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原老席,來自宮廷的美味!

鎮原老席,來自宮廷的美味!

文|張文進

地處黃河中游的鎮原,身在茹河兩岸,受群山環抱。這片壯美、粗獷的土地,是“中國書法之鄉”“文化藝術之鄉”。從古至今,先人給後人留下的寶貴文化遺產繁多,由此可見鎮原人傳承文化的聰明才智和優秀理念。

我們面對無邊無際的阡陌綠海會百感交集,極目遠眺大山樑峁也會思緒萬千。是的,這裡漢子般粗獷純樸的大山,如傳說一般神秘莫測的河岸溝谷,都是神奇而獨特的存在。一代又一代鎮原人,堅持不懈地在這塊熱土上辛勤勞作,生息繁衍,用心血和汗水譜寫著凝重而深沉的壯麗篇章。

鎮原老席,來自宮廷的美味!

鎮原老席,具有悠久的歷史和獨有的風俗,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內涵。據說,鎮原傳統筵席,源於漢魏宮廷菜餚,明代鎮原籍大臣許理從朝廷帶回宴席烹飪技術,並傳授給當地百姓,進一步影響和改變了這裡的飲食習慣,從而形成了鎮原不同於其他地域的飲食文化。鎮原老席是中國儒家文化在“食”與“行”的集中反映,主要形式有“十七國宴”“十三花”“十全”等。其中“十三花”比較常見,以十三個大菜為主,配以八個小菜,各上八次,俗稱“風攪雪”。

鎮原老席,來自宮廷的美味!

在以前,想要做一頓豐盛的飯菜,能選用的食材是很有限的。蔬菜較少,多以肉類為主。豬肉是絕對的主角,排骨、旋肉、肝子酥肉、條子肉、蹄花、丸子,單憑豬肉就能做出多種花樣。看似只是一盤肉,但是廚師“功力”的深淺往往就是在這幾片肉上體現,軟肉怎麼切得又薄又完整最考驗廚師的刀工,旋肉一片挨一片旋得立起來,沒有幾年的功夫做不到。看著是肥肉片,其實經過煮、蒸、炒等幾個環節,吃起來肥而不膩。看似一樣的豬肉,廚師們百變花樣,費盡心思做成十幾樣肉食,這正是鎮原老席加工的複雜之處。在調味品上,鎮原老席的廚師選用姜粉、大香、醋、鹽等簡單調料,很多菜品都是簡單加工甚至不加工,這樣更能體現出食物的本味。越是刻意求新求變,離平易、純樸、自然的飲食之道也就越遠。鎮原老席之所以令人難忘,恰恰在於它的真。

鎮原縣城關鎮祁川村農民祁寶賢的父親,是鎮原有名的老席大師,做老席已有50年。祁寶賢為了把老席傳承下來,從18歲開始就跟父親學手藝,如今他廚藝精湛,做的老席口味地道,經濟實惠,深受人們的歡迎,請他做席的人家絡繹不絕。他為了把老席做大做強,熱心給好多人傳授技藝,培養徒弟近百名。2013年,鎮原老席被慶陽市政府評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這對祁寶賢來說是莫大的鼓勵。現在,請他帶徒的人越來越多了。

鎮原老席,來自宮廷的美味!

在鎮原,坐席的過程十分講究,桌椅為八仙桌,一席八人,上設一對太師椅,這是最尊貴的位置,桌後懸匾幛、字畫,寓意四全四喜,吉祥如意。菜上齊了,坐在上位的尊者先動筷,其他人才可以跟著動筷子。倒酒時,不是一溜圈斟下來,而是先左後右,再左再右。整個坐席的過程就是中華餐飲禮儀的生動演繹。發展至今雖已改進了一些繁文縟節,但鎮原老席所體現的禮儀和文化,仍然是見證歷史文化的一扇重要窗口。

鎮原老席,來自宮廷的美味!

近年來,鎮原做老席的人越來越多,全縣辦老席門店的就有一百多家。凡是路過鎮原的外地客人都要品嚐鎮原老席的風味,過年或家中遇到喜事,更要置辦老席。鎮原老席,受到了家鄉人外地人普遍讚揚和熱烈歡迎。

鎮原老席,來自宮廷的美味!

鎮原老席盛行,各地基本相似。喪葬一類白事,多用九魁、十出一等單飯酒席;婚、壽、滿月等喜事,多用十全等雙飯酒席。十三花席,紅白事共用,為上等宴席。宴席斟酒,除按規矩斟三次以外,多少不限。入席後,斟酒開始,上大菜斟酒一次,上小菜斟酒一次,上涼菜斟酒一次。黃酒,以鎮原三岔、殷家城、方山、馬渠等後山地區為最好,質純味美。殷實人家會黃白二酒一齊上。

鎮原老席,來自宮廷的美味!

在21世紀的今天,鎮原農村仍沿用舊有的宴席習俗。而縣城居民多已改舊習,減少中間煩瑣程序,喝酒時酒菜一齊上,吃飯時饃菜一齊上。除了九碗十三花,鎮原人愛吃的特色小吃還有——雞血面、豬血片、雞蛋麵、攪團等等。朋友,如果你想品賞老席的話,那就來鎮原吧。鎮原老席一定讓你不虛此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