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第一課堂陳雷:家庭教育的問題在於全民焦慮

JAO實驗室注:很多父母對孩子說過最多的一句話,可能就是“我這是為你好”。不過在陳雷看來,這只不過是父母的藉口,甚至只是父母的一種自我滿足。在雙十一這一天,JAO實驗室和陳雷就家庭教育進行了一次對話,分別站在孩子、家長的立場,聊了聊孩子的未來是否應該被規劃以及家長在這個過程中應該扮演的角色。

對話第一課堂陳雷:家庭教育的問題在於全民焦慮

陳雷先生基本信息

陳雷,1987年生,馬來西亞世界大學碩士學位。移動家庭教育應用“第一課堂”創始人兼CEO,北京桀驁文化傳媒創始人兼CEO。

陳雷是國內著名的大眾創業實戰專家、互聯網創業導師、大學生創業高級導師、互聯網運用推廣首席實戰導師。

2009年,被青年社會創業基金會(FYSE)認定為“100強在亞洲青年社會企業家之一”。2010年,被中國新聞週刊認定為中國最具影響力的海歸、被創業中國精英會認定為“2010年最具創新企業家”。

人物經歷:

2007年陳雷進入中國教育界,就職於北京科技大學,任職班主任助教老師。當時所教授的學生大部分是中高考的落榜生,很多學生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意願以及人生方向都極其消極,能力各方面都有極大的缺失。

陳雷在全心全意的教書和傳授技能的同時,他利用課餘時間深入學生內心與學生們進行心與心的交流,他即做老師,又做兄長,又當朋友。

陳雷老師越發覺得教育的重要,教書可以給孩子就業的技能,但是育人更重要,育人可以改變孩子一生。

所以從那時起他從教書改為育人,開始關注孩子內心世界,多傾聽孩子心聲,嘗試從青少年個性特點出發,給孩子進行夢想規劃、職業規劃、人生規劃,思想上的這次轉變,帶來的結果非同凡響,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同年所教授的學生,98%以上都完成了就業,同時擁有了個人的人生規劃,生活也開始變得積極樂觀。

2010年他開始在北京少兒教育領域做校區管理。

因為他深刻的明白“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教育還是要儘早、從小抓起。他結合國際教育的先進理念,融合國內傳統文化和育兒習慣,開始大量實踐,旨在要摸索出了一條適合中國人的家庭教育模式。

2013年初,陳雷成立了校長實戰商學院進行民辦教育校長培訓,讓先進的教育理念和管理方法受益更多學校、更多教師、更多家長。

兩年期間他走遍全國二十幾個省份,足跡遍佈大半中國,親身服務指導了上百家機構和學校,並同時全國巡講家庭教育公益課程1000多場。

2014年,陳雷首次進軍互聯網行業,創建了處女座的吃貨欄目,該欄目同年受邀成為 「湖南衛視美食主播特約嘉賓單位」電視節目特邀嘉賓。

同年即創辦了中國吃播,作為當時國內唯一的美食直播的品臺,成功獲得了天使投資,相繼獲得A輪投資。

這次的互聯網成功經歷,讓他重燃起了教育的熱情。

2015年,陳雷首次提出“家庭教育+互聯網”概念,並迅速推出了,專注家庭教育的“第一課堂”。

從無到有的過程從來都是艱辛的,陳雷傾注了他所有的熱情,從資金、師資、技術、推廣等,最終於9月份第一課堂完成上線。

以家庭教育為核心,開動共享教育這列“高鐵動車”為目標,全面普及家庭教育、提升全民素質教育為結果。

作為第一課堂創始人的他,開始更加積極的推動中國教育公平化發展,2015年底,第一課堂即簽約了數百名老師、上傳了上千部視頻課程、發佈了數百篇相關文章,將第一課堂推向了數十萬用戶面前。

2016年~2019年間,陳雷涉足了導航、電商、團購、社交、攝影、新聞、醫療、遊戲、區塊鏈等多個領域,被業內譽為創業狂人。

現任職務:

