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catkk
秦朝短暫而統一,其實行中央集權不過短短十幾載,分封思想仍然在根深蒂固。劉邦沿襲周制復古分封,我認為有一下幾個原因,且作參考。
以前朝為鑑,吸取經驗
按歷史發展來說,秦始皇實施郡縣制進行中央集權是進步的,但礙於郡縣制存在的時間太過短暫,其優越性不被當時政治家所認可。漢初對實行郡縣制還是分封制有很大爭議,一些人認為秦始皇利用中央集權制度殘暴統治,郡縣制要背黑鍋;另有一群人既認同郡縣制的優越性,又不否認分封制。因此,漢初出現了郡縣與封國並存的局面。
再者,漢高祖劉邦從前朝覆滅中吸取教訓,認為把國土分封給自己的宗族更利於統治,社會安定。現如今看來這是劉邦錯誤的地總結秦二世而亡的經驗。《漢書·諸侯王表·序》中說:“漢興之初,海內新定,同姓寡少,懲戒亡秦孤立之敗,於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餘邑;尊王子弟,大啟九國。”劉邦認為是因為沒有實行分封制,尤其是沒有分封自己的子弟為諸侯,於是才造成一旦出現反叛沒有人出來拱衛王室局面。
漢初統治階級認為分封制優於郡縣
秦朝統一六國之後,僅僅實行了十幾年的郡縣制,同時期的政治家仍然存有分封思想,而且世人對郡縣制的認識不會全部相同,憑藉區區十幾年郡縣制很難改變人們對分封制的認知。漢高祖劉邦與秦始皇是同一時期的人,自然從小接受的分封思想的影響,在劉邦心裡宗法血緣的觀念根深蒂固。當然劉邦在漢初也分封了七個異姓王,但不久之後便逐個剷除,只餘留一個弱小謹慎的長沙王吳芮,對劉邦構不成威脅。然後在異姓王的舊地上分封自己的劉姓子弟為王,用來屏藩漢室,史稱“同姓諸王”。劉邦及其謀士認為“秦行純郡縣制十五年而亡,周行“封建”享祀八百,以此來斷定分封優於郡縣。
天下初定,依慣例實行分封,天經地義
跟隨劉邦打天下的功臣也是受分封思想影響之人,認為行“封建”乃天經地義之事。戰國秦漢間人,殺敵立功的願望就是受封,小者侯,大者王。為穩定剛剛到手的天下,劉邦不得不進行分封。況且劉邦一向是最信任張良的計策,張良在劉邦初定天下之後,提出“八不可”以使穩定局面。有言道:“昔湯伐桀,封其於杞,武王伐紂封其後於宋。今秦失德棄義,侵伐諸侯社稷,滅六國之後使無立錐之地。陛下誠能復六國後,畢己受命,此其君臣百姓,必皆戴陛下之德,莫不向風慕義願為臣妾。”實際上,其實已有六國之後開始恢復六國,如田氏田榮立齊,韓廣立燕,韓王信立韓等。因此,實行分封勢在必行。
同時,劉邦急需“猛士”來鎮守四方。在劉邦的《大風歌》中“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這表明了劉邦在當時天下初定,仍有很多的殘餘勢力,需要人來平,分地封王也是用人之計。
平常觀史
劉邦實行明顯不符合歷史發展潮流的分封制,既有客觀歷史環境的制約,也有其本人主動選擇的因素。客觀歷史環境就是,秦末大亂,舊貴族期盼恢復舊有的列國分治格局,是一次自然的歷史“回潮”。劉邦主觀選擇,是對西漢初期政局的個人判斷,力圖通過分封,保證初期政權的穩定。
一、客觀歷史環境的制約
我們知道,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前,天下是分封制模式,秦始皇滅掉六國,防止再次出現諸侯割據的現象,廢除了分封制,以郡縣制取而代之。秦末的戰亂,讓不甘心失國的六國後裔和貴族,又看到了復國的希望。他們以秦國的郡縣制不得人心為幌子,鼓吹分封制。其實跟什麼制沒關係,無非是為了恢復個人的利益而已。
但這個宣傳標語很管用,可以蠱惑人心,所以,一時間天下妖魔鬼怪全部冒出來。其實有幾個是真正的六國後裔?大多數是旁支,甚至連旁支都算不上,比如陳餘、張耳、彭越、英布,哪一個是王室後裔?再比如項氏,推出個楚懷王當幌子。說白了,無非是藉著分封制,為自己撈取一份資本而已。
劉邦本人也是藉著分封制的東風,撈了頂王冠。楚漢爭霸時,劉邦有可能擺脫分封制的客觀環境嗎?不可能的!
