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最後遮羞布,留下防瘟疫四招:封城,焚屍,戴口罩,醫院隔離

論及中國文明的衰落,很多人遮不住對清朝的憤憤,耽誤了整整三百年,中華文明從清朝時期開始衰落。更有人把乾隆說成是“千古第一罪人”。

清朝最後遮羞布,留下防瘟疫四招:封城,焚屍,戴口罩,醫院隔離

不可否認,被清朝滅掉的明朝還是可圈可點的,西方著名科學家萊布尼茨在其《中國近事》說:明朝時候,中國這一文明古國與歐洲難分軒輊。

這時候,東閣大學士兼文淵閣大學士徐光啟完成了其主持的《崇禎曆書》,書中採用第谷創立的天體系統和幾何學的計算方法,也對哥白尼的學說做了介紹並大量引用其在《天體運行論》中的章節。而此時,伽利略正被羅馬教廷判處終身監禁。

但是,不管你怎麼不服氣,最終明朝被清朝取代了。在窩窩囊囊、跌跌撞撞,即將滅亡的前一年,竟然做出了項或許是唯一正確的決策,使得清政府在備受屈辱的外交史中,難得地表現出了一點大國氣概。而這也成為晚晴最後的遮羞布。


清朝最後遮羞布,留下防瘟疫四招:封城,焚屍,戴口罩,醫院隔離


這塊遮羞布源於一場突如其來的瘟疫。

1910年11月,今天哈爾濱道外區,突然爆發神秘瘟疫,村民一家一家死亡,前來調查的警察、醫護人員,也未能倖免。這就是近代最慘烈的東北大鼠疫,也是中醫與西醫間第一次也是最慘烈的一次大對決。

此時的哈爾濱,有中國居民兩萬多,俄國僑民十萬人,日本人兩千人。清政府最擔心的就是疫情被虎視眈眈的日俄利用,成為侵佔東北的藉口。加上疫情初期,對這場大鼠疫沒有清楚的認識,致使疫情迅速蔓延,從山海關、從港口迅速侵入北京、天津、山東、河南等地。

時任蒙務處協理的曹廷傑在其《防疫芻言及例言序》記載:從1910年9月到1911年2月,6個月至少死了6萬人。

清朝最後遮羞布,留下防瘟疫四招:封城,焚屍,戴口罩,醫院隔離

這時候,大清國一片譁然,駐北京的各國使館給清政府施壓,要求立即派人救治。但是,一些畏懼不前的傳統中醫此時卻裹足不前,打起了嘴仗。畢竟,比起面子來,命更重要。而日俄卻蠢蠢欲動,主動要求派軍隊接管,其野心昭然若揭。

關鍵時刻,外務部右丞施肇基挺身而出,施肇基蘇州吳江人,他親自擔任"防疫大臣",他一邊籌辦"萬國治疫會議",向全世界求援,另一方面,力薦伍連德為東北防疫總醫官。


清朝最後遮羞布,留下防瘟疫四招:封城,焚屍,戴口罩,醫院隔離


伍連德,出生於馬來西亞的華僑,1907年7月,他接受時任直隸總督的袁世凱的邀請,出任北洋軍醫學堂的副校長。但是,當1908年10月伍連德來天津赴任,去遭遇慈禧與光緒接連死亡,袁世凱失勢被貶。於是被冷落一邊。

伍連德懂得感恩,始終不忘幫助過他的人,若干年後,他在《自傳》扉頁上寫道:“作者敬獻本書,紀念中國前駐英國、美國大使施肇基閣下 ……”

接受任務後,伍連德二話沒說,直接登上了北去的列車,隨行的,只有他的一個助手林家瑞。而當時,中國幾乎沒有西醫,整個東三省的西醫除俄國和日本醫生外,加起來不超過10人。

清朝最後遮羞布,留下防瘟疫四招:封城,焚屍,戴口罩,醫院隔離

伍連德到達哈爾濱的時候,面對的是一個死亡氣息瀰漫的空間:

