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漫人生 平凡世界

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一位作家,一位朋友,一位忘年交,歷時十年,記錄了luyao短暫而不平凡的一生。

漫漫人生 平凡世界


厚夫,原名梁向陽,當代作家。延安市作家協會主席,曾獲中國當代文學研究優秀成果表彰獎、柳青文學獎、冰心散文獎等多項文學獎項。

也是luyao大學母校延大文學院教授,和路遙是延川縣“一道川”的老鄉,延川中學校友,路遙的追隨者,外祖父曾與路遙是“忘年交”。luyao文學館館長。

漫漫人生 平凡世界

二、【寫作動機】

作者在延大任教期間,結識了國內外眾多的路遙迷。絡繹不絕虔誠拜訪心目中的偶像。他們一致認為:《平凡的世界》建構了一座文學燈塔,照亮了他們前行的道路。


厚夫說:路遙的人生影響了我的人生,為路遙立傳是我生命的自覺。2007年應學校要求,建立路遙文學館,並擔任館長。

在2002年路遙逝世十週年紀念大會上。決定撰寫一本關於luyao的傳記。

歷時10年準備創作工作,終於2015年由人民文學出版社正式出版。

此時的厚夫感慨頗多:作家的生命長度是由其作品來決定的。作為路遙的追隨者和支持者,我有義務來完成對他更多的精神解讀和傳承。

三、【文章結構】

文章用了總分總結構方式,詳細描寫了路遙的一生。描寫手法用了正敘的寫作方法,用時間軸一點一點的展開:

從出生開始,給這個貧窮家庭帶來的希望,到灰色童年時代,總也吃不飽、曲折的求學經歷,和青年時期那刻骨銘心的戀愛、工作、寫作,以及最後為了實現心中的那個文學夢,堅持筆耕不輟直至奮鬥終身。 luyao的英年早逝只有42歲。

他的一生是短暫的,但卻充滿生命力。

四️、【文章簡介】

【灰色童年】

luyao出生於1949年12月2日,陝北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民家庭。家裡的長子,也是共和國的同齡人。

農村孩子是沒有大名的。他的姊妹眾多,有8兄妹。不要說玩具,他沒有新衣服,沒有新鞋,家裡沒有完整的被褥。他最大的願望就是吃飽飯,而且特別渴望上學。但是,在那樣的一個家庭裡,一家人填飽肚子都成問題。要想供他上學無疑是非常困難的。

在小小的他渴求的眼神下,父親無奈,終於想出了一個兩全的計策:求助大哥,把他過繼給無兒無女的大哥做義子,來滿足兒子的上學心願。

【曲線上學】

在9歲的一天,父親終於下決心將他送到了百里外的大哥家裡。這一天的“出清澗”是他的人生轉折,在人生短暫的四十二年中具有極其重要的位置。

進了鎮上唯一的一所小學校,他驕傲的有了自己的學名—王衛國,他非常自豪。雖然和城裡孩子一起,吃穿各方面自然差了很多,但是他卻不甘心。

城裡幹部家庭的孩子可以看電影,角色自然成了他們的議論對象,把班上同學的注意力全部吸引了過去。luyao自然沒有這麼奢侈的機會,但是,要強的他,卻發現一個可以免費讀書的好地方—圖書館。

他如飢似渴的在書本與報紙中獲取豐富信息,看到外面精彩的世界。他每次在班上宣講的時候,總能吸引到絕大多數同學的目光。他完全喜歡上了閱讀。在精神上獲得充分自信,徹底超越物質生活的貧困。

於是,要強的他憑藉自己優異的學習成績,豐富的知識信息以及出色的組織才能,成功當選為班長。

【勒令退學】

正當他徜徉在知識的海洋中,貪婪吸收著書本營養的時候。大伯告訴他,小學畢業後回家務農,家裡供不起他繼續上學了。聽到這個消息,就像晴天霹靂。

考慮再三,他明確地告訴大伯,哪怕不讓上學,也要參加全縣的小學升初中統考,他要證明這幾年來的能力和認真學習的結果。給自己一個交代。

【高中榜眼】

當時延川縣唯一的全日制中學——延川中學只招收一百名學生,而全縣卻有一千多名考生。考試的結果是可想而知的。在如此激烈而殘酷的升學競爭中,他竟以全縣第二名的驕人成績,順利“高中”。儘管如此,大伯仍不為路遙的哀求所動。堅持要他回家務農。

【抗爭命運】

luyao絕望了。跑到縣裡,靠同學和好友的那一點資助根本湊不齊學費。有人給他出主意,去找當地領導。於是,他跑回村裡,找到了大隊書記哭訴:我想上學。書記千方百計幫他籌借了兩鬥黑豆,賣掉換成報名費,高高興興的去報到了,但是縣中學卻不收他了,這是為什麼呢?