天下各路兵馬的山大王們,哪個不是奔著分封,當個土皇帝的目標才拉桿子的?劉邦有可能拿個縣長的名頭換彭越的梁王嗎?連自己一手培養起來的韓信,都想弄個齊王過過癮。
分封制的“回潮”就是一個客觀歷史環境下的必然,誰都改變不了。項羽需要靠它推翻秦國,劉邦需要靠它打敗項羽,沒有分封這塊大餅,做不到。
二、劉邦理性的選擇
一般認為,劉邦出於對異性諸侯王的不信任,所以決定採取分封制,讓劉氏諸侯王抵抗異姓諸侯王,起到拱衛中央的作用。其實,劉邦何曾沒有想到過,未來劉氏諸侯王,也必然會發展成春秋戰國“禮崩樂壞”的天下爭霸!
但,有一個更加糟糕的案例就在眼前——秦朝,廢除分封制,僅僅二世就亡國了。不分封搞郡縣,失去皇室宗親勢力的拱衛,要失國;搞分封,諸侯王尾大不掉,早晚也會天下大亂。一個是眼前之禍,一個是未來之患,兩者相害取其輕,劉邦當然要首先顧及新創立的大漢帝國的生存。
所以,分封制是劉邦在客觀環境下,理性的選擇。我們不能從結果倒推原因,因為大漢存在了幾百年,就認為當初劉邦即使採取郡縣制,帝國也一定會平穩度過初創期。
同樣,朱元璋建立大明後,恢復了分封制,考慮問題的出發點也是基於此。未來的問題丟給後世之君,眼下的生存紮根才是最重要!
綜上所述,劉邦恢復分封制,既有歷史客觀條件,他被迫接受的成分,也有對客觀環境的理性思考後,做出的最符合環境要求的主動抉擇。
尋根拜祖
項羽開了個很不好的頭,他當時分封了諸侯王之後,劉邦為了和他爭奪天下,不得不把用土地和王爵拉攏別人,到了劉邦統一天下後,逐漸開始消滅這些異姓王,到了公元195年,只剩下一個長沙王吳芮因為實力弱小,地處邊疆得以保存,但是劉邦為了鞏固自己的江山統治,以及安撫自己的子孫後代,還是選擇了分封制。
天下功臣太多,很多人在劉邦登基之前就已經是王,後來的功臣也不能不封王
當時為了奪取天下,贏得更多諸侯的支持,劉邦不得不給予這些功臣們王位,畢竟這個時候王爵已經有些氾濫了,而且劉邦不採用分封制,全部用郡縣制,這些功臣們肯定心懷不滿。
公元前202年,漢朝建立,為了厚賞這些功臣,劉邦不得不採用分封制,他必須先穩住這些功臣,讓他們幫助自己建設大漢天下。
郡縣制有很大的弊端,劉邦選擇分封也是為了維持天下穩定,畢竟此時天下人還是更習慣分封制
郡縣制可以很好的加強中央集權,但是也有不小的弊端,一旦出現戰亂,這些各地郡守對於中央王朝的忠心就有待考驗。他們可以選擇馳援中央,也可以選擇袖手旁觀,比如楚漢爭霸時的趙佗,手握重兵,卻坐看秦朝覆滅。
分封制雖然不利於中央的集權,但是漢初時期,江山並不穩固,分封制度已經存在了數百年,百姓比較習慣這種制度。而且分封諸王可以得到這些六國遺民的幫助,等到天下穩定了,再把這些人找藉口除掉。
劉邦也不是全部按照以前的分封制度來,他安排的封國,內部還是採用的郡縣制,他認為這樣可以取兩者之間的長處,最大的發揮兩種制度的優點