中輝資本中國合夥人

北京世紀銘澤教育集團董事長

北京桀驁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創始人兼CEO

CCTV“希望之星”英語風采大賽賽區特邀顧問

中國教育電視臺、搜狐網、新浪網、等多家傳媒名牌欄目的主講專家。

教育部門家庭教育指導師培訓導師

教育部門“職業園長證”培訓講師

核心課題:

心理營養是孩子成長土壤系列課程

全面認知孩子的0—18歲系列課程

六大成功習慣的養成模式系列課程

心腦成像引導課系列課程

與孩子平等有效溝通系列課程

父母覺醒成長系列課程

親子關係搭建系列課程

全腦速記等

個人書籍/論著:

《潛能開發》

《全腦速記》

《六大成功習慣的養成模式》

《心腦成像引導課》

對話第一課堂陳雷:家庭教育的問題在於全民焦慮

JAO實驗室:我覺得所有的規劃都是徒勞的

我覺得孩子的未來不可被規劃,我覺得所有的規劃都是徒勞的。我父親給我規劃了好多東西,我覺得沒有一件能夠實現,他沒有規劃的東西或者嚴格禁止我做的事情,到最後因為遺傳的力量是巨大的,或者其他的什麼原因,我又幹上這行,所以我覺得沒有什麼東西是可被規劃的。

人的一生很漫長,比我們預期壽命要漫長很多,所以在今天無論是成年人還是孩子,去奢談長遠的規劃,我覺得都不如保留一些不確定性,讓他自己去尋找和發現,這個更重要。

另外,我覺得現在的小孩都夠聰明,因為之前看過的一段資料講到,他說人的大腦神經的關聯和人與人的接觸相關。毫無疑問,古代的人能夠活動的範圍比如在150公里範圍之內,終其一生,能接觸的人只有大概三五百人。

而今天我們通過通訊和其他各種手段,能夠接觸到的人事是完全不一樣的。所以一個小孩在今天這個時代裡面這麼聰明,而他又有更加漫長的一生,有什麼東西可以被規劃,或者規劃是不是徒勞的?我不知道,但是我只覺得還不如不規劃。

陳雷:家長對孩子所謂的規劃是把孩子塞進“罐子”裡

我覺得最好的表達方式,應該是父母有責任給孩子創造健康成長的環境。如果你父母給你創造了一個非常寬鬆的自由成長的環境。即使他對你更高的規劃儘管沒有成功,但是他給你提供的成長環境是非常成功的,他自己本身對於生活、生命的信心和樂觀在你身上會得到充分的體現。

我個人認為,中國家長對孩子所謂的規劃不是一種規劃,是一種強制,就像把人塞到一個大罐子裡邊,你給造出這個罐子的形狀。中國古代的時候,為了訓練一種小丑把孩子出生以後放到一個罐子裡面,就讓他在罐子裡面長,長成一個團,再把罐子打碎以後他跳出來,從此以後這個人就是一個罐子的形狀,然後到處的表演。 

那我覺得很多中國家長其實是非常殘忍的把孩子塞到了一個罐子裡面,按照家長的要求來成長。

這反映了中國家長的心態,就是因為你是我的孩子,我有資格來規劃你的幸福,規劃你的行動,規劃你的未來,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讓你變得更好,有了這麼一個非常堂皇的理由告訴我們的孩子,你要聽我的。

恰恰忘記了一件事情,那就是給人以自由,根據他自己的成長要素來發展他空間,讓他釋放自己的創造力、想象力和愛好,其實比什麼都要更加重要。

對話第一課堂陳雷:家庭教育的問題在於全民焦慮

陳雷:“我這是為你好”,成了很多父母的藉口

很多家長對孩子,或者老師對學生,或者老闆對員工,總之是上位對下位的一種特別直接的思維模式,我這是為你好,但這是真的嗎?

這句話成為了很多人的藉口,但這句話背後的心理因素到底是為你好,還是因為我體現了為你好,才能夠讓我自己滿足成為我自己好?我覺得更多是後者,其實是一種自我滿足。 

作為一個家長,我該給孩子自由的度在哪兒?