學校規定,新生超過一個星期不報到,就除名,而他已經超過了一個星期。

他又一次哭著找到書記劉俊寬。問明情況的劉俊寬專門趕到延川縣中學,找到校長說明情況,懇求學校能夠網開一面。校長被打動了,破例將他收進學校。

這件事在luyao一生中影響巨大,它的意義不僅僅在上學本身,更在於關鍵的時候,他通過自己的抗爭與機智,把握住了命運之船的航向。

【文化革命】

1966年夏,他在陝西省初中升中專考試中,以優異成績考取西安石油化工學校。

這將意味著鯉魚“跳龍門”,從此徹底走出大山;可以拿國家的學習補助,再也不要為生活發愁;意味著能吃上“國庫糧”,成為腰板硬正的城裡人……

然而,由於“文革”的爆發,全國所有大專院校的招生無限期停止了,命運又無情地捉弄著這個飽受飢餓折磨卻又志向高遠的農家小子。他又開始為自己的前途憂心忡忡了……這時,延川中學的第一個紅衛兵組織成立了,他根紅苗正,自然成為其中一員。

後來他還作為學生代表,赴京接受了毛主席的親自接見。毋庸置疑,這個榮光對於他個人而言,其影響與意義是巨大的。

1968年冬天,他回到了村子,被編進農田基建隊,從事勞動強度極大的打壩勞動。後來被調到村辦學校,認識了北京來的女知青,卻由於家庭背景和習慣差距太大,導致分手。

【峰迴路轉】

從學業未竟,前途無望,到初戀無果,他的人生可謂充滿了挫折。他不止一次的想到過放棄,但最後還是咬緊牙關挺了過來。直到遇到了自己的伯樂——曹谷溪。他開始邁出了文學之路上的第一步。

漫漫人生 平凡世界

1970年,luyao在外出時突發靈感,於是創作了詩歌《車過南京橋》和《塞上柳》。首先在延川縣文化館期刊《革命文化》上發表。館長建議他用個筆名。他略加思索,斷然寫下“luyao”二字。

聞頻說:“好!這個名字好!路遙知馬力。”

從此,王衛國的“luyao”筆名就這樣誕生了。《車過南京橋》在《革命文化》上刊出不久,陝西省群眾藝術館主辦的《群眾藝術》雜誌也選載了這首詩。

在恩人曹谷溪的幫助下,他開始了新的戀情。而這位北京女知青林達也為了路遙,甘願放棄自己上大學的機會。

【夢迴大學】

1973年夏,全國大專院校恢復招生的消息傳到延川縣後,他決定到大學深造,提高自己的文學創作水平。他那時因文學創作成績突出,事蹟已上《陝西日報》,縣裡領導和有關人員自然也十分支持他。

延川縣文教局對他的推薦更是煞費苦心。他的數理化不行,只有文學創作一樣特長,只能往文科專業。最後在貴人的幫助下,幾經周折終於成為,延安大學招收的第一屆工農兵學員。

【新官上任】

兩個月後,中73級進行了班幹部的正式選舉,luyao全票當選為班長。

他燒出的“第一把火”,就是精心組織中73級在全校元旦文藝晚會上的節目。

在文藝演出方面,他們不是強項。情急之下的他毅然做出決定:“自己創作歌曲,全班同學集體演唱。”

於是,他與同學一起創作歌詞。題目是組歌《我們生活在楊家嶺》。他親自到延安歌舞團找認識的作曲家譜曲。

演出前,路遙跑到距學校五十里路的延安鋼廠借來工人的服裝,又到駐延部隊借來解放軍軍服。

在那年元旦文藝晚會的演出上,中73級學生出盡了風頭。這次激情飛揚的大合唱,在全校師生中引起了強烈反響,他也由此成為校園明星。

他燒出的“第二把火”,在班級搞“藝術走向社會文學講座”,近水樓臺先得月,luyao多次邀請省內有影響的作家與詩人做報告。

在那個知識匱乏的特殊年代裡,中73級同學在他的精心組織下,享受著文學的盛宴。

【以文會友】

他十分喜歡《創業史》中柳青的一句名言:“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

與許多同學不同,他上大學有明確的目標性。就是想借延大這個平臺,在文學的天宇上振翅高飛。

1973年10月,他應邀參加了《陝西文藝》編輯部召集的創作座談會。就是在這次座談會上,他結識了許多青年作家,這些朋友,後來都是他在《陝西文藝》實習時的同事,均不同程度給他以精神支持。

