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冥的魚到底多大?唐朝志怪的描述讓人有了強烈的既視感

想得多一些,看得透一些,重新審視你所知道的文史。我是南街村夫。


北冥的魚到底多大?唐朝志怪的描述讓人有了強烈的既視感

逍遙遊 中鯤的藝術形象


莊子逍遙遊中寫道“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讓人們能以俯瞰的姿態一窺大魚的全貌,留下無限的遐想。莊子惜墨如金,未能展開過多描寫,唐朝人的筆記中也有很多對海中大魚的描述,並且把人類的活動帶入其中,用強烈的對比,帶給人們極大的視覺衝擊,生動形象地展現了一副海中巨獸的場景,豐富著人們對莊子逍遙遊中大魚的想象力。

在東海航海的人,經常見到一種大魚。第一天船隻在魚首的位置,七天之後才能航行到魚尾。有時候還會遇到大魚生產小魚,大海之上數百里都會被鮮血染紅。這條魚到底有多大呢?如果說“不知其幾千裡也”是用數字說明,那麼船員們用船行七天的航程來見證一條魚的長度,帶來的視覺上的震撼和心理上的恐懼無疑會更強。這麼大的魚,稍微翻一下身,遊動一下,便是驚天巨浪,船毀人亡只在須臾之間。試想一下,你所在的船隻航行在數百里被血染紅的海水中,這種恐怖的場面加上衝天的腥氣,足以讓人戰慄不已。至於這條魚是長几百里還是幾千裡,對於渺小的船隻來說已經不重要了。


北冥的魚到底多大?唐朝志怪的描述讓人有了強烈的既視感

電腦模擬的大魚


另一個故事有點類似辛巴達航海記。有一個船隊在東海航行遇到風暴,在海上漂流一日一夜,最後靠近了海中的一座沙洲。大家都很開心以為就此得救。於是把船停靠好,到了沙洲之上開始生火做飯。突然之間沙洲搖晃,食物還沒有做好,整個沙洲已經沉沒了。在船上的人趕緊砍斷繩索繼續在海上漂流。原來剛才那座沙洲只不過是一條巨大的海魚浮在海面上很久了,覆蓋了泥土生長植物罷了。做飯生火讓大魚甦醒過來,瞬間沉入海中,劈波斬浪迅捷如風向遠方游去,沙洲上的人根本來不及撤回。

還有一個故事是唐玄宗天寶年間的嶺南節度使何履光親眼所見。何履光是海南人,住在大海邊上,曾經見過三件奇異的事情。


北冥的魚到底多大?唐朝志怪的描述讓人有了強烈的既視感

鯤之大


第一個故事:大海之中有兩座高山,相距大概六七百里。天氣晴朗的時候,遠遠望去山上樹木蔥鬱。開元末年,大海之中突然雷聲震天,大雨不停。只不過所下的雨都是泥水,而且雨水之中有很多帶著腥味的白沫,同時天昏地暗長達七天。後來有從海中大山附近經過的人說,那天有一條大魚游到兩山之間,進退不得,原來是魚鰓卡在了山崖之上,整整七天之後才掙脫開來。人們所聽到的雷聲,是魚發出的聲音,而所下的雨是魚在掙扎時候嘴裡飛濺的白沫,至於天昏地暗的原因則是大魚呼出的氣。

第二個故事,海中有一個長達好幾千裡的沙洲,上面有一種類似蟾蜍的動物,大的有四五百里,小的也有一百餘里地。每到月圓之夜,這些動物就會對著月亮口吐白氣,直衝雲霄,好像與月亮爭奪光芒。

第三個故事,大海之中有一座高山,每年夏天來臨的時候,總有一條數百里長的大蛇來到山上。開元末年,這條大蛇又來了,身體纏繞在山上好幾圈,從山頂伸出長長的脖子,頭顱垂到大海中飲水。看樣子好像很口渴,連續十來天大海的水退去了不少。突然有一天,大蛇飲水之際,海中突然躍出一個巨物把大蛇咬住,半天之後,高山和大蛇都被巨物吞下去了。然而誰也不知道這個巨物是什麼。


北冥的魚到底多大?唐朝志怪的描述讓人有了強烈的既視感

國外的海蛇版畫


筆記小說中的描述,彷彿是電影蒙太奇的表現手法,讓大海中的巨獸活靈活現地展現在人們眼前,然後在對照莊子逍遙遊中大魚,整個形象更加立體飽滿。當然,志怪筆記中所記錄的各種海怪,僅僅是一個故事罷了,不必當真,也不必去質疑那大魚就靜止不動等著人們駕船從頭開到尾,更不用從生物學的角度去反駁這種動物是否存在等等。閱讀古人志怪筆記,是獵奇也是開腦洞,更是為古人的想象力所折服。另外,大海之中很多未解之謎,古人所見也並不能一概斥為妄談。

除此之外,還有一點值得思考。好萊塢大片中把辛巴達航海和加勒比海盜搬上銀幕,尤其是後者更是風靡全球,讓西方人眼中有關海洋和海怪的傳說形象地展現出來。其實,中國傳統文化中吸引眼球的素材更是數不勝數,就像古代志怪筆記中的小故事都是很好的素材,也非常適合用動畫展示。因此,好好發掘中國傳統文化這座寶庫,拍攝原汁原味的中國故事,贏得市場和觀眾的認可並非難事。

----------------------------------------

不獵奇,不跟風,用心思考,從過去的歷史中尋找今天的共鳴。

覺得不錯,就加個關注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