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朝堂大臣們激烈的爭吵背後,有一個仁愛的皇帝和“仁政”支撐

歷史劇《清平樂》熱播,劇中關於歷史服飾和宋朝文化的還原,得到了很多人的認可,劇中人物精美的造型和生動演繹都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除了這些,還有一種令人難以忘記的現象,那就是大臣們動不動的激烈爭吵。

宋朝朝堂大臣們激烈的爭吵背後,有一個仁愛的皇帝和“仁政”支撐

激烈的爭吵在宋朝是一種常見現象,尤其是在宋仁宗的朝堂上,透過這種現象我們可以看到宋朝制度的寬容和宋仁宗“仁”政的偉大。

宋朝朝堂大臣們激烈的爭吵背後,有一個仁愛的皇帝和“仁政”支撐

宋朝的臺諫制度

宋朝開國初期就設立了一個很重要的部門,那就是“臺諫”,臺諫是御史臺和知諫院的合稱,主要崗位是御史和諫官,他們的主要職責是:御史監督百官收集民間意見,諫官是議論政治得失,規勸皇帝。

諫官很早就已經尋在了,但宋朝的諫官和唐朝的不一樣唐朝諫官屬於宰相管,而宋朝的諫官上司就是皇帝,所以在當時,臺諫和君主、宰相的地位相當,是非常重要的一個部門。

劇中我們看見的范仲淹、歐陽修、蔡襄都曾任職於這個部門,還有大名鼎鼎的包拯,曾經也是一名諫官。

諫官沒有不能說的,也不會因為說實話被皇帝處罰,在宋朝,諫官更是一種非常特別的存在。

宋朝朝堂大臣們激烈的爭吵背後,有一個仁愛的皇帝和“仁政”支撐


朝堂爭吵成了一種很正常的現象

因為有這樣天不怕地不怕的諫官存在,所以宋仁宗的朝堂就是各種辯,各種吵。

爭辯的目的就是為了表達自己的不同看法,范仲淹是個耿直的文人《清平樂》中,范仲淹上百官圖,彈劾權相呂夷簡,在朝堂上直接和朝廷權相呂夷簡爭辯雖然最終被貶,但民間卻流傳開了他寧鳴而死,不默而生的故事。

宋朝朝堂大臣們激烈的爭吵背後,有一個仁愛的皇帝和“仁政”支撐

大臣們意見不合,要相互吵一吵,辯一辯,皇帝處理事情不當,也會有諫官出來爭辯。

當時宋仁宗最寵的張貴妃伯父任職三司使,包拯要求宋仁宗換了他,宋仁宗左右為難,決定讓張貴妃的伯父去當節度使,包拯卻不依不饒帶著其他人一起和宋仁宗爭辯,宋仁宗非常生氣的說,節度使只不過是一個不怎麼重要職位,你們為什麼連這個都要和我爭?最後張貴妃的伯父沒有當成節度使,宋仁宗再生氣也只能妥協。

宋朝朝堂大臣們激烈的爭吵背後,有一個仁愛的皇帝和“仁政”支撐

包拯劇照


蔡襄為人正直,經常和宋仁宗對著幹,出現地震、旱災了,蔡襄說是皇帝沒做好,要求宋仁宗自我反省。宋仁宗想罷免幾個官員的職務,但蔡襄認為那幾個官員不應該被罷官,所以拒絕起草詔書。

宋朝朝堂大臣們激烈的爭吵背後,有一個仁愛的皇帝和“仁政”支撐

清平樂劇照

宋仁宗最愛的張貴妃死後被封為皇后,蔡襄對宋仁宗的這種做法非常不贊同,當宋仁宗想讓他為張貴妃寫《溫成皇后碑》時,他果斷拒絕。

宋仁宗面對這樣的與自己處處作對的蔡襄,不僅沒有處罰,還誇蔡襄的母親能幹,教出了這樣一個好兒子,後來給蔡襄升了官,讓他掌管了財政大權。

不管大事小事,大家都要爭一爭,吵一吵,朝堂爭吵成了一種很正常的現象。

宋朝朝堂大臣們激烈的爭吵背後,有一個仁愛的皇帝和“仁政”支撐

清平樂劇照

爭吵背後的繁榮景象

歷史上有一個和宋朝很相似的時期,大家相互爭來吵去,那就是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爭吵不斷的現象?