他是位善於抓住機遇的年輕人。他向《陝西文藝》的知名編輯董墨傾訴了自己的抱負和經歷。董墨髮現這位年輕人思想銳敏而深刻,在文學上蘊藏著某種潛力。於是,他來到省《陝西文藝》編輯部實習,協助小說組看稿。

【如願分配】

學校畢業分配秉承:從哪兒來,到哪去的原則。可是,他已有鴻鵠之志,他希望能分配到省上的文學單位。

漫漫人生 平凡世界

《陝西文藝》編輯部的幾位負責同志也看準他是個好苗子,在文學上會有出息,下決心把他挖過去。在經歷了一番波折後,luyao如願被分配到省文藝創作研究室工作。

一個人要幹成一番大事業,除了擁有雄心壯志與勤奮努力之外,還需要機遇,還需要伯樂的賞識。從這點上說,他是時代的幸運兒。

【結婚生女】

他成為省級文學刊物編輯的時候,長達六七年的馬拉松式的戀愛也終於修成正果。他與北京知青、延川縣委宣傳部幹事林達,於1978年在延川縣城牽手結婚。

他們的女兒於次年11月

來到這個家庭。取名為“路遠”。

女兒的出生,給他帶來了歡樂。可是,在妻子林達有了身孕時,一個醉心於工作和寫作的人,能給予她的幫助卻是微不足道的。

【一鼓作氣】

首先,他的《姐姐》於81年12月榮獲《延河》雜誌舉辦的“優秀短篇小說獎”。1980年前後創作的短篇小說《月下》也發表於《上海文學》。

其次,中篇小說《驚心動魄的一幕》獲全國首屆優秀中篇小說獎,極大地提升了他的創作自信心。

此後,luyao告別妻女,遠赴延安地區的甘泉縣,準備一鼓作氣,繼續創作反覆醞釀、幾易其稿的中篇小說《人生》。

在長期積累與醞釀後,他文思如泉湧,筆下生風,進入如癲如痴的工作狀態。

高加林來了,劉巧珍來了,德順老漢來了,黃亞萍來了,小說中的人物栩栩如生,前來報到。

在細節處理上,他特別認真。他寫到巧珍要出嫁那章時,專門找了幾位甘泉縣城裡的老人採訪,前前後後反覆修改。

【人生熱潮】

最終,路遙十三萬字的中篇小說《人生》在《收穫》雜誌第3期頭條位置發表。

無數普通讀者被《人生》打動了,無數信件從全國各地寄到他那裡,來信的內容五花八門,除了談論閱讀小說的感想和種種生活問題、文學問題,許多人還把他當成了掌握人生奧秘的“導師”,紛紛向他求教“人應該怎樣生活”。

3月中旬,《人生》榮獲中國作家協會頒發的“1981—1982年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

【全面開花】

《人生》產生的轟動效應是持續的。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在1984年改編成由著名電影表演藝術家孫daolin主持的7集同名廣播劇播出;

1984年,由上海話劇團改編成的同名話劇正式公演;

與此同時,由他親自執筆改編、吳tianming導演、西安電影製片廠拍攝的故事片《人生》於1984年秋在全國公開放映,並引起極大社會效應。

【超越自我】

隨著《人生》的社會影響力不斷提升,luyao也步入了知名作家的行列。但剛30出頭的他卻不滿足於眼前的成就,他立志要翻越《人生》這座山。

確定了明確目標,他閉關三年,開始創作長篇小說。

在閉門讀書深入生活期間,他有意識地“中止”了對文壇的關注,既“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又腳踩大地,接觸泥土,汲取豐厚的創作營養。

在這期間,他婉言謝絕各種重要會議和盛大活動。這在許多作家看來是不可思議的。

他在初擬小說時準備以《走向大世界》為題創作《黃土》《黑金》《大城市》三部曲。

【平凡世界】

第一部定稿後,他把題目調整為《普通人的道路》。他甚至起了幾十個備選名字,總感覺有些欠缺。

他與《長安》主編、詩人子頁商量。子頁看了幾十個名字後,根據他的創作特點,脫口說出詩人的直覺:“叫《平凡的世界》怎麼樣?”

