,但也深受李存勖的猜忌。所以,拿到丹書鐵券千萬彆著急高興,它未必就是免死金牌,保不準是一道閻王爺的催命符。

傳到現在的丹書鐵券總共有四塊,分別是公元896年唐昭宗御賜吳越王錢鏐的丹書鐵券,現存於中國國家博物館;明憲宗於公元1469年和1487年先後御賜宣平王朱永的兩塊丹書鐵券,現存於北京故宮博物院;明英宗於公元1458年御賜高陽伯李永的丹書鐵券,現存於青海博物館。

我們重點說一說錢鏐的這塊丹書鐵券,因為它是最早最完備的。錢鏐因平定董昌之亂有功,唐昭宗對其大加封賞,並御賜丹書鐵券。錢氏鐵券形似覆瓦,縱長29.8釐米,橫寬52釐米,厚2.41釐米,重約132兩,相當於6寸照片的10倍大。

鐵券正面刻有銘文25行,落款1行,共計有26行字,其中23行14個字,1行3個字,還有1行8個字,正文共計333字,末行落款為17個字,共350字,銘文主要記載了錢鏐的功績,每個字都是金子鑲嵌,故也稱“金書鐵券”。

據錢氏鐵券銘文記載:卿恕九死,子孫三死,或犯常刑,有司不得加責。錢鏐本人可以九次免死,子孫後代可以三次免死,犯了一般的罪,一律不予追究,這可是天大的恩典啊,估計錢鏐整天要抱著這塊鐵券睡覺了。

然而唐王朝此時已是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就在錢鏐承襲丹書鐵券11年後,唐朝灰飛湮滅,錢氏鐵券也變成一張無法兌現的空頭支票,估計錢鏐連一次免死的機會都沒有用上。

丹書鐵券:究竟是免死金牌還是閻王的催命符?

細看錢氏鐵券的照片,會發現右下角有一處明顯的傷痕,這涉及到一段鐵券失而復得的傳奇歷史。宋元交戰之際,錢氏後人在逃難途中不慎將鐵券掉進了湖水之中,錢氏鐵券從此不知所蹤。直到六十多年以後,一個漁民在捕魚時將鐵券意外撈出,漁民用斧子驗其材質,因此留下了痕跡。

後來,錢鏐的第十四世孫錢世珪用十斛谷從那個不識貨的漁民手中買回了鐵券,鐵券得以重見天日。再後來,朱元璋問鼎中原,他以錢氏鐵券為樣式模板,向34位開國元勳頒發了丹書鐵券,出手夠大方的。

不過,朱元璋對丹書鐵券制度加以改良,一是謀反罪不赦,其他死罪可以赦免,二是減少了次數,一般不超三次,並且子孫後代不能赦免。

有還不如沒有,34位功臣幾乎無一善終,老朱發起狠來,簡直寸草不生。明末大太監魏忠賢權傾朝野,號稱“九千歲”,連內閣首輔見了他都要下跪,朝廷對他鐵券疊頒,發了好幾塊丹書鐵券,可又有什麼用呢?崇禎一上臺,立馬拿魏忠賢開刀,治其十大罪,嚇得他自縊而死,那麼多丹書鐵券和廢紙無異。

據說,錢氏鐵券還被乾隆皇帝瞻仰過,只是清朝廢除了丹書鐵券制度,只有黃馬褂。後來錢氏鐵券幾經轉手,幾經波折,於解放後由錢氏後人交給了人民政府。

自有丹書鐵券以來,真正能享其免死特權的人鳳毛麟角,因為它是一把雙刃劍,既可以保你榮華富貴,又可以令你禍起蕭牆,皇帝可以賜給你,也可以從你手中收回,它的最終解釋權牢牢的掌控在皇帝的手中。

比如朱元璋,明確規定謀反罪不在免死之列,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只要他看你不順眼了,隨便給你扣一頂謀反的帽子,那麼你手中的丹書鐵券就是一張廢紙。

丹書鐵券:究竟是免死金牌還是閻王的催命符?

自古以來,凡是能取得丹書鐵券的人,無一不是置身於帝國的權力漩渦之中,無一不是處於風口浪尖之上,伴君如伴虎,稍有不慎,萬劫不復。花無百日紅,人無千日好,皇帝與大臣之間的關係一直是動態變化的,誰也不能保證拉鉤上吊一百年不許變的良性循環。

丹書鐵券是皇帝用來籠絡人心的一種形式,大臣也需要它來肯定自己。但處於權力金字塔頂尖的帝王無一例外的面臨著一個矛盾,既要倚仗大臣鞏固統治,又要防止大臣坐大威脅自己的皇權;而大臣也面臨同樣的矛盾,既要有所作為,又不能功高震主引起皇帝的猜忌,而猜忌多疑又恰恰是每一位封建帝王的職業病。

丹書鐵券從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這樣的矛盾,卻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矛盾,大臣們受賜丹書鐵券,難免樹大招風,就算小心翼翼,但你不找事兒,並不代表事兒不找你。而一旦大臣恃寵而驕,那就更危險,因為皇帝通常是天下容錯率和忍耐限度最低的一類人。所以,丹書鐵券只是皇帝和大臣之間短暫的蜜月期,走的太近是一場災難,蜜月期一過,往往就是血雨腥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