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不是真的好;你好我好,才是真的好!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總有人過的比你好,也總有人過的沒你好。

寧做雞頭,不做鳳尾。

……

這些古老的話語都在向我們傳達著同樣一個道理,即這個世界上很多的事情都不是“非黑即白”的,而是相對而言的。

大家好,不是真的好;你好我好,才是真的好!

日常生活中,相信小夥伴們都有過類似的體驗,我們習慣通過與他人的比較來平衡我們自己的內心,使得自己能夠更好的面對生活帶給我們的挑戰,在成功時鞭策自己要更加努力,在失敗是安慰自己沒有那麼不堪,當我們自身無法從任何渠道平衡心理的話,我們就會“心理不平衡”,並導致心理問題的出現,於是我們不得不去尋求專業的幫助。

因此,如果能夠更加了解這種比較背後的心理機制,會對我們如何在這個社會上更好的生存,帶來一些實質性的幫助,不僅能夠幫助我們自信心的提升,還能夠幫助我們辨別自己的內心最真實的想法與感受。

於是,就出現了一位善於觀察思考的社會心理學家,對此種現象做出了積極的探索,並提出了著名的社會比較理論,這個人就是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費斯廷格。

大家好,不是真的好;你好我好,才是真的好!

  • 社會比較理論:是指人們在現實生活中定義自己的社會特徵(如能力、智力等)時,往往是通過與周圍他人的比較,在一種比較性的社會環境中獲得其意義的,而不是根據純粹客觀的標準來定義。
  • 性質:社會比較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社會心理現象,是人類在相互作用過程中不可避免的。
  • 分類:上行社會比較、下行社會比較與平行社會比較。
  • 應用:分辨真朋友/假朋友
大家好,不是真的好;你好我好,才是真的好!

社會心理學家通過研究發現:

  1. 當我們與不如自己的陌生人比較時,我們的自我評價會升高;與比自己強的陌生人比較時,我們的自我評價不受影響。
  2. 當我們與同處一個群體中的不如自己的成員進行比較時,我們的自我評價會升高;與群體中一位比自己強的成員比較時,我們的自我評價會降低。
  3. 當我們與親密的卻不如自己的人比較時,我們的自我評價會降低;與比自己強的親密的人比較時,我們的自我評價會升高。
大家好,不是真的好;你好我好,才是真的好!

由此得出的結論就是:

當人們與比自己差的或優秀的人作比較時,對自尊的影響可能是積極的也可能是消極的,取決於比較對象的情感距離。

在如何分辨真假朋友的這個具體的事例中,我們就可以通過類比得出結論,簡單的概括為:

真朋友是你好我也好,你不好我也不好;假朋友是你好我不好,你不好我好。


這就是我今天分享的內容,祝願我們都能與真朋友相互激勵,共同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