陳雷:接受不意味著無邊界

我覺得核心的東西是接受。即便是孩子、同事、晚輩、朋友,其實他所要的全部都是你能夠接受,無論他做什麼,你都首先是接受。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沒有邊界,邊界不是主觀的,不是我想讓你怎麼樣,而邊界是客觀的。

比如說我們要一起開會,大家不要遲到,遲到的人發微信紅包,這件事情不是我要求你做的。既然咱們定了規矩,就大家都接受這種規矩。你被懲罰,即便是一個孩子,因為犯了錯被懲罰,如果我是家長我也很難受。但我一定跟他說,那沒辦法,因為這是規矩,所以我也不願意這樣懲罰你,但是規矩是第三方的東西,咱們兩個都接受。

但是你的沮喪,因為被懲罰的挫敗感,和你對此表現出的憤怒或者所有的東西的反應我都接受。

我覺得接受是家長與孩子,人與人之間最重要的一個連接點。當然這特別考驗家長,就是你到底能不能夠做到從心裡面接受這件事。

對話第一課堂陳雷:家庭教育的問題在於全民焦慮

陳雷:父母最應該做的3件事

給孩子成長空間,也並不意味著家長什麼都不做了。我覺得家長有幾件事情特別重要:

第一個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間,關注孩子的性格和脾氣。不是去告訴孩子你的脾氣和性格怎麼變化,而是家長本身脾氣性格好不好的問題。

因為如果家長反覆無常,孩子就會產生恐懼感和逃避感。如果家長通情達理,所有的行為都是可以預料的,孩子就不會產生稀奇古怪的脾氣。

第二個是行為規範。行為規範,不是家長告訴孩子你必須天天學習,而是在日常生活中接人待物到底怎麼做。我覺得首先家長必須做到位,能夠以身示範。

我曾經碰上一個媽媽帶著自己的小孩,那小孩才兩歲多,剛好快遞員把東西送上來,媽媽跟孩子說謝謝叔叔,這孩子就是不說。這個媽媽就跟孩子說:“不說是不行的,因為人家給我們做了服務以後,你不謝謝人家,以後人家就不把東西給送過來。”

這孩子其實是能聽懂的,再重新返回去,大聲喊:“謝謝叔叔!”這個就是行為規範。

對話第一課堂陳雷:家庭教育的問題在於全民焦慮

你告訴他這種小事,看上去特別小的事情,但是一件兩件三件五件十件加起來,這個孩子變成很懂禮貌,很容易被周邊的人所接納。一旦被周邊人接納,他會產生強大的安全感,他的性格、人品就會變得更加的健全。其實很多小事會變成大事。

第三個興趣引導對孩子很重要。興趣引導不是家長給孩子強加一個興趣,告訴你必須幹這個事情,而是根據孩子的天性,讓它變成自己生命中的某個強項。一旦碰到這件事情的時候他就會成就感,有存在感。

家長不要去說,孩子這個不如別人,那個不如別人。每個人都有很多不如別人的事情,但是不要強化,而是幫著孩子在某些方面建立自信。

這種自信一定不是說他這門課要學的多好,而是讓孩子深刻的相信,不管自己處在什麼位置,其實自己都是被別人接納的。

有人說過,如果孩子不成功的話,那你父母做再大的事業也是很失敗的。但是,我們怎麼界定孩子或者下一代是成功的?

