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吳曉波《騰訊傳》有感

讀這本書一是對騰訊這家公司很感興趣,為什麼那麼多互聯網公司最後他留下來了,想要找出此家公司基業長青至此的基因密碼。另外也有心瞭解下互聯網下的公司情況,畢竟自己在製造業,離互聯網還很遙遠。這幾年讓人敬重的騰訊是一個不錯的入口,再加上吳曉波所著,那就更好了。

吳曉波在調研內容和創作本書也帶著這個疑問:——為什麼是騰訊,而不是其他互聯網公司,成為當今中國市值最高,用戶數最多,盈利能力最強的企業?它的成功是一次戰略規劃的結果,還是偶然的產物?縱觀全書,他也沒有給出答案,因為他心裡也沒有答案。肯定不是戰略規劃的結果,互聯網是個新興產業,很多路都沒人走過,大家都在以不同形式探索,何來戰略規劃,太高估人的主觀能動性了。那偶然呢?也不能說服自己,因為偶然就是不確定性,我們不喜歡不確定性的東西,總是在疑問為什麼是騰訊而不是其它互聯網公司?競爭時候並不是獨此一家,別無分店。我只能帶著倖存性偏差,試圖總結下我認為騰訊到此步的一些感悟。


讀吳曉波《騰訊傳》有感


就像幸福的婚姻是相似的,不幸的婚姻各有各的不幸。成功的騰訊走到此,也是因為天時,地利,人和的產物。

1,信仰和熱愛。馬化騰是互聯網新興出來的那一代人,也是最早接觸互聯網的那一批人,接觸一開始他們就信仰互聯網,堅信互聯網能改變生活,也是這份信仰像那顆北斗星一樣,指導自己的方向。但QQ通訊的誕生確是一個不斷探索的過程,出來之後創始團隊就一直呵護它的成長,前期的無資金無盈利模式走的也比較艱辛。就像奈特的自傳《鞋狗》一樣,創始人對於自己的事業都有那份熱愛,這份熱愛帶著自己一路走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解決各種各樣大大小小的問題,要是沒有這份熱愛,堅持不了多久的。

2, 充分授權的創始人。馬化騰是個性情溫和的創始人,看起來並沒有什麼雄才大略,也不夠突出,但他卻帶領著騰訊走向一個又一個巔峰。我想總結下來有幾點:1,充分授權,相信同事。無論是最初還是隨著公司壯大,加進來的同事他都會充分授權,相信他們,當然也可能是這些人都是大牛,但從另外一方面講,這些大牛為什麼都願意加入騰訊,追隨馬化騰左右,一個重要的方面肯定是讓他們感受到了真誠和信任。2,本分做事。事情到了那一步,該做什麼就做什麼,利益該如何分配就如何分配,本分做事才能讓大家感受的到尊重。3,反思和學習精神。騰訊基本每遇到一個坎,馬化騰都會反思自己,影響最大的就是3Q大戰,也最終導致了騰訊的開放和組織架構變革。這樣的創始人會演變成一個有活力,有激情,有創新的團隊,當然創始人有意或者無意也會把團隊慢慢變成賽馬而不是相馬的機制,雖然會有些資源浪費,但那也是值得的。

以我目前有限的經驗和閱歷,越來越討厭專制的領導人,專制的領導人惟我獨尊,覺得自己能做好任何事情,不信任下屬,當然也不會充分授權。本來智商為150,這已經很高了,但偏自負的認為自己180,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沒有自知之明。專制下去演變會扼制創新精神,什麼東西都規定的死死