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入型努力”和“輸出型結果”,很多家長都做錯的獎勵機制


如果考試獲得第一名,媽媽給你買個新手機。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爸爸媽媽都會用物質獎勵來激勵孩子。看起來似乎沒有錯誤。比如說,鄰居小靜,兒子上小學一年級,因為疫情原因,只能在家上網課。

小學生自律性較差,小靜和丈夫就給兒子制定了獎勵計劃,你寫完作業,給你買你喜歡的車模;你上完網課,給你玩遊戲,等等類似的。

但是,小靜兒子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並沒有因為有獎勵而變的喜人,反而每次上網課的時候,都會問:我今天上課了,獎勵什麼?搞得小靜很鬱悶,並對孩子說:你上網課是為了自己呀,怎麼拎不清?

其實,真的是孩子拎不清嗎?家長作為隨意獎勵孩子的一方,就沒有任何錯誤嗎?

“輸入型努力”和“輸出型結果”,很多家長都做錯的獎勵機制


肯定孩子的努力,而非肯定孩子的結果。

哈佛大學教授弗賴爾,曾在美國對5個城市的孩子進行了實驗,研究了獎勵和孩子的課堂出勤率、學力之間的因果關係問題,總計約有250所學校、小學2年級到初中3年級的36000名孩子參與。

結果顯示,可以更好、更有效地提升學力的,是對“輸入型努力”進行獎勵,而不是對“輸出型結果”進行獎勵

“輸入型努力”和“輸出型結果”,很多家長都做錯的獎勵機制


輸入型努力是什麼意思呢?

像認真讀書、完成作業、保證學校出勤率、穿校服等,就屬於“輸入”類型,即認真讀完一本書就獎勵你。輸入型努力,當下努力,當下就能看得到。

也就是說,努力的過程和學習的過程是“輸入型的努力”,只有做到輸入型的努力才能有更好的成就,對孩子來說,更加肯定他做事情的努力和勤奮也讓他更有動力去為之努力。

“輸入型努力”和“輸出型結果”,很多家長都做錯的獎勵機制


輸出型結果是什麼意思呢?

以最後結果為導向的,簡單直接的只看重學習分數,或者學習結果,忽略孩子在過程中做出的努力。輸出型結果是需要在一段時間後,才能看到的成效,孩子沒有概念。

這樣往往會導致孩子,為了達到一個預期結果投機取巧。但是,我們知道,學習是沒有捷徑的,投機取巧只會是害了孩子自己。

從兩個類型的解釋來看,輸入型的努力和輸出型的結果這兩種方式,多數家長都會選擇以“輸出型的結果”為導向的獎勵機制,其實這種方式並不妥當。

考出好成績和認真完成作業哪個獎勵更能讓孩子果斷行動?顯然是後者,認真寫完作業可能需要1-2個小時就可以了,考出好成績要在學期結束時候,才可以看到。


如何進行獎勵?獎勵什麼為適宜?

《魔鬼經濟學》作者,史蒂芬·列維特的一項研究數據說明,孩子在小學階段甚至是更小的幼兒園階段,獎勵一些能讓他們有幹勁兒的小紅花、獎章等物品;若孩子是初中高中生,獎勵金錢效果更好。

“輸入型努力”和“輸出型結果”,很多家長都做錯的獎勵機制

如果通過輸入型努力獲得了獎勵後,孩子非但不會肆意揮霍金錢,反而會珍惜這些由自己努力得來的金錢。


Tina感悟:孩子的學習從來不是短時間就能看到效果的事情,唯有家長做好榜樣作用,引導孩子,鼓勵孩子,支持孩子,和孩子共同成長,才是教育良方。



爸爸安慰成績差的兒子,神補刀式安慰,本來只是低落,聽完不想活

男孩對語言的理解和執行力本來就比女孩弱,長篇大論講道理別做了

寶寶第一次看到爸爸的雙胞胎兄弟:我天啊,到底哪個是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