陳雷:成功,是有一份喜歡的工作,一個喜歡的人

成功在我心目中比較簡單。

第一是讓自己生存下去的方式。

不是說你變成大富翁,也不是變成大官,而是說有自己覺得能夠接受的,最好是自己喜歡的生存方式。比如,巴菲特自己賺了那麼多的錢,他的兒子揹著吉他一天到晚在全世界浪蕩,他很快樂,我覺得這目的就達到了。巴菲特也說了從來不干涉他的兒子,我的錢跟你沒關係,這就是很好的狀態。

所以我們培養孩子,中國的父母焦慮在什麼地方,焦慮在我們培養孩子上名牌大學也好,都是希望孩子的生存條件好一點。但他忘了孩子的生存條件好與不好,其實跟他自己的愛好是結合在一起的。一個人哪怕賺了很多錢,但是天天做的是像被奴役一樣的工作,給你很多錢,你也不一定願意幹。如果說你拿的錢少一點,但是自己很喜歡這件事情,我覺得也很好,錢的多少跟個人的工作好壞沒有關係。

所以我常常說人生一輩子兩個喜歡做到了就好,找一個自己喜歡的工作,找一個自己喜歡的人,特別重要。我們常常是工作找的不好,結果找的人也是自己不喜歡的,或者喜歡的是錯的,比如男人喜歡女人的美貌,女人喜歡男人的家庭背景,最後結了婚才發現,完蛋了,這個其實不是自己喜歡的人。

第二個標準我覺得是有能感受到快樂、幸福的能力。

或者說積極陽光的心態,哪怕天天掃垃圾也開心的不得了,我在加拿大馬路上看到的垃圾工人,就一邊開著垃圾車過去,一邊哼著歌,拖著垃圾筒走的時候,還跳著歡樂的舞蹈那種感覺,我覺得這個生活狀態是我想要的。我覺得人的生存並不那麼複雜,我們中國人就是一天到晚想要出人頭地,所以把生存搞得複雜化了很多。

陳雷:最可怕的是,我們把自己成長中的焦慮轉移給了孩子

我舉一個例子,我母親今年60歲了,她在家裡面最大的愛好就是關燈,不管哪個屋的燈亮了她就要關掉。我說:“媽,這個燈是節能燈,就是你一開一關其實並不省電,還會損耗燈的壽命。你看它亮著其實是非常低耗電的,反而是節約的。”我媽說:“好,我懂了。”然後又關上了。

她是沒有辦法的,因為她成長的年代電是非常珍貴的資源,節約用電是她童年的烙印。所以今天你告訴她,她道理全明白的時候,她改變不了自己過去積累下來的行為。

其實我們這一代人,成長的環境都依然沒有擺脫貧乏的烙印,它會使我們這一代人變得貪婪更多,需求更多。即便你今天所得已經完全超出了你的所需,你依然無法停止。我的意思是說,我們其實都像我媽一樣,道理我們全懂,但是我們還是無力改變自己的行為,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情。

我們不必說因為我們今天說明白了這件事,我們就能改變。我們不一定要改變,但是一定要提醒自己,我們的孩子成長的環境跟我們不一樣,他不必如此。我們對於世界,對於索取,對於成功,對於財富的那些需求,跟他不一樣。

只要能記住這一點,可能就會對孩子更多的松馳,讓他自己去形成他的人格,而不把我們內心因成長過程當中所積澱下來的焦慮轉移到他身上,我覺得那種轉移才是最可怕的東西。

在這種情況下,家長怎麼辦?

陳雷:孩子的兩種教育要趁早

我雖然做了這麼多年的教育,其實也沒有很好的辦法,但是我覺得孩子有幾個教育,是儘早要去幹涉的。

第一是財富教育。財富教育不是錢的教育,而是你的是你的,我的是我的,然後儘早讓孩子明白:在你成長過程當中有多少是我作為父母的義務,一定要給你的,有多少是我義務之外的需求,這是你自己的事情。

第二個是生命教育。說極端一點,可以叫死亡教育,其實就是我們對於生老病死這件事情,讓他更早的接觸和理解,我覺得對他是有好處的。

其實“比較”這個心理,是很難被克服的,但我覺得整個社會進步的速度比我們想象的快。最近在朋友圈裡看到一種說法,以前男人會說你戴什麼表,開什麼車,住什麼房,但是今天更多的炫耀方式是我在讀什麼書,我在上什麼班,我在受什麼樣的教育。