劉邦基本上除掉了異性王之後,認為分封劉氏諸侯王可以保證漢家王朝的穩定
當那些有能力反叛的異姓王被消滅之後,劉邦於公元前195年立下詔書,以後只能劉氏封王,不可再封異姓王。
他認為有了這些劉氏子弟拱衛漢朝的邊疆,才可以讓漢家天下流傳下去,畢竟這些人都是自己的子孫,出了差錯,坐上大位的還是自己的子孫,分封劉氏為諸侯王,可以穩定劉氏江山。
到了公元145年,當時漢景帝平定了七國諸侯的叛亂,下旨削弱諸侯的權力,限制各國軍隊數量,諸侯王無中央命令不得調動軍隊,各國高官由中央任命,此時的封國已經基本上名不副實,到了漢武帝時期,採用推恩令,徹底的解決了分封制的弊端,之後劉邦採用的分封制走到了終點。
東亭觀史
因為劉邦只學過春秋戰國,秦朝的歷史,沒有學過後來的漢唐宋元明清的歷史,所以不知道郡縣制才是歷史發展的潮流。
題主之所以會這樣問,是因為考慮這個問題時脫離了歷史唯物主義,沒有站在歷史人物的角度看問題。
就劉邦所處的時代而言,即使統一天下的是李邦,張邦,照樣還是會搞郡縣並行制,甚至項羽短暫統治時期還搞起了全面分封,做的更誇張。
為什麼會這樣呢?
首先秦始皇統一天下後,是行分封還是立郡縣本來就是猶豫不決的,手下的大臣也是爭論不休。但最後廷尉李斯的一席話說服了秦始皇,他說周朝分封72國,為的就是他們能拱衛周室,但最後這些國家各自為王,周朝大權旁落。
然而秦二世二亡(雖然這個行郡縣沒有半毛錢關係),但是當時的人是不可能從我們現在的立場看問題,劉邦自己也覺得是郡縣惹的禍,當秦朝快不行的時候,因為沒有搞分封,所以沒有人來拱衛秦室。
再加上韓信,彭越,英布這些諸侯王為劉邦打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所以也就順理成章封了大量異姓王,同姓王。
另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上面提到的韓信,彭越,英布等人,並不是劉老闆的員工,他們是合作關係,只不過劉邦的勢力更大而已。
因此,劉邦得天下後實行了郡國並行制,事實上這並不是純粹的分封制,他還是立了很多郡縣的,因此也被史學家認為是分封制想郡縣制的一個重要過渡時期。
小知識:即便七國之亂後,漢武帝搞推恩令,以後郡縣制成為歷史發展趨勢,中央集權大大加強,對地方的控制加強。但分封制並沒有在後來的王朝裡消失,而是小規模的存在,最有名的就是朱元璋分封自己的兒子做藩王。【我是歷史中簡堂觀點君,致力於分享三國史,明史知識,歡迎關注我!】
歷史中簡堂觀點君
大家好,我是仟年之狐,歷史領域創作者,希望親們喜歡我的解答
