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最大海綿城市試點區建設任務基本完成

江蘇省

@連雲港日報:連雲港市裝配式建築住宅漸成氣候

日前,在完成1號樓地下室澆築和養護後,連雲港市安置房項目之一的恆安花園項目工程開始吊起拼裝預製構件,標誌著項目正式進入裝配式建築施工階段,這是繼灌南和連雲區部分住宅項目之後,又一個真正實施裝配式建築施工的住宅小區項目。截至目前,全市在建裝配式建築住宅項目已有5個,總建築面積近40萬平方米,這種新式科學“搭積木式”建築模式正引領港城建築產業新潮流。

據介紹,裝配式建築是國家近年來重點推廣的建築產業形式,該建築施工省時省力且場地很少產生汙染物。2016年2月,國務院出臺關於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築的指導意見,要求各地要因地制宜發展裝配式混凝土結構、鋼結構和現代木結構等裝配式建築,力爭用10年左右的時間,推進裝配式建築佔新建建築面積的比例達到30%。連雲港市積極推進裝配式建築產業發展,並出臺相關規範性文件,相關產品研發及項目實施方面也取得了明顯成效,這種先進的“搭積木式”裝配式建築已從概念化,走上了具體項目實施中,而作為裝配式建築構件的鋼結構生產和預製“三板”企業發展也走上了正軌。目前,除在建恆安花園安置房項目外,連雲區在建金海美域項目、灌南綠雲儷都和鑫源一品等在建住宅小區項目均採用了預製“三板”,上述項目裝配率均大於30%。

恆安花園是連雲港市重點民生工程,佔地面積約合36.1畝,項目由市城建控股集團權屬企業開發建設。主要建設兩棟分別為17層、18層的安置房住宅,可滿足鄰近部分被徵收戶需要,另外還配套建設一棟4層體育場館和一棟21層辦公用房。項目地處海州區海連東路“老衛校”地塊,該項目100%採用裝配式建築建造方式建設,建築單體預製裝配率超過30%。目前,部分建築地下部分已澆築養護完工,吊裝機具開始將預製構件吊起拼裝、建成住房。該項目將通過先進的施工工藝,把工廠預製好的房屋構件,運到工地進行拼裝。該工藝有利於節約資源能源、減少施工汙染、提升勞動生產效率和質量安全水平,符合節能環保的綠色建築要求,大大促進了建築業與信息化工業化深度融合。

目前,連雲港市裝配式建築構件生產已實現完全地產化,並可滿足上海、蘇南、浙北及山東建築企業需求。在預製鋼結構產品生產方面,江蘇萬年達杭蕭鋼構有限公司產品累計完成產值4.15億元,總建築面積已達30萬平方米;市開發區的艾瑞克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江蘇鹽灌投資發展有限公司裝配式建築材料均已批量生產,灌南已有3家預製“三板”生產企業。其中,灌南華為建材已形成年產6萬立方米預製混凝土構件、40萬平方米蒸壓泡沫陶粒混凝土條板的生產規模。

河北省

@河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關於認定河北建工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為河北省裝配式建築產業基地的通知

關於認定河北建工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為河北省裝配式建築產業基地的通知

石家莊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

按照《河北省裝配式建築產業基地管理辦法》(冀建科〔2017〕21號),我廳組織對河北建工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自願申報省裝配式建築產業基地進行了專家評審並予通過,現認定該公司為河北省裝配式建築產業基地。

請你局指導河北建工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根據專家評審意見,積極落實可行性研究報告提出的總體目標和實施計劃。同時,要加強監督管理,定期組織核查考核,促進企業切實發揮產業支撐作用。

河北省裝配式建築產業基地實施動態管理,我廳將定期組織開展評估,對評估不合格的撤銷認定。

河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

2019年9月29日

上 海

@華夏經緯網:全國最大海綿城市試點區建設任務基本完成 讓臨港新片區“會呼吸、有生命”

如果在臺風過境第二天趕到臨港新片區,會有這樣的驚喜:小區、路面沒有一處積水,大量雨水通過緩慢的淨化過程匯聚滴水湖,形成生態閉環。

經過三年多的建設,臨港新片區作為國家海綿城市試點區域的建設任務已經基本完成,正在準備迎接住建部最終驗收。海綿型小區、海綿型綠地、海綿型道路等設施的建成,正讓臨港新片區“會呼吸、有生命”。

