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中大國際主播帶“貨”,超有料

華中大國際主播帶“貨”,超有料

特殊時期,華中大教師化身“主播”

出現在屏幕上

在這些“主播”中

小科發現了一些特別的身影

14個學院的60多門課程(總學時2723)

由來自14個國家的外籍教師承擔

除了準備線上教學資料

身處世界各地的他們

還要克服時差、網絡不暢、反饋延遲等不便

竭盡所能為學生們帶來豐富優質的課程

瞧,他們開始工作啦

輾轉各國也不停課

外國語學院是最早開始有外籍教師開展網絡授課的學院,目前共有9名外籍語言教師參與遠程教學。來自法國的Benoît Cézard老師目前承擔法語基礎寫作、科研訓練、法國曆史共三門課程。此前因疫情影響,Benoît輾轉墨西哥、日本、法國等多地。雖有諸多不便,他仍努力採取錄播課程視頻,輔助微信在線答疑的模式,創造條件完成授課任務。學生們評價:“老師課程以PPT講解為主,其他視頻資料為輔,上課內容詳實,講解生動有趣,圖文並茂。雖受錄播限制,課堂互動難以實現。但課下有任何疑問,老師都很耐心地及時解答。”

华中大国际主播带“货”,超有料

Benoît輾轉他鄉時錄播課程的照片

學生反饋助力課程調整

線上教學對教師和學生來都是一項全新的體驗,技術上的挑戰也尤其突出。基礎醫學院法籍教師郝軼教授積極參與學校教發中心組織的網絡教學課程,與同行老師頻繁探討上課技巧,取長補短,並不斷聽取學生們的反饋,做出適當調整。將課前預習與直播講授相結合,輔以少量隨堂練習題,使學生能夠較好地掌握知識,獲得普遍認可。

华中大国际主播带“货”,超有料
华中大国际主播带“货”,超有料

郝軼教授的課堂截圖和評價

“雲課堂”全覆蓋

中歐清潔與可再生能源學院是學校目前唯一的中外合作辦學機構,本學期有將近80%的課程由外籍老師承擔。如何保證正常的教學成為前所未有的挑戰。學院快速行動,緊急與海外教師溝通,計劃把本學期所有課程搬至雲課堂進行。作為學院歐方導師,法國國立巴黎高等礦業學校教授Christian Beauger曾多次到訪我校,他表示十分想念中歐的學子們,希望疫情早日結束,恢復面授教學,也非常感謝學院及學校各方為網絡課程順利開展所做出的努力。預計本學期中歐能源學院共有來自6個國家9所歐盟合作高校的29位老師將參與8門線上課程的教學。中歐能源學院19級碩士湯清輝說:“作為新時代的研究生,這是對我們自律能力與學習能力的一場大考,不能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安逸閒坐。”

华中大国际主播带“货”,超有料

Beauger教授在法國家中為學生直播課程

國內外教師同時在線

波蘭馬里蘭大學教授Przemyslaw Sekula本學期將與土木工程與力學學院周迎教授共同完成《建築工程信息管理》的全英文線上教學。課程採用QQ課堂作為主要的授課途徑,國內教師與海外教師同時在線,通過分享PPT、共享屏幕的形式進行線上講解,充分利用平臺彈幕區與連麥的形式進行互動。同時,由助教進行全程錄屏,課後將剪輯錄屏發送給學生反覆觀看,方便其及時鞏固課堂內容。Sekula表示:“在HUST進行遠程教學是一種很棒的經驗,我很高興能夠參與其中。”為應對信息化網絡教育的新趨勢,他還建議學校,考慮開設一門簡短的必修課程,教授師生們如何利用和共享遠程學習的有用技能。

华中大国际主播带“货”,超有料

土木學院 中外老師合作講授課堂

疫情擋不住學習熱情

意大利外籍教師夫婦Nicola Ascenzo和Daniela Caterina憑著對學生們的高度責任心和對教學飽滿的熱情,即使身處歐洲疫情“震中”,也排除萬難遠程進行授課,保證課程進度和良好效果。丈夫Nicola是生命學院數字PET實驗室外籍教授,本學期他將面向本科生開展為期8周的《弱信號獲取方法》線上教學,除了教學任務,還要完成科學實驗、指導學生論文及輔助PET實驗室日常運轉等工作。妻子Daniela是人文學院哲學系的外籍講師,她表示將全力把這項迫在眉睫的挑戰變成她和學生共同成長的機會。Daniela不僅嚴謹認真地設計課程反饋問卷,更是持續傳達自己對學生的熱情和關心。“I am here and I listen to you!”她表示,在這個最困難的時期,教師成為許多學生在家裡少數幾個接觸“人”之一,疫情抵擋不住大家的學習熱情,她感到很榮幸,能有機會與學生共同成長。

Nicola說自己很想念教室,想念黑板,想念初春時學生們睡眼惺忪的眼神,想念走廊裡的鈴聲,但在這個艱難的時期,網絡授課是一個非常好的形式,網絡教學激發了他的創造力,幫助他改變了教學方法。夫妻兩人經常會對如何做好網絡授課進行探討。Nicola說:“作為一個家庭,在這個特殊的時期為中國服務,也讓我們感受到作為教師的責任。”

华中大国际主播带“货”,超有料

Daniela在意大利家中準備課程)

华中大国际主播带“货”,超有料

Daniela設計的課程反饋表

全國教育信息平臺聯繫電話:010-65367702,郵箱:[email protected],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