他頓時兩眼放光,脫口而出:“好!”周圍的朋友們也說這個名字既樸素大氣,又符合他小說特點。

創作和修改稿件都是高強度的勞動。在第二部初稿的最後創作過程中,他明顯地感到自己身體在逐漸走向衰老。

1987年春夏之交,他眼裡只有寫作。基本上放棄了常人的生活:沒有星期天、沒有節假日、不能陪女兒逛公園,連聽一段音樂的時間都被剝奪了,更不要說上劇院或電影院了。

漫漫人生 平凡世界


這樣長期高強度的勞動,對身體所造成的損害是不斷潛藏與積累的。

在妻女和朋友不斷勸說下,他內心也在繼續一鼓作氣寫完第三部的問題上,有過一番激烈的鬥爭。他也曾想過停筆靜養,但又不想錯過這個文思泉湧的黃金時期,更不想重蹈曹雪芹的覆轍,給世人留下一部殘缺的長篇小說。

【筆耕不輟】

於是,在身體極度透支的情況下,他決定咬緊牙關,進行一次“生命冒險”,繼續創作!第三部創作到後期,他的體力和精力明顯一天不如一天。

他知道,創作越到最後越激烈,因為它的藝術打擊力量都在最後。需要創作者的精力更旺盛,體力更充沛,精神狀態更沸騰!因此,他的整個工作不僅不能有任何中斷,而且必須完成每天確定的工作量。

隨著初稿的臨近尾聲,他內心不斷禱告上蒼不要讓身體猝然間倒下;只要多寫一章,就會少一分遺憾。1988年1月27日,他在身體幾乎虛脫的狀況下,終於完成了第三部的初稿。

【“矛盾”情結】

家庭矛盾:

他的生活習慣與正常家庭的生活格格不入。長期的伏案創作,晝夜顛倒的作息方式,隨之而來的是一系列具體問題—如吃飯問題、穿衣問題、送孩子上學問題、甚至是夫妻生活問題等等。

妻子林達是雜誌社編輯,她必須按時上下班,也要承擔接送孩子上學甚至管理孩子吃飯的具體任務,而他則是“甩手掌櫃”。

他每天起床後,見不到老婆孩子,自然也吃不到一口熱飯,只能是隨便湊合一下。

長此以往,他的家庭自然會產生諸多不和諧因素。要解決問題只能雙方妥協。他是把創作看成比生命還重要的人,他絕不會妥協。

文學茅盾獎:

1991年元月,我國作家期待已久的第三屆“茅盾文學獎”到了終評階段。“茅盾文學獎”是我國最高的文學獎。和大多數人一樣,他對“茅盾文學獎”有著深切的追求,也渴望得到文學界的高度讚譽和熱烈掌聲。

皇天不負有心人,《平凡的世界》不僅獲獎,而且票數排名第一。消息傳開,朋友們紛紛表示祝賀。

“茅盾文學獎”終評委《文學評論》常務副主編蔡葵先生這樣解讀《平凡的世界》:

“像《平凡的世界》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播出,深受廣大聽眾歡迎,聽眾來信達兩千餘封,創中央臺‘小說連播’節目聽眾來信量歷史之最。此後,許多省又重播了這部作品,都收到了轟動效應。”

【奮鬥不止】

1992年的他身體更壞,情緒也越來越憂鬱了。他的生命已經進入倒計時狀態。

這幾年裡他雖然四處求醫,服用大量藥物,但治療效果卻令人失望。

就在這樣的情況下,他結束了隨筆《早晨從中午開始》的寫作。完成創作隨筆的他還沒有來得及喘氣,又開始一個新的任務,即選編《luyao文集》。他就是一團燃燒的烈火,一旦投入工作,就像爐中煤一樣激情澎湃!可是,他畢竟還是個病人。