2016年,上海入選為第二批海綿城市試點,而臨港正是上海首個國家級“海綿城市”建設試點,也是全國面積最大的“海綿城市”試點地區。

臨港海綿城市建設項目覆蓋臨港主城區、臨港森林一期、臨港國際物流園區和蘆潮港社區功能板塊,試點面積達79平方公里,包括7個示範區、15個項目包、100餘項具體工程。這些項目成體系地覆蓋了工業廠房海綿改造、居民小區與道路海綿化、親水湖泊與河道海綿改造等各個類型的海綿建設項目。這裡的城市建設也由此改變了傳統的以快排為主的“建大管子”模式,轉而模擬“海綿”的效果:下雨天,能下滲、能滯留、能蓄存、能淨化雨水;沒有降雨的時候,則可以把水放出來——可用可排。

在臨港新片區內,已經有26個已建住宅小區進行了海綿化改造,改造小區總面積達到200公頃。新開發的房地產項目,則都被要求按照海綿城市建設的標準進行設計和建設。

其實,“海綿”工程啟動前,臨港的小區普遍存在雨汙混接、道路或停車位破損、局部地區易積水等問題。如今,小區內看起來平平無奇的停車場絕對“有內涵”。臨港的生態停車場主要由透水鋪裝、草皮、透水盲管組成。經過人工馴化的狗牙根鋪成綠色厚毯,堪稱全能——能耐陽、耐陰,也能耐旱、耐澇,完全實現了產品化定製。透水鋪磚地面結構達五層,經過設計人員的周密計算疊加而成,足以保證小雨不積水。下雨時,一部分水進入透水鋪裝,滲入埋在鋪裝下的透水盲管,匯入排水溝;另一部分水被植物和土壤吸收,而超標的雨水經由排水溝滋養附近的雨水花園。這個生態停車場的所在地——臨港家園服務站位於古棕路555弄,這裡還有不少體現海綿城市理念的新做法、新應用。比如能抵抗鹽鹼與海風、擁有30年超長待機壽命的綠化屋面,不僅能實現屋面雨水徑流的消納,還解決了常年漏水的問題;還有水清岸秀的景觀型人工表流溼地,“豪飲不眨眼”的透水地坪……

上海海洋大學、上海海事大學、上海電力大學以及上海電機學院組成的臨港大學城區域已經實施海綿化提升工程。這些工程把學校師生對於海綿技術的研究運用於實踐,從源頭對雨水進行削減和淨化,解決積水問題的同時減少了雨水徑流入河的汙染。

改造完成後,上海海事大學智慧湖周邊道路已經做到“小雨不沾鞋,大雨不積水”。上海海事大學海綿化提升工程項目負責人趙心福向記者解釋了其中的奧妙:通過原有觀演臺階改造,將潛流溼地功能融入其中;將頂部原有排水溝改造為配水管道,將管網抽取的雨水通過一體化泵站輸送到該配水管道;然後通過沸石層層過濾,最終將淨化後的雨水排至校內智慧湖,最終流向滴水湖。

經過三年多的不懈努力,臨港地區已構建了一套完整的海綿城市規劃建設管控制度,建成了包括河湖水系等藍綠大海綿和道路、小區等中小海綿在內的完整海綿體,實現了水系統的實時監測和智慧調度。

重 慶

@重慶網絡廣播電視臺:重慶市萬州區建成“海綿城市” 面積6.57平方公里

近日,重慶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市財政局、市水利局一行到萬州區調研“海綿城市”建設情況,對萬州區“海綿城市”建設取得的成績予以肯定。據悉,到目前萬州區已經建成“海綿城市”面積6.57平方公里。

全國最大海綿城市試點區建設任務基本完成

“海綿城市”是指具備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彈性”功能的城市,下雨時能夠吸水、蓄水、滲水、淨水,並在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並加以利用,促進雨水資源的利用和良性水循環,解決城市內澇,緩解城市缺水問題。