首先,大量患者死亡,很多屍體來不及收集,被扔在城市的角落中。即便被統一拉到了郊外,但由於天寒地凍,根本無法深埋,瘟疫病毒無法徹底消滅。

其次,人們對鼠疫認識不清楚,認為是傳統的腺鼠疫,但最可怕的,這是一種特殊的全新肺鼠疫,通過飛沫在空氣中傳播。

再次,治療方式錯誤。飛沫傳播這一特性,對於望聞問切的傳統中醫診斷方式來說,特別是切脈,觸摸患者皮膚,不戴口罩,沒有消毒意識等都是致命的。而當時,北洋首席醫學教授,法國人邁斯尼也不相信人傳人的說法,他不戴口罩,沒穿隔離衣,走到病人中,結果被感染,1月8日被染,1月11日死亡,是哈爾濱防疫隊伍中唯一一個死亡的西醫醫生。

清朝最後遮羞布,留下防瘟疫四招:封城,焚屍,戴口罩,醫院隔離

殘酷的現實面前,伍連德的主張和措施得到落實:封城,焚屍,戴口罩,醫院隔離。

第一:封城。伍連德來到哈爾濱之初,已經出現人員大量死亡的情況,但當地官員並沒有認真重視,怕引起外國居民的恐慌,也怕麻煩。

伍連德幾經上書朝廷,終獲全權。他第一時間下令:關閉港口、山海關等入關通道。對中東鐵路沿線實行交通管制,所有旅客隔離5天觀察,無感染後放行。哈爾濱居民實行嚴管,一律不得外出。

1910年11月15日哈爾濱組成了防疫會,接下來,奉天、長春、黑龍江響應,東北各地也相繼建立了防疫組織,東三省很快形成了鼠疫防控體系。

清朝最後遮羞布,留下防瘟疫四招:封城,焚屍,戴口罩,醫院隔離

第二:焚屍。最初的哈爾濱規定,對於死亡人員,如果想拉回老家埋葬的,政府放行,如果同意就地埋葬的,政府出錢購買薄皮棺材。這些疫屍是最危險的傳染源。

在中國死人為大,入土為安的傳統習俗下,1911年1月30日,伍連德在哈爾濱傅家甸焚屍2200具,施肇基從朝廷獲得大規模焚燒屍體的聖旨,這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

清朝最後遮羞布,留下防瘟疫四招:封城,焚屍,戴口罩,醫院隔離

第三:戴口罩。伍連德來到哈爾濱後,在認真調查後果斷提出:這場鼠疫人傳人。這個判斷沒有人認可。

1910年12月27日凌晨,伍連德和他的助手對死亡屍體偷偷進行了解剖,這是驚天駭俗的行為,但也找到鼠疫桿菌,確定了通過唾液傳播的方式。直到三年後,1913年11月22日,內務部頒佈瞭解剖條例,才正式准許解剖。

接下來,伍連德發明了一種紗布口罩,作工序簡單,原料取材方便,稱為“伍氏口罩”,每個只需國幣二分半。很快,東北其他地方的防疫人員,和很多老百姓都戴上口罩,這也是中國第一個為防止疾病傳染而改造發明的醫用口罩。在1911年4月的“萬國鼠疫研究會”上,這種方便、實用的口罩,受到各國專家的讚賞。

第四:醫院隔離。軍警立即接手,出入嚴格檢查,發現病人立刻就近隔離。在疫情爆發區傅家甸設立定點醫院、定點隔離區。醫院安置病人,隔離區安置病人家屬。在其他居民點就近設立了定點醫院,分設疑似病例院區、輕症病例院區和重症病例院區三個相對獨立分院區,避免交叉感染。

種種措施迅速出臺,哈爾濱疫情得到控制,伍連德幾乎以一己之力,挽救了百萬人的生命。

清朝最後遮羞布,留下防瘟疫四招:封城,焚屍,戴口罩,醫院隔離

當時的伍連德只有31歲。很多人說,伍連德,放到現在也是和鍾南山一個級別人物,但是在很長的時間中,伍連德並不為中國人所熟知。程光勝,中國科學院微生物所專家,《伍連德自傳》中文本譯者,他曾接受採訪說:到現在為止,哪怕是院士,有很多都不知道伍連德是何許人也。

直到近些年,有了王哲《國士無雙伍連德》、溫兆倫主演的電視劇《浴火危城》以及不久前央視在《家國記憶》中播放的紀錄片,這才讓更多的人知道了伍連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