當時雖然是諸侯分裂的時代,但生產力和經濟都得到了發展,在這些物質條件上,文化就開始興起,人們的知識水平提高了,精神世界也豐富了,再加上統治階級不排擠也不束縛文人的發展,很多有思想的文人可以自由的寫書,還可以到處宣傳自己的思想和主張,所以就出現了“百家爭鳴”的現象。


宋朝朝堂大臣們激烈的爭吵背後,有一個仁愛的皇帝和“仁政”支撐

百家爭鳴

同樣的,在宋朝物質豐富,經濟繁榮,人們的精神世界越來越豐富和寬鬆的政治氛圍中,大家為一家之言爭吵的現象就順其自然的出現了。

百家爭鳴和宋朝文人的爭吵相同的是,都是在政治寬容,文化經濟繁榮的基礎上,所以文人的爭鳴也能反映當時時代的繁榮和政治的寬容。

宋朝朝堂大臣們激烈的爭吵背後,有一個仁愛的皇帝和“仁政”支撐

清平樂劇照

爭吵背後是帝王仁政思想的默許

1、宋仁宗對文人寬容

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立下“不殺文人”的規矩,告誡子孫永遠不能殺害文人,所以北宋文人即使是用了激烈的言辭,也不會被殺頭,文人犯罪的懲罰方式一般都是流放。

有了不殺文人的祖訓,還有臺諫的職責,文人的膽子可以說是在這樣的環境中練大的。宋仁宗時期,文人的膽大可以說是前無古人,這種膽大的背後,更多的是當時皇帝“仁”的思想默許。

宋朝朝堂大臣們激烈的爭吵背後,有一個仁愛的皇帝和“仁政”支撐

清平樂劇照

宋仁宗問范仲淹:你指責朕的過失,彈劾宰執的奏章,是否真的切合實際,公正無偏私?范仲淹回答說,自己說的都是真心話,但目光學識有限,能看到的也是世間的一角,說的話也只是一家之言,所以不敢保證是全面公正的。

宋仁宗感慨說“若朝中之人,人人若卿,傾盡肺腑之言,朕便能見世間全貌”,宋仁宗對他提意見的人,不打擊也不報復,而是寬容對待。

宋朝朝堂大臣們激烈的爭吵背後,有一個仁愛的皇帝和“仁政”支撐

清平樂劇照

據說,有個四川讀書人,給成都太守寫詩,明目張膽地煽動讓他造反,成都太守把這個讀書人綁了送到京城,宋仁宗說“這是老秀才急於要做官,寫一首詩洩洩憤,怎能治罪呢?不如給他個官”。

對於煽動謀反這種事情,歷代皇帝看的都是非常嚴重的,一不小心就是誅九族的大罪,而能做到宋仁宗這樣的,真是沒幾個。

宋朝朝堂大臣們激烈的爭吵背後,有一個仁愛的皇帝和“仁政”支撐

清平樂劇照

2、宋仁宗剋制自己,仁愛待人

宋仁宗在位42年,一個“仁”字,成了他治國的根本,不僅對文人大臣仁厚,還對身邊的宮女太監也特別仁慈。

有一次吃飯,吃到了一粒沙子,他急忙吐出來對身邊的侍女說:千萬不要把我吃到沙子的事說出去,這可是死罪。

宋朝朝堂大臣們激烈的爭吵背後,有一個仁愛的皇帝和“仁政”支撐

清平樂劇照

在我們眼中,皇帝的權力是至高無上的,可以主宰一切,劇中和宋仁宗一起長大的禾兒說:“戲文中的官家,那叫一個霸道,大臣讓他不爽了,直接拖出去就斬了,為何到了咱們官家卻處處受氣?”

他過繼的養子趙宗實也問皇后:官家是天下的主宰,所有人都要聽官家的,為什麼官家不能事事順心?

所有這些不順心和處處受氣,背後都是一個皇帝的仁政思想。

宋朝朝堂大臣們激烈的爭吵背後,有一個仁愛的皇帝和“仁政”支撐

清平樂劇照

和當時的鄰國西夏和遼,採用和平的方式相處,沒有發生大的戰爭。宋仁宗去世時,遼國的皇帝耶律洪基也哭了。

就像儒家思想說的“統治者能行仁政,就會無敵於天下”,宋仁宗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做法,不僅讓臣民心甘情願的誠服,也讓後世的人欽佩讚賞,乾隆皇帝曾說:“平生最佩服的三個帝王,除了爺爺康熙和唐太宗,就是宋仁宗了。”

宋朝朝堂大臣們激烈的爭吵背後,有一個仁愛的皇帝和“仁政”支撐

清平樂劇照

“為人君,止於仁”,歷史上能真正施行“仁政”的皇帝很少,所以後世對他最高的評價的就是一個“仁”字,宋仁宗“仁政”之下的時代,也在歷史上留下了輝煌的一筆。

難怪思想家王夫之在《宋論》中說:“仁宗之稱盛治,至於今而聞者羨之。帝躬慈儉之德,而宰執臺諫侍從之臣,皆所謂君子人也,宜其治之盛也。”

所以宋仁宗時期能有這樣讓人羨慕不已的“全盛時期”,都與他“仁政”有關,而朝堂中激烈的爭吵背後,有一個仁慈的皇帝和他“仁政”之下的安穩和繁榮。

宋朝朝堂大臣們激烈的爭吵背後,有一個仁愛的皇帝和“仁政”支撐

清平樂劇照

(文章圖片來自於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