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濮陽縣這個村的始祖是由館陶縣遷過去的

文留鎮胡家莊村

河南濮陽縣這個村的始祖是由館陶縣遷過去的

【地理位置】

胡家莊村,位於濮陽縣縣城東南25公里,距文留鎮政府駐地西南1公里處。東鄰崔莊村,南鄰高莊村,西與韓李莊村接壤,北與趙堌堆村相望。

【村名來歷】

胡家莊村歷史悠久,距今已有400多年曆史。明朝永樂三年(1406年),胡氏始祖三人攜帶家人由河北省館陶室胡堰村(小編注:大概是滸演村的誤稱)遷居到開州(今濮陽)),長(老大)適濮陽市區胡王合村,仲(老二)赴濮陽市區胡干城村,季(老三)留住內黃楊堌村。明末清初時,第十一世祖胡朝俊遷至濮陽縣城東南50華里處定居,取村名胡家莊村。

【民族人口】

胡家莊村自胡姓始遷至今,先後有胡、管、楊、梁、魯、李共六姓在此定居,全部為漢族。全村4個村民小組,現有245戶,1050人,耕地820畝,人均耕地0.8畝。

【歷史演革】

1941年文留解放,胡家莊屬於昆吾縣七區管轄。1949年昆吾縣併入濮陽縣,胡家莊屬於濮陽縣七區。1957年撤區並鄉,建立文留鄉政府。1958年取消鄉建制,成立人民公社,胡家莊村歸文留人民公社管轄。1983年文留撤社改鄉,1986年撤鄉建鎮,稱胡家莊村民委員會隸屬文留(鄉)鎮政府管轄。自2012年起,胡家莊村已改名為文興佳苑社區居委會。

【經濟發展】

胡家莊村20世紀60年代,土地沙化嚴重,水利條件極差,糧食產量極低,群眾連溫飽問題都難以解決。直到70年代以後,大搞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提高了糧食產量,群眾經濟收入增加,生活水平得以改善。特別是黨的改革開放以來,鄉村企業發展,農民經濟收入培增。村百萬富翁已達6戶。

自2012年起籌資建文興佳苑社區,經過6年的努力,社區初具規模,已建成樓房17棟,房屋520套,可容納2080人居住。文興佳苑社區轄胡家莊、韓李莊、高莊、崔莊、袁莊、酸廟、銀崗共7個自然村,預計建樓房68棟,房屋2200套,可容納8044人居住。規劃佔地724畝。總投資約2.1億元。2014-2015年,胡家莊村被鎮政府評為尊師重教先進單位村;2016年被評為鎮先進示範村等。

【文化教育衛生】

解放前村建有寺上小學,有4個班級;解放後建有胡家莊小學共8個班級。現已投資1200多萬元,建成文興佳苑社區小學,佔地40畝,建有3座教學樓,18個教學班,可容納學生1000多名。自恢復高考制度至今,全村大學本科生、研究生已達20多名。

2013年投資120多萬元新建了社區衛生室,一般疾病不出村。修建垃圾池17個,並有專人管理。截止2016年,新農合參保人數達960人,佔胡家村總人口的98%。並組建了中老年活動室,閱覽室,成人文化技術學校,體育場健身器材齊全,遊覽區景色優美空氣清新宜人,形成了集文化、健身為一體的基礎設施。

【古今人物】

胡殿斌(1902-1969),1937年參加革命工作,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一生南征北戰,勤政為民。從1937-1945年間,一直活躍在豫北地區,敵人聞聲喪膽。抗戰勝利後任昆吾縣公安局局長。在解放戰爭中,支前打仗,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1949年南下到雲南,曾任雲南省公安廳廳長,雲南省人民醫院院長等職。

梁殿臣(1920-2014),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抗日戰爭期間,為地下黨組織秘密送信,多次為八路軍傳遞重要情報。有次被捕後,受盡敵人折磨,但始終未透漏出半點信息,被人們稱為勇敢的秘密交通員。

楊殿發(1921-1995),中共黨員,1947年參加革命工作,曾任雲南省麗江地區郵政局局長等職。

胡培增(1934-2010),中共黨員。1955年從事聯運站工作,任站長,1977年以來歷任30多年村大隊黨支部書記,為老百姓致富作出了巨大貢獻。

胡培清,1936年出生,1954年參加抗美援朝預備隊,曾任團長職務,復員後任吉林省通遼市人武部部長。

胡培成,1940年出生,1969年被中國航空大學特招入學4年,歷任班長、區隊長(排長)。畢業後被分配到河南省委黨校工作,1969年調任河南電視臺首任臺長、新聞記者,副高級職稱,退休後遷居本村。該同志自幼喜歡書畫,退休後到中州書畫院、長征書畫院從事書法創作,其作品多次獲獎。

胡殿忠(1952-2017),中共黨員,中學高級教師。從教四十餘年,教書育人,曾多次被評為市、縣級模範老師,育人楷模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