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千年古塔修缮滞后面临倒塌 当地回应下个月将完成修缮方案

武安州塔塔身高2.78米,塔身整体保存较差,面砖大部分脱落,仅有西南和东南两个隅面残存少部分面砖。武安州塔现残存十二层檐,残高约 20 米。一层大檐已经脱落,仅能看到出檐残痕及角梁孔洞。

武安州白塔位于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近日,这一千年辽代古建筑因为长期得不到修缮而受到关注。据新华每日电讯此前报道,武安州塔裂开至少18道黑缝,生出100多个黑空,岌岌可危,而敖汉旗有干部称在7年前已经提交了修缮计划,但一直没有实际行动。4月21日,北京青年报记者从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了解到,文物局已委派工作组到敖汉旗,已明确搭设脚手架,对面砖脱离等病害进行排查,采取临时稳固等措施保护白塔,并已明确下个月完成修缮方案,立即启动白塔修缮工程。

内蒙古千年古塔修缮滞后面临倒塌 当地回应下个月将完成修缮方案

内蒙古一辽代白塔破损 提交修缮计划多年没有实质进展

据媒体此前报道,武安州白塔已有1000年的历史。目前这座塔上目前有上百个大大小小的空洞,18条明显裂缝,最多的一个塔面上有近30个空洞,最长的裂缝纵穿5层塔檐,甚至面临倒塌危险。据一名干部透露,当地向上提交修缮计划可以追溯至2013年,但一直没有实质性进展。

4月21日,曾去过武安州白塔的李明(化名)对北青报记者称,他在2016年去的时候看到塔已经比较残破了,不少砖块脱落,白塔塔身上有裂缝,塔的顶层也有损坏。李明称,当地村民也有人曾将塔上的砖拿回家使用,除此之外,因为武安州塔年代悠久,所以自然因素也是造成白塔破损的原因。

北青报记者查询看到,由来自辽宁美术馆、辽宁省文物局以及辽宁省文物保护中心的三名工作人员曾发表《武安州塔形制及建筑年代考》文章,作者称,武安州塔内部是辽代中期修建的八角空心式塔,这是现存辽塔中始建年代最早、具有辽代中期建筑特色的砖塔,是研究辽代中期佛塔建筑形制的重要资料,对于研究辽代中期砖塔的建筑手法、建筑特点等也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内蒙古千年古塔修缮滞后面临倒塌 当地回应下个月将完成修缮方案

当地村民曾取砖修建兔舍 青砖曾被大量盗拆

这篇文章作者还介绍,该塔由塔台、塔座、塔身、密檐等四部分组成。由于塔座及塔身部分砖体坍塌脱落,塔台埋于积土之下。塔座外部残损,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时,当地村民到塔上取砖修建兔舍,塔座外部青砖被大量盗拆。据当地村民介绍,在上世纪中期时,塔座尚较完整。由于塔座残损严重,且历史影像资料缺乏,原形制已无法复原。此外,据村民介绍,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在塔座南面,原有券门通往塔心,并可通过天井,爬到塔身券洞内,后因盗取塔砖,将券洞拆毁。

文章中提及,武安州塔塔身高2.78米,塔身整体保存较差,面砖大部分脱落,仅有西南和东南两个隅面残存少部分面砖。武安州塔现残存十二层檐,残高约 20 米。一层大檐已经脱落,仅能看到出檐残痕及角梁孔洞。

北青报记者从国家文物局网站上看到,白塔所在的武安州遗址属于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2016年8月,国家文物局就曾发布了武安州塔保护加固工程立项的批复,回复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表示原则同意武安州塔保护加固工程立项,请内蒙古文物局组织专业机构根据相关意见和《文物保护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要求(试行)》的有关规定,编制工程技术方案,委托或组织第三方咨询评估机构进行方案技术评审,并依据第三方咨询评估机构的评估结论进行审批。请文物局督促地方人民政府切实加强武安州遗址的保护和管理,做好日常巡查和看护,确保遗址安全。

当地回应已明确采取临时稳固等措施 下个月完成修缮方案

对于武安州塔没能得到及时修缮的情况,21日,北青报记者从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了解到,内蒙古自治区高度重视赤峰市敖汉旗武安州辽代白塔修缮滞后存在损毁的情况。4月12日至14日,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为该塔的修缮保护事宜专门委派工作组到敖汉旗,召开现场办公会,共同商讨针对性修缮措施,已明确搭设脚手架,对面砖脱离等病害进行排查,采取临时稳固等措施保护白塔,并已明确下个月完成修缮方案,立即启动白塔修缮工程。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表示将全程跟踪监管,指导、协调各方推进相关工作落地落实,回应媒体和社会群众关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