全國最大海綿城市試點區建設任務基本完成

萬州區自從2016年初成功申報市級海綿城市試點以來,積極推進試點建設各項工作,已經完成高鐵片區和雙河口移民安置區的“海綿城市”建設面積共計6.57平方公里,對試點建設範圍內的市政道路、公園廣場、公共建築、老舊小區、雨汙管網等進行了改造,完成了天子湖公園一期、三峽職業學院片區“海綿城市”建設等13個項目及試點區域“海綿城市”監測與信息平臺,較好地完成了市裡要求的試點建設任務及各項考核指標,消除了龍寶河水體黑臭,降低了面源汙染,解決了城市積水,保障了水質安全,改善了人居環境。

全國最大海綿城市試點區建設任務基本完成

萬州區將認真總結“海綿城市”試點建設經驗,整改不足,採用綜合措施,將70%的降雨就地消納和利用,建設具有山地特色的立體“海綿城市”,最終實現“水體不黑臭、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熱島有緩解”的目標,力爭到2020年,城市建成區30%以上的面積達到“海綿城市”目標要求。

內蒙古

@內蒙古日報社:內蒙古2020年城鎮新建築一半將為綠色建築

經過既有居住建築節能改造,呼和浩特地礦小區今非昔比:牆面用灰色瓷磚裝飾一新,徹底掩蓋了過去陳舊灰暗的色調,外牆保溫新材料讓家家戶戶穿上了“帖心棉襖”;磚地面平坦舒適、整齊劃一,一改過去崎嶇不平、雨天泥濘不堪的路況;一進小區南門,西側牆面上幾幅新舊對比圖更是形象地訴說著這裡的變遷。

對老舊小區進行改造,對新建小區逐步推廣綠色建築,內蒙古正使出多套組合拳讓綠色建築理念走進千家萬戶。

記者從自治區住建廳獲悉,既有居住建築節能改造正惠及千家萬戶。2008年,內蒙古啟動了既有居住建築節能改造工作,老百姓親切的稱之為“給建築穿棉衣”的工程。一些盟市同步實施了老舊小區綜合改造,改造後的房屋和小區環境煥然一新,住房冬季室內溫度基本提高2-5℃,居住舒適度大大提高。截至2018年底,全區累計實施既有居住建築節能改造面積9135萬平方米,受益家庭130餘萬個,受益居民420多萬人。與此同時,內蒙古通過規劃引領、政策推動、法規保障,促進全區綠色建築由點到面、由單體向規模化發展。截至2018年底,全區在建和竣工綠色建築共2681項,3448萬平方米,其中有70個項目801萬平方米取得了綠色建築評價標識,包括一星、二星、三星,涵蓋居住建築、公共建築。

“綠色建築最大限度地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項目最大的建築亮點就是裝配式低碳建築。響應國務院對綠色建築的要求,中朵中心致力於綠色環保、奉行綠色建築理念,通過裝配式建築方式真正做到五節一環保。項目採用裝配式低碳建築,防震抗震、有效縮短工期。同時,項目還採用了世界最先進的自然光運用、水循環處理系統、風能調控等,全面運用裝配式技術、BIM技術,開啟青城綠色建築新時代。”在呼和浩特如意開發區,中朵中心項目負責人告訴記者。

一枝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今年投用的內蒙古自治區兒童醫院、婦產醫院、婦幼保健院外遷合建項目就融入了綠色建造及裝配式施工等先進理念,在提升項目生產效率、提高建築質量、縮短工期、降低建造成本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該項目獲得魯班獎、第五批“全國建築業綠色施工示範工程”等多項榮譽,真正實現了裝配式建築要求的過程精品、一次成優。

裝配式建築正以星星點火之勢在草原安家落戶。2017年自治區政府辦公廳出臺《關於大力推進裝配式建築發展的實施意見》,系統性地提出了內蒙古推進裝配式建築發展的政策體系。至此,裝配式建築開始在草原大地穩步推進。目前,全區多數盟市出臺了本地區推進裝配式建築發展落實方案,持續推進關鍵技術研究、人才培養、標準編制,發揮內蒙古產業及資源優勢。內蒙古包頭市、滿洲里市2 市獲批國家裝配式建築示範城市,2家企業入選國家裝配式建築產業基地,2018年全區新開工裝配式建築面積87萬平方米,竣工裝配式建築面積35萬平方米。

