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與五牛

古人認為牛擁有“五行”中土和水屬性的神力,是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象徵。“五行”中有土能克水之說,因此古人在治水後常設銅牛,鐵牛以鎮水魔。此外,牛在中國文化中也有著重要的地位,餘秋雨先生曾經說過“中華文化不遠征”的關鍵因素是我們長期以來都是自給自足的農耕文明,而農耕文明的標誌性勞動力之一就是耕牛。宋代李綱在《病牛》一詩中用“耕犁千畝實千箱,力盡筋疲誰復傷?但得眾生皆得飽,不辭羸病臥殘陽”來讚美耕牛的勤勞無私;清朝曹寅在《題徐文長墨芭蕉圖》詩中曾用“丹黃橫掃八十一,萬夫誰敵此牛力”來描繪耕牛的力大無窮。在中國文化長河中,除了大量詠牛的詩歌外,古人以牛為主體的畫作也燦若星河,而這其中翹楚則當屬韓滉的《五牛圖》。

乾隆與五牛

2013年1月1日《國家人文歷史》將韓滉的《五牛圖》評為九大鎮國之寶。這不僅是因為《五牛圖》是少數幾件唐代傳世紙絹畫作品真跡之一,是現存最古的紙本中國畫,更是因為韓滉超凡的繪畫功底和精湛的藝術技巧。元代畫家趙孟頫在得到此圖後,不禁讚歎:“五牛神氣磊落,稀世名筆也。”明代書畫家李日華在《六研齋筆記》中也不吝筆墨,稱讚《五牛圖》為“千古絕跡”。韓滉故去後,此圖輾轉被數十位名家收藏,因此流傳至今,其上已有趙構、趙孟頫、孫弘、項元汴、弘曆、金農等十四家題記。清代乾隆皇帝得到《五牛圖》後大喜過望,在畫作上用御筆題詩一首。

“一牛絡首四牛閒,弘景高情想象間。

舐齕鉅惟誇曲肖,要因問喘識民艱。”

這首詩中的“一牛絡首四牛閒”描繪了畫中五牛的狀態,“舐”、“齕”二字描寫了這些牛的神情。畫作中的五頭牛從左至右一字排開,各具狀貌,姿態互異。一俯首吃草,一翹首前仰,一回首舐舌,一緩步前行,一在荊棵蹭癢。整幅畫面除最後右側有一小樹外,別無其它襯景,畫家通過他們各自不同的面貌、姿態,著重突出牛的既倔強又溫順的性格。韓滉用粗壯雄健而富於變化的線描,表現牛的骨骼和筋骨,以赭、黃、青、白等色彩表現五牛毛色的不同,根據牛體的凹凸施以不同顏色,具有立體感。中間一牛完全畫成表現難度極大的正面,視角獨特,顯示出畫者高超的造型能力和深厚的美術素養。尤其值得稱道的是,五牛皆目光炯炯,深邃傳神,畫者將牛眼適當誇大,著重刻畫牛的眼睛及眼眶周圍的皺紋,還用尖細勁利的筆觸細心描繪了五牛眼眶邊緣的睫毛,通過細節的刻畫,把每頭牛獨具的個性加以強調,使它們鮮明地顯示出各自不同的神情。韓滉以簡潔的線條勾勒出牛的骨骼轉折,筋肉纏裹,渾然天成;筆法練達流暢,線條富有彈性,力透紙背;刻畫精準且不失強烈的藝術表現力。在技巧語彙表現上,作者獨具匠心,其線條排比裝飾不落俗套,筆力千鈞,表現了唐代畫牛所達到的最高水平。

乾隆題詩中的“弘景高情”和“問喘識民艱”則分別用了陶弘景和丙吉的兩個典故。

傳說陶弘景隱居山中不願為官,於是畫了兩頭牛,一個自在吃草,一個帶著金籠頭,被拿著鞭子的人牽著鼻子。梁武帝知其意,常用書信與其商討朝廷大事。

“問喘識民艱”,則出自丙吉問牛的故事。漢宣帝宰相丙吉,一次出門,在途中遇路人鬥毆,頭破血流,丙吉驅車而過卻不聞不問。之後,當他看到老農趕的牛步履蹣跚,氣喘吁吁時,丙吉卻馬上停車詢問緣由。下屬不理解他為什麼不關心人卻關心牛?丙吉說:打架鬥毆由地方官處理即可,不需宰相親理。而春天還不應該太熱,那牛若是喘息,說明今年的天氣就不正常,農事會必會受到影響,所以要關心了。後世用成語丙吉問牛來稱讚關心民事,一心為國的大臣。

此詩不難看出乾隆對韓滉在《五牛圖》中所展現的繪畫技藝的讚歎,同時也表達了乾隆對像丙吉之類一心為國的官員的讚賞之情。

《五牛圖》的創作者韓滉不僅精於繪畫,而且長於吏治,一生頗為傳奇,其才智能力不在陶弘景,丙吉之下。他明於吏道,治鎮有方;分掌財記,充實倉廩;忠君愛國,安定徐州;完靖東南,維護統一;歷任宰輔,克勤克儉。其畫作中的耕牛傳達出忠君勤勉之意,亦是其一生勤懇的寫照。

不過這幅令乾隆皇帝讚賞不已的《五牛圖》在其後的歲月中歷經磨難,1900年八國聯軍洗劫紫禁城時此圖被劫出國外,從此杳無音訊。

之後《五牛圖》幾經輾轉,被香港企業家吳蘅孫買下。20世紀50年代初,吳氏企業瀕臨破產,吳薪孫自知無法再完好地保存這幅名畫,便忍痛決定出售《五牛圖》。

消息傳出後,周恩來總理立即給文化部下達指示,不惜重金購回,並指派專人護送。文化部接到指示後,立即組織專家赴港,鑑定《五牛圖》確係真跡,經過多次交涉,最終以6萬港元成交,名畫在經歷顛沛流離後終於迴歸祖國,重見天光。想來,若是韓滉泉下有知,也定聊以慰藉。

U_vF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