下面開始回答問題,因為劉邦看到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弊端,中央集權制度和貴族勢利產生了衝突。對於這個新建立的王朝,其根基尚未穩定,如果不對這些功臣予以分封,這些功臣態度就尚不可知了,比如韓信就公然向劉邦要齊王之位。為了給自己新建立的國家提供發展和壯大的時間,劉邦不得不做出讓步,在原本應該統一的領土上,冊封了七大諸侯國。但此同時劉邦也同時推行黃老之術,讓歷經磨難的百姓休養生息,並且減輕賦稅,通過這一手段來恢復經濟,讓百姓認可中央集權制度。
直至後期劉邦將那些和自己並肩作戰共同打下江山的異姓諸侯王一一剷除。
所以說劉邦推行分封制也是無奈之舉。
謝謝大家百忙之中來閱讀小生的解答,您的點贊,是我無懈的動力
仟年之狐
秦朝實行郡縣制,漢朝建立後劉邦為何還要實行分封制呢?這裡面有一個很大的原因需要從兩個方面說起。
一,秦朝的建立一直奮鬥了六百多年,從西戎開始至雍,至風翔,至櫟陽,一直到咸陽。這裡面的圖騰強霸是秦祖歷代君王不懈奮鬥的結果,一群政治群雄發軔覺醒,不負使命,既是到了秦王嬴政也是積六世之餘烈,圖騰強霸,統一天下,實現了秦祖的雄偉大業。到了這個時候秦王嬴政雄霸的成為天下之主,以秦始皇開始從一世一直延續到萬世。這是他的國策方略,借鑑了周朝分封的弊端,他看不起周朝不足千年的國祚,他要以萬世立於天下,他採取了郡縣制。
二,漢朝的建立首先是劉邦這個好酒及色的人從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開始,在不斷的歷練中草莽出場,走向戰場,劉邦這個泗水亭長竟恍若天授般實現了他的:“大丈夫當如此矣!”的欽佩之想。劉邦這樣的出世,這樣的家底,沒有任何背景之後他首要的建國國策就是現實,就是實用。他看到了秦朝滅亡的突兀,大廈傾覆的驚歎。他也知道周朝分封的實際和與家與國的實惠,他很聰明,而且精明,他內以分封,外以郡縣。甚至還自我發明了非劉不王,無功不侯。這樣的戰略性國策使得漢家國祚竟久遠了四百餘年。你說好酒及色的劉邦他的作為多麼的實際與實用,劉邦聰明絕頂矣。
楊柳青青春之聲
劉邦起兵滅了秦朝後深有感觸,如此強大的大秦帝國竟然在始皇帝死之後就立馬瓦解了,劉邦反覆思量後,覺得是秦的制度有問題,郡縣制雖然加強了中央集權,但畢竟都是外人在各地方管理,完全靠外人始終是信不過,出了事也沒有個自己人幫忙,所以劉邦覺得實行分封制是個很好的主意,把自己的兒子孫子都分封土地,這樣全天下都是自己的後人在管理,就算有造反的子孫,打來打去也還是劉姓江山,如果是外人造反,那麼所有劉姓子孫都會群起而攻之,這樣才能萬無一失,永保江山。
但最終事與願違,在劉邦死後就發生了七國之亂,雖然被平定了,但是卻大耗國力,以至於長期被外敵欺辱卻無力反擊,由此看出分封制的危害巨大,劉邦始終是農民起義出身的皇帝,自然沒有秦始皇看的長遠,也沒把問題看的透徹,秦亡於暴政和後繼之君昏庸無能,而非亡於制度。
aaa深情不如久伴
劉邦這是肥水不流外人田!