隨著綠色建築的不斷推廣,內蒙古建築節能水平也顯著提升。據自治區住建廳統計顯示:按照國家能效提升路線圖計劃,內蒙古順利完成“三步節能”目標,新建建築達到節能65%標準,居住建築即將實施“第四步”即節能75%標準,住房的保溫性和舒適性大幅度提高。截至目前,全區城鎮竣工節能建築面積約5.71億平方米,形成每年約1113萬噸標煤的節能能力。

好政策更是讓綠色建築興建如魚得水。前不久,自治區政府組織召開的新聞發佈上通報,《內蒙古自治區民用建築節能和綠色建築發展條例》於9 月1 日正式施行。條例將建築面積5萬平方米以上的居住小區列入綠色建築執行範圍,基本涵蓋了全區大部分居住小區開發項目,綠色建築項目將享受稅費優惠、獎勵加分等扶持政策。

記者從自治區住建廳獲悉,內蒙古正推動國家機關辦公建築、保障性住房、政府投資的公益性建築、單體建築面積2萬平方米以上大型公共建築、5萬平方米住宅小區、新建城區和綠色生態小區全面執行綠色建築標準,引導房地產開發項目按照綠色建築標準建設,到2020年綠色建築佔新建建築比例力爭達到50%。

新 疆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廳:新疆:關於批准發佈自治區工程建設標準《裝配式混凝土結構工程安裝施工與質量驗收標準》的公告

關於批准發佈自治區工程建設標準《裝配式混凝土結構工程安裝施工與質量驗收標準》的公告

全國最大海綿城市試點區建設任務基本完成

行業思考

@大山愛環保:人工智能+環保:智慧海綿城市來了

人工智能發展得熱火朝天,最近幾年,海綿城市也陸續提出並得到了應用。要是人工智能和海綿城市結合起來,會是什麼情景呢?

全國最大海綿城市試點區建設任務基本完成

人工智能+環保是大勢所趨

海綿城市的概念

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雨水帶來的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 ”,也可稱之為 “水彈性城市 ”。

把整個城市看成是一塊“巨大的海綿”, 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淨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 “釋放 ”並加以利用。

全國最大海綿城市試點區建設任務基本完成

海綿城市示意圖

城市海綿由哪些組成呢?

城市“海綿體”既包括河、湖、池塘等水系,也包括綠地、花園、可滲透路面這樣的城市配套設施。

雨水通過這些“海綿體”下滲、滯蓄、淨化、回用,最後剩餘部分徑流通過管網、泵站外排,從而可有效提高城市排水系統的標準,緩減城市內澇的壓力。

也就是說,有了“海綿城市”,就不用在雨季“到城市裡看海”了。

全國最大海綿城市試點區建設任務基本完成

城市內澇嚴重,智慧海綿城市來解決

人工智能讓“海綿城市”智慧化

海綿城市建設,能夠結合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等信息技術手段,實現智慧排水和雨水收集,對管網堵塞採用在線監測並實時反應;

對城市地表水汙染總體情況進行實時監測;

通過暴雨預警與水系統智慧反應,及時瞭解分路段積水情況,實現對地表徑流量的實時監測,並快速做出反應;

通過集中和分散相結合的智慧水汙染控制與治理,實現雨水及再生水的循環利用等等。

人工智能+海綿城市是什麼樣子的?

一是改變海綿城市建設與運維監管方式,使“海綿城市”更加“聰明”。

通過城市雨水資源體系狀態與數據採集機制,實現城市雨水資源體系的建模、統計、收集和利用過程的數字化動態監測,實現地表水汙染源和指標的實時監測。

二是通過一體化的業務監管雲平臺,對海綿城市的建設、管理和運維的業務監管提供技術支撐,

提供城市雨水資源數據資源共享能力,統籌和促進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統性,協調給水、排水等水循環利用各環節;

三是改進海綿城市雨水資源建設、管理與運維的市民體驗交互的服務方式,構建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及時可靠的城市雨水資源體驗交互的信息服務體系。

提高雨水資源系統的體驗交互的信息服務能力,引導廣大市民認知和參與海綿城市的建設、管理和運維過程中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