8月12日,luyao入住延安地區人民醫院。

儘管延安地區人民醫院盡最大努力治療,但他的病情明顯不能好轉。他情緒煩躁,身體日漸消瘦,甚至徹夜失眠,服用安眠藥也起不到絲毫作用。

92年11月17日清晨8時20分,他的生命之弦徹底繃斷,他的人生永遠定格在這一時刻。從這一刻起,他再也沒有醒來,他的靈魂離開了他摯愛著的平凡的世界與這個世界上的人們,迴歸到大地那裡去了……

從一介農民,到文壇明星,再到星隕天際,路遙短暫的人生卻散發著璀璨的光芒。

能在如此短暫的生命歷程中,創造如此輝煌、如此有聲有色的生命質量,他無愧於他的整個人生。

就生命的經歷而言,他是短暫的;就生命的質量而言,他是輝煌的。

誠如著名作家jia平凹言:

“他是一個優秀的作家,他是一個出色的政治家,他是一個氣勢磅礴的人,但他是夸父,倒在乾渴的路上。他雖然去了,他的作品仍然被讀者閱讀,他的故事依舊被傳頌。”


五️、【文章總結】

《luyao傳》以一個比較公正、完整的視覺,描寫了他的勤奮,好學,牢牢把握每一次機會。不浪費掉每一天的感人故事情節,真實再現了一個文學鉅子對文學的衷心摯愛。

他所走過的每一步,都有清晰明確的目標:

從最初到大伯家,之所以能忍受孤獨沒有跟隨父親回去,是為了能夠上學;

從和北京知青戀愛,雖知道異常艱難,但為了改變家族命運,仍不退縮,竭力爭取。

從不斷勤奮好學,博覽群書,就是為了改變自己和改變人生命運。

從近乎清心寡慾的生活,只是為了一味的寫作為了摯愛的文學。

對於幾乎沒有負起責任的家庭,和近乎清貧枯燥的生活,他全不在乎。只有一個目標:創作再創作,超越自己走向卓越。

無疑,luyao的《人生》和《平凡的一生》是對自己一個很好的總結再現和真實寫照。


六、【文筆特點】

該故事來源於luyao的真實生活,可讀性比較強。以通俗易懂的語言,清晰流暢的脈絡,行雲流水的寫作風格,清晰的勾勒出了一個栩栩如生、活靈活現熱愛讀書、鑽研創作,把創作好的作品看作比生命更重要的當代文學家形象。

故事情節起伏跌宕,讓人不禁跟隨故事中的人物一起憂愁傷心、一起開懷大笑,一起如釋重負,一起起起落落。為我們展現了一個真實的作家的精神世界和現實生活。

七、【文章金句】

1、好不容易湊齊了學費,學校卻不收他了。他只得又去找到大隊書記。這件事在他的一生中影響巨大,它的意義不僅僅在上學本身,更在於關鍵的時候,他通過自己的抗爭與機智,把握住了命運之船的航向。

我思:他從不屈服於命運,在不能改變的事實前,自己默默找同學老師,去請教拜訪別人,最終順利的上了中學,他同時也明白了:任何事,靠別人沒用,只能靠自己。

2、luyao十分喜歡《創業史》中作家liuqing的一句名言:“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與許多同學不同,他上延大具有明確的目標性。他就是想借延大這個平臺,在文學的天宇上振翅高飛。

我思:這就是luyao的性格和選擇。在人生最重要的選擇關頭,在每一個轉折點,他都是有著明確目標,他都能夠為自己的夢想去奮鬥。LuyAO是明智的,是幸運的。由於它的勤奮刻苦,不屈不撓,贏得了許多貴人的肯定、幫助和扶持。達到結果,成就了他的人生。

3、LUYAO是一位優秀的作家,他是一個出色的政治家,他是一個氣勢磅礴的人,但他是夸父,倒在乾渴的路上。

我思:luyao渴望改變自己命運,這是他對於闖進文學世界之後取得成績的欣喜,也是一直為之奮鬥的目標。所以他是幸運的。但同時也是十分不幸的。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在前進的道路上,他已經忽視了所有的一切,眼裡只有奮鬥。前進,前進再前進,沒有為自己準備好欣賞風景的心情和享受愛情的甜美,以及家庭的天倫之樂。

他想要的都已經有了,比如名氣,愛情,家庭等等,但唯獨忽視了這些零前面的1,就是本質問題—自己的身體健康。他有些偏執的執著,無疑於鑽進了牛角尖兒。不然我們可以經常欣賞到路遙更多偉大的精美的作品。

他雖然死了,但是活在人們的心中,有些人雖然活著,但是,早就已經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