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任何參考,你該如何做中後臺產品

問:什麼產品最難做?


答:B端中後臺系統。


再問:比這更難的還有嗎?


再答:沒有任何文檔、流程圖的產品,還讓你做中後臺。


都說B端產品經理難做,主要是因為流程複雜、業務特殊、角色繁多。之前介紹過,做B端產品的重要環節就是要了解現有業務、梳理現有流程,然後再此基礎上,形成標準化,提出優化方案。


所以,相對C端產品來說,B端產品更多的是偏向於業務,更多的是服務於業務,更多的是優化不那麼順暢的流程,最終目標是提升整體運行效率。


但是,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很少有公司能夠有那麼清晰的流程和明確的業務。就算是已經運行多年的公司,能說出個所以然的也是少數。


那如果我們面對的是流程和業務的不確定,所能接觸的內容都沒有成體系,所有的業務都在別人的腦子裡。這樣的情況,我們又該如何開展中後臺的產品工作呢?


沒有任何參考,你該如何做中後臺產品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問題?因為我自己目前就陷入了這樣的困境。


先簡單介紹下背景:公司產品正處在從0到1階段,面對的情況大致是下面這樣:


要方案,沒有;要文檔,沒有;要流程圖,沒有。要啥沒啥,還想要自行車。


情況就這麼個情況,下面就來說說我是怎麼做的。(我自己也在摸索中,一起學習)


一.自己體驗


這是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方式。


只不過,這裡的體驗,並不是漫無目的的走馬觀花,而是要考慮場景、用戶角色的真實使用。


通過自己的親身使用,先獲得最直觀、最直接的感受,可以幫助我們快速的瞭解公司的實際業務情況。


01.大致流程


我自己體驗產品的流程如下:先大體瞭解下 → 然後仔細使用一遍(前後臺聯動) → 記錄過程中的疑問 → 再次深入使用(前後臺聯動)。


第一次體驗產品的時候,肯定會有很多問題,大概率都是因為不熟悉導致的,所以就需要再次的深入使用。


在深入使用的時候,最好能夠梳理出不同角色的使用場景,有針對性、有流程性的進行體驗。


如果沒有現成的標準,那就先按照自己的理解去梳理,先具備基本的業務流思路。

然後再根據不同的角色,有針對性的去了解對應產品的功能,多幾次體驗,你總能摸出門道。


02.整理內容


如果條件允許,我們不僅要使用產品,還要對相關內容進行梳理和整理,畢竟這些基礎性的文檔都是必備內容,而且以後肯定用的到。


我們需要知道目前有哪些系統(前臺、中臺、後臺)、每個系統的具體功能、有哪些角色、每個角色的權限、業務流程。


這些內容,通過腦圖、表格、文檔等方式進行記錄。


常見的內容大致如下:


產品架構圖:幫助我們從宏觀上了解產品的大體思路和整體框架;


功能結構圖:幫助我們瞭解不同產品的具體功能和需求點;


業務流程圖:幫助我們梳理業務流程深入使用場景;


角色權限:幫助我們瞭解系統的權限設計和角色控制;


以上這些內容,都需要根據公司的實際情況進行具體的描述,一定要符合公司實際情況。


沒有任何參考,你該如何做中後臺產品


二.請教他人


當對產品輪廓有了大體瞭解之後,我們可以帶著自己的理解和問題去向相關人員進行請教。一定要有針對性,不要問那些百度能找到的問題。


不同類型的公司,由於業務模式和操作流程的不同。一般情況下,這三類人值得我們重點關注。


01.運營人員


作為最接近客戶的崗位,從運營那裡,我們不僅可以瞭解現有業務的核心流程,還可以瞭解到客戶的真實需求(相對的)。


不知在哪看過一句話:產品是固定的運營,運營是流動的產品。我想這能很好的說明運營對於做產品的重要性。


以我們公司舉例,我們的後臺,主要功能就是為了提升運營人員的效率。在這樣的情況下,必須要了解到他們日常的業務,有哪些是重複手工的工作可以自動化,有哪些使用過程中不爽的地方需要修改。


再說了,產品運營不分家,從這裡入手也是最快的。


02.產品經理


這一點,沒有任何異議,通過產品經理瞭解產品,再正常不過了。


哪怕沒有任何流程圖和需求文檔,通過面對面的溝通,我們還是可以快速熟悉業務的。


條件允許的時候,我們也可以參考現有的原型圖和設計稿,通過這些內容,我們也大概能知道最原始的需求內容。


當然,有可能沒有原型圖和設計圖,那就有什麼資料看什麼資料吧。(我太難了)


03.技術研發


對系統的瞭解程度,除了產品經理,就剩下技術人員了。甚至有的時候,技術比產品更熟悉內部邏輯。


當然,技術人員的談話方式永遠都是技術流,能消化吸收多少,就看自己的領悟力了。


我們公司的情況,現在是技術人員比產品人員更瞭解產品。一來是因為產品流動性太大,二來是很多運營需求直接找的開發。


所以,如果你所在的公司也有類似的情況,開發比產品更靠譜。


沒有任何參考,你該如何做中後臺產品


三.參考競品


上面的兩種方式,介紹的都是看自己,但這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還需要看世界、看別人,所以才有了參考一說。


參考別人,目的是為了提升自己,千萬不要本末倒置,為了抄而抄,為了做而做。

關於參考競品的,之前有寫過專門的文章,這裡就簡單說幾點。


01.知道自己要什麼


做產品經理,最怕聽到的就是:你看別人有×××功能,我們也做一個吧。


都是看著別人的好,但不去問是不是適合自己。


最好的方式是,先明確自己的目標,發現自己的有待優化的地方,然後參考優秀的解決方案,併合理的融合在一起。


02.懂的取捨


千萬不能什麼都要,什麼都要,結果往往就是什麼都做不好。


我們看到的是隻是頁面展示,我們不知道的是對方的業務邏輯,我們不知道的是對方為某個功能所花費的資源。


需要在理想和現實之間做權衡。


沒有任何參考,你該如何做中後臺產品


一些想說的話


世界有世界的規則,公司有公司的流程,沒有對和錯,只有適應與否。


我們無法強求所有事情都一帆風順,我們也無法要求所有東西都十全十美。


要接受這個世界的不完美,因為那樣才有我們存在的價值。


沒有任何參考,你該如何做中後臺產品


尾巴


一切不靠譜的時候,只能靠自己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