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宗生母為順容,妼晗初封郡君,宋代的後宮編制有何不同?

仁宗生母為順容,妼晗初封郡君,宋代的後宮編制有何不同?

仁宗生母為順容,妼晗初封郡君,宋代的後宮編制有何不同?

六宮粉黛,三千佳麗。提起皇帝的後宮令人無比豔羨,那是一個充斥美女的地方。但是事實上,皇帝的后妃是有體例有定數的,身為一國之君,也要遵守相應的規矩,不能為所欲為,當然極少數荒淫無度的君王除外。

仁宗生母為順容,妼晗初封郡君,宋代的後宮編制有何不同?

禮儀制度完備於周,《周禮》規定,天子立一後、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御妻。鄭注云:“六宮者,前一宮,後五宮也。五者,後一宮,三夫人一宮,九嬪一宮,二十七世婦一宮,八十一御妻一宮。凡百二十人。"

仁宗生母為順容,妼晗初封郡君,宋代的後宮編制有何不同?

之後不同的朝代,後宮的人數、名號均有所區別。如今熱播的宮廷劇《清平樂》 便反映了宋代後宮的情況:

宋代設一後。皇后是皇帝的正妻,中國曆來都是一夫一妻制,可以多妾侍,天無二日,國無二主,正宮娘娘也只有一位。要立新的皇后,原來的皇后必須是廢掉或者逝世才可以。因此宋仁宗不喜歡劉娥為他挑選的皇后郭氏,只好找一些理由將其廢掉。

仁宗生母為順容,妼晗初封郡君,宋代的後宮編制有何不同?

皇后之下設立四妃,分別是貴妃、淑妃、德妃、賢妃。

四妃之下是十七嬪:太儀、貴儀、淑儀、淑容、順儀、順容、婉儀、婉容、昭儀、昭容、昭媛、修儀、修容、修媛、充儀、充容、充媛。

嬪下面還有婕妤、美人、才人、貴人四級。這個級別的人數一般沒有限制。

這就是宋代後宮的編制。後宮嬪妃會如果沒有犯錯,熬年頭也會逐級遞升,如果生了孩子,地位會得到較大的提升。或者立了功也會提升位分。一般妃嬪在去世之後品級都會加升。

仁宗生母為順容,妼晗初封郡君,宋代的後宮編制有何不同?

在《清平樂》中還有縣君和郡君的稱號,例如仁宗生母初為崇陽縣君,張妼晗初封為清河郡君。縣君和郡君屬於中國古代貴族女子等級,婦女封號。官員的妻子、母親,根據相應的品級賜予相應的封號。唐朝時期,縣君是正五品的品秩,而四品官之妻為郡君。到了宋徽宗時期,將郡君分為淑人、碩人、令人、恭人四等。

仁宗生母為順容,妼晗初封郡君,宋代的後宮編制有何不同?

至於《清平樂》中皇帝的女人為什麼被封為郡君或者縣君,我想應該屬於類似女官的稱呼,也就是說她們還沒有正式進入后妃編制之中。這在劇中也得到了印證,宋仁宗的生母李氏一開始是劉娥的宮女;而張妼晗本來是個舞女,到了皇帝身邊服侍也屬於女官。張妼晗後來還抱怨當女官的時候可以天天看到皇上,可是做了官家的娘子反而四五天才見一次,而皇后說你這樣面聖的頻率在後宮是獨一無二的,恐怕其他的妃嬪要個把月才能見到皇帝一次。

仁宗生母為順容,妼晗初封郡君,宋代的後宮編制有何不同?

《清平樂》中有兩個女人的升遷軌跡可以詳細解讀一下,其一就是仁宗的生母,其二就是仁宗的寵妃張氏,她們的人生都實現了從婢女到皇后的飛躍,不過總體來看還是屬於悲劇性的。

宋仁宗的生母李氏開始是崇陽縣君。後來李氏生下女兒,晉封為才人,此女不久夭折,之後進封婉儀,李氏為先帝守靈晉封到了順容。後來李氏去世,劉娥下旨晉封為宸妃,以妃子禮儀厚葬了李氏。慶曆年間,仁宗改生母李氏諡為章懿皇后,與劉太后一同升祔太廟。

仁宗生母為順容,妼晗初封郡君,宋代的後宮編制有何不同?

宋仁宗最寵愛的是張貴妃。張氏在《清平樂》中叫做張妼晗,是一個舞女,初封為清河郡君,當年封為才人,隨即升遷修媛。後因生育女兒成了貴妃。張修媛先後生下三個女兒,次女鎮國公主早薨,張氏因此病重,自請降為美人,說,“妾姿薄,不勝寵名,願為美人。”不過在慶曆八年,又再次封為貴妃。張氏去世的時候年僅三十一歲,皇帝非常痛惜,不顧曹皇后在位,將其追冊為皇后,諡溫成,後人稱為溫成皇后。

仁宗生母為順容,妼晗初封郡君,宋代的後宮編制有何不同?

宮怨是文學作品的一個主要題材,白頭宮女在,閒坐說玄宗。一入宮門深似海,這些如花似玉的女兒只能侷限在方寸之地,慢慢地捱過歲月、耗盡青春。無論受寵與否,身份尊卑,她們的人生始終都充斥著悲劇的色彩。後宮的女人三四十歲盛年而卒很普遍,但也有極少數的女人活到了八九十歲,例如仁宗的周貴妃,平平淡淡、無功無過地活到了九十三歲。據說宋仁宗去世之後,周氏每日只吃一餐,過著清貧安樂,潛心禮佛的日子,歷經五朝,熬過了四十年。既然進了皇宮,還是心態好的最幸福吧。

仁宗生母為順容,妼晗初封郡君,宋代的後宮編制有何不同?

往期回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