因為這種教育本身也很昂貴,但是當你去跟別人說我在讀什麼書,在自己身上做這種投資的時候,雖然也是一種比較,但我覺得至少是有進步的,這是很好的比較。

陳雷:我們的問題在於全民焦慮

其實美國孩子的壓力也很大,但更多的體現在精英階層中間。前兩天我還跟美國兩個教授聊天,他說美國80%以上的孩子們都過得比較輕鬆愉快,因為他們的家庭對孩子的成績沒有太多的要求,上公立小學、公立中學,最後找一份簡單的工作。

但是美國有10%左右的家庭,其實是比中國還要競爭得厲害,他們競爭的目標就是要上哈佛、耶魯、斯坦福這樣美國的強校。

我知道北大清華每年都有同學因為受不了這個壓力,最後就跳樓、跳湖等等。其實學生是從高中就開始跳,所以很多高中把欄杆一直裝到6樓,像大監獄一樣,不讓你往下跳。美國這樣的情況也不少。我女兒在美國讀的大學裡,臥軌的、跳河的、跳樓的每年也有。在美國大學壓力也很大,是一樣的道理。

但是咱們中國的毛病是什麼呢?是全民壓力和焦慮,最普通的老百姓都給他們孩子施加了非要考北大清華的夢想,大家都互相攀比。

中國人本身就是一個比較心很重的民族,我們成人也天天比,看誰掙的錢更多,誰買的房子更大,誰買的車更好。我們讓孩子們成績好這件事情,其實是父母想要面子的一個表現,跟他想要一輛好車開著感覺是一樣的。

這樣就影響到了孩子們,孩子們倒過來就互相進行比較,比較之後孩子壓力就會很大不光是比家庭背景,比自己穿的好不好,還要比自己學習成績到底好不好。孩子也有很大的壓力。

這就要看父母什麼反應了,如果父母進一步的反應是:“你就必須成績給我弄好,你不能給我丟面子”,那這個孩子的壓力就更大了。

如果父母能告訴孩子說,不管是家庭背景不如人家,還是成績不如人家,都不能決定你未來終生的命運和終生的幸福,你終生的命運、幸福是建立在什麼什麼東西之上的,這話是我老給我的孩子說的話,至少可以緩解他們的一些壓力。

父母能做到的,是盡最大努力去緩解孩子的壓力和情緒,並且還能保持孩子對於生命和未來的熱情,這件事情其實大部分人是做不到的,也不容易做到。

JAO實驗室:您覺得家長最應該給予孩子的是什麼,能夠靜水深流的影響孩子未來?

陳雷:父母最重要的是把自己的日子過好

我覺得最重要的是,把自己的日子過好。中國人有孝道,有對老人的、對孩子的各種各樣的約定俗成的傳統,但是把自己過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事。

在你孩子成長到一定年齡之後,你會多大程度上給他添麻煩?今天你寄予在孩子身上希望會多大程度上希望他回報給你?你今天是不是跟孩子說你要好好努力學習,我全部身家都捆在你身上,我今後就指著你了?

這些對孩子的影響可能是終其一生的,這種壓力是潛移默化的,這些東西都值得我們反思,當然未必有一個完美的答案。

陳雷:父母最重要的是給孩子一個平和安定的成長環境

同時我覺得家長最重要的另一個責任就是給孩子創造一個平和的、安定的成長環境。這涉及到父母的脾氣,父母對孩子的要求是不是合理,父母有沒有時間陪伴孩子成長,父母有沒有能力用自己的品格去影響孩子。

所以我覺得其實家庭教育說起來,好像表面看上去也不是什麼大話題,不就是帶著孩子一起成長嗎?

但是現在的問題至少我個人感覺到,大部分出問題的家庭的孩子之所以出問題,後來我發現百分之七八十的問題都在父母身上,所以這也是為什麼我要辦第一課堂的初衷。我一直有一個簡單的觀點,你做好了父母,孩子一定會好的,真的是這樣。

所以我希望我們在座的先把自己打造成合格的父母,儘管我自己也不合格,至少我們應該付出努力,我覺得那就好了。

對話第一課堂陳雷:家庭教育的問題在於全民焦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