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漢化改革

鮮卑族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古老的北方民族,拓跋部是鮮卑族的一個分支,在西晉時,拓跋部的部落首領拓跋猗盧因助朝廷抗擊劉淵、石勒有功,被皇帝封為代王,建立了代國。但不久,代國被興起的前秦所滅,拓跋部的歷史也暫時中斷。前秦統治瓦解後,拓跋硅趁機復國稱帝,並改國號為魏,即北魏。此後幾代北魏統治者勵精圖治、致力於統一天下,不斷髮動兼併戰爭,於439年統一北方。

在兼併戰爭中,北魏統治者實行了民族歧視和壓迫政策,民族矛盾不斷激化,由於鮮卑族入主中原之後,日漸腐化,魚肉百姓,導致農民起義不斷,階級矛盾日益激化。

北魏孝文帝漢化改革

孝文帝雕塑

為了緩解日益激化的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馮太后、孝文帝先後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統稱為孝文帝改革。

改革內容

一、設立三長制、推行均田制

馮太后攝政後,廢除宗主督護制,施行三長制,形式是五家一鄰,五鄰一里,五里一黨,各級均設一長。如此一來,國家對人口的控制力大大增強。

公元485年,北魏政府推行“均田制”將無主荒地分配給農民耕種,同時收取租稅。按照均田制,每個15歲以上的男子可授田40畝,女子20畝,所有權歸國家所有,不得買賣,年老或身死都要把田歸還國家。

二、施行班祿制

在此制度實行之前,北魏的官吏沒有俸祿,靠的是賞賜和侵吞公私財物,如此一來,階級矛盾和官員內部矛盾都愈演愈烈,班祿制按品秩高低定期發放俸祿,並嚴懲貪汙。

三、遷都洛陽

北魏自定都平城至孝文帝,其間已有近百年,平城氣候惡劣,且與中原不通漕運,隨著放牧民族的轉型,人口的聚集,糧食越來越供不應求,同時孝文帝想要進一步推行漢化改革也要遠離保守派集中的平城,於是孝文帝藉口伐齊遷都洛陽。

北魏孝文帝漢化改革

龍門石窟--北魏遷都洛陽第一年所建造

四、仿漢制、移風易俗

(一)易服裝

廢除短衣窄袖的胡服,改穿寬服大袖的漢服。

北魏孝文帝漢化改革

(二)講漢語

孝文帝宣佈漢語為官方語言,要求朝臣“斷諸北語,一從正音”。

(三)改漢姓、籍貫,建門閥

雖然當時鮮卑族是當政者,但由於入主中原不久,文明發展落後於漢族,所以權貴之外的大部分鮮卑族社會地位普遍不算高。孝文帝定鮮卑八大姓為第一等氏族,與漢人四大姓享有同等地位。

太和十九年,孝文帝親自擬定條制,規定鮮卑元姓門望最高,鮮卑穆、陸、賀、劉、樓、於、嵇、尉八姓同漢族頭等門閥崔、盧、鄭、王四大姓門第相當,不得授以卑官。

如此操作之後,孝文帝接著以法律形式規定按照門第高低選士,致使“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局面得以延續。

影響

均田制為恢復經濟,增加財政收入起到了積極作用。

班祿制一定程度上緩和了階級矛盾和官場內部矛盾。

遷都洛陽助力改革的順利推進,促進了民族間交流。

移風易俗,漢胡通婚把兩族的命運和利益緊緊聯繫在一起,更促進了民族融合。鮮卑貴族在門閥化之後,由於缺少文化積澱而迅速腐化;同時北方鮮卑貴族被排除在門閥之外,導致北方保守勢力日益不滿,這就給北魏後來的命運埋下伏筆。

從整個歷史長河來看,孝文帝的改革為漢唐的興盛奠定了基礎,為中華民族的形成作出了積極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