西漢建立之初,為了獎勵功臣,劉邦曾大封異姓王,韓信,英布,彭越等異姓王勢力發展迅猛,以至於威脅到了劉邦的皇權,為了制衡異姓王勢力,劉邦開始分封自己的宗親為王,並逐漸剪除了異姓王,達到天下王土,莫非劉姓焉。這也是人性劣根的體現,後世的皇帝,李世民,朱元璋等,莫不如此。
大封宗親為王,給劉邦帶來了七王之亂,這是其弊端,因此,西漢後來還是採取削藩政策,加強中央集權,承襲秦制,同時改革秦朝弊端,限制地方地力,從西漢建立之初到後來的變革,有一個探索的過程。
作為劉邦,需要異姓勢力支持,但同時又要鞏固劉姓皇權,他鑑古借今,從中找到一種平衡,發展中央集權並鞏固下去,這才是他的政治智慧所在。
123貴地瓜
劉邦內心是非常反對分封諸侯王,只不過是時代所迫,不得不封王。
劉邦在與項羽的鬥爭中,為了拉攏韓信、彭越、英布等人,給他們的賞賜就是封王,因為他們原本有很多人是跟隨項羽混,而且還混得不錯,但是項羽沒有給他們封王,所以他們才會投奔劉邦,彭越、英布就是這類人。如果劉邦也不封王給他們,他們是不會跟隨劉邦打項羽,為了籠絡這批人到身邊,劉邦也只有給他們封王。
垓下之戰之前,韓信。彭越、英布都故意拖沓不來,就是等著劉邦給他們更多的賞賜,所以劉邦在張良的提點之下,增加了每位人的封地,這些人才來參加垓下之戰。
劉邦是極不情願給這些人封王,從韓信要封假齊王的表現就可以看出來,他是破口大罵,但是有那可奈何,最後給韓信封了個真齊王。
不過異姓王並沒有好結局,除了長沙王以外所有的異姓王基本都被劉邦在去世之前收拾了,並將這些王國又改封為劉姓諸侯王。到漢景帝平七國之亂,解決了諸侯國尾大不掉的局面,最後到漢武帝推行推恩令才算是完全解決了諸侯王問題。
帝國烽火
新制度的出現或是制度的調整都是建立在一次次政權的覆滅和重大慘痛教訓事件之後,亡羊補牢未為晚也,畢竟從周朝到漢朝的古人們也是在摸著石頭過河,他們沒有歷史的借鑑,但是他們成為歷史後可以供後代參考,這就是中華文明沉澱之基石。制度背後往往又伴有血與骨的淬鍊。
周朝建立大封天下不是貴族就是王室後裔,周以禮治天下,使四方外邦賓服。各諸侯國受周禮及大環境的約束依然尊奉王室,尤其是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強大,他們之間的戰爭也依然是貴族之間的老大爭奪戰,那時的平民是沒有資格參戰的。當老大評選出來後也有不服的,戰爭還得繼續下去,因此戰國出現,大秦崛起。秦滅六國李斯提出了能夠加強中央集權的郡縣制而廢除分封制,這一思想在當時說來是非常先進的,因為他能借鑑的經驗實在有限,而導致周朝滅亡的根源就是那些日益膨脹的諸侯國,想法很美好但顯示很殘酷。周朝分封的初衷就是希望有朝一日那些諸侯王們可以一同維護王室權利,秦設置郡縣制也是為了防止諸侯們坐大會威脅到皇權。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實現的變革繁多且跨度太突然,那些被剝奪了權利的諸侯貴族們肯定憤憤不平,再加上秦政府的橫強暴斂,短短十幾年便土崩瓦解。
以諸侯王身份奪得天下的劉邦,也知道分封制的弊端,但是他總得安撫一起下那些有功之臣和穩定來之不易的江山。漢朝建立之初國家一窮二白,也只有給予土地和權利才能暫時優撫各個諸侯,而且周朝的結束到漢朝建立之間的時間其實真的很短,秦朝的出現就像是歷史在時間長河中做的一個夢,夢醒之後人們還是希望效仿前代才是正確的。至於這個弊端以後會怎樣就交給後世解決吧!到了漢景帝時期出現的七國之亂才為漢王朝的統治者敲響了警鐘,漢武帝的推恩令一出,不但消減了諸侯權勢,還把一些取消的封國回收歸中央直接管轄,從而設立郡縣,至此開始分封制與郡縣制並存,諸侯王也不再成為威脅皇權的不安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