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十二時辰》中繁華長安為何衰落

長安是西安的古稱,這曾是歷史上第一座被稱為“京”的都城,也是歷史上第一座真正意義上的城市。

周文王稱它為豐京,武王又建鎬京,漢高祖劉邦在此建都,興建長樂宮,未央宮。

這裡是十三朝古都,是四大古都之首;這裡是絲綢之路起點,這裡是1400年前世界最大城市;這裡曾人口百萬;這裡曾是世界中心。

然而就是這樣一座輝煌的城市,自唐代之後再沒有全國政權建都,就是這樣人口百萬繁盛至極的奇蹟之城,卻漸漸湮沒於歷史。

長安,長安,取“長治久安”意。然而長安究竟經歷了什麼,讓長安再難長安。

《長安十二時辰》中繁華長安為何衰落

1. 滿城盡帶黃金

公元878年,繼王仙芝起義之後,黃巢領導的農民起義也如火如荼的展開了。公元881年,黃巢軍隊終於進入了當時的政治權力的中心—長安。

這位曾在應試不第後吟出“待到來年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的落魄書生終於站在了歷史的風頭浪尖。據《舊唐書》記載,黃巢軍隊在公元881—883年佔據長安城的三年裡,雖然在城裡到處屠戮殺人,但長安城的主城其實並沒有巨大的損失,仍然“九衢三內,宮室宛然”。

《長安十二時辰》中繁華長安為何衰落

劇變發生在各路勤王唐軍攻進長安之後。眾所周知,唐末藩鎮林立,幾乎少有忠於皇室的藩鎮,這些如狼似虎的唐兵進入長安之後,開始四處燒殺搶掠,“縱火焚剽”,最後富麗堂皇的長安城“十焚六七”。

《長安十二時辰》中繁華長安為何衰落

當年“長安回望繡成堆,千門萬戶次第開。“(杜牧《過華清宮絕句三首》其一),“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王維《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時至今日已經“荊棘滿城,狐兔縱橫”,更有一位倖存詩人在《長安故里》的詩中寫到:

滿目牆匡春草深,傷時傷事更傷心。

車輪馬跡今何在,十二玉樓無處尋。

似乎是命運之神厭倦了這座城市,自此以後,長安開始了千年動盪。

2. 漸行漸敗漸蕭條

公元885年,掌握禁軍的宦官田令孜,跟藩鎮軍閥王重榮,李克用爭戰失敗。在挾持唐僖宗逃走的時候火燒長安城,皇皇帝都,“宮闕蕭條,鞠為茅草”。

唐昭宗時期對長安略有修復,緊接著李茂貞又一次攻進長安,又一次放火,燒殺。

似乎在上位者眼裡來到這座古城燒殺一番就是掌握整個中國大地的象徵。

《長安十二時辰》中繁華長安為何衰落

此時,這座充滿生命力的都城雖然飽受創傷,但仍然矗立著,像一個疲憊的巨人,俯瞰著遍地烽火的神州大地。

可,歷史找來了長安的終結者,朱溫。

這個被唐僖宗賜名“朱全忠”的“忠臣”,最終給了長安最後一擊。

《長安十二時辰》中繁華長安為何衰落

公元904年,朱溫強迫昭宗遷都,下令長安百姓按籍遷移,拆毀長安宮室,房屋,將木材順渭水飄下,以便在洛陽建造宮室。

另一座古都洛陽便矗立在了長安的磚瓦上。

之後,公元948年五代十國的一次戰爭後的人口統計顯示,對比以前參差百萬戶的國際都城,長安只剩一萬多人。

回顧歷史,這座古都也屢遭重創,也屢屢復建。但這一次,長安再也沒能再活過來。

3. 世間再無長安城

後世趙匡胤曾設想遷都長安,卻因為長安過於破舊而放棄。

再後來,明朝朱元璋想要遷都長安,由於修繕長安費用巨大而將此事擱置。

明末,闖王李自成建都,清末庚子西狩之後,長安又一次因為其地理環境,跟破舊的城牆被放棄。

1932年,西安被定為唯一陪都,1937年又在競爭中敗給重慶,失去了最後的一點兒王氣。

或許是命運當真厭倦了這座過於幸運的城市,不光戰亂屢屢光顧,在黃巢之亂之後天災也接連不斷。

蜀山兀,阿房出。本來環境優美的秦川由於長安的不斷擴展終於被破壞殆盡,而到唐朝時候各種宮殿的建設也大大消耗了土木資源。緊接著水資源也開始緊缺,當年“八水繞長安”消失,沃野千里,湖泊環繞的關中開始漸漸荒廢。此後蝗災水災旱災接連光顧,而且愈發頻繁。

再加上耕地減少,人口激增,其實在黃巢之亂之前就已經頹相盡顯。

在歷史急轉彎的鐵蹄下,盛世長安被擠壓碾碎,最終消失在塵埃裡。

世間再無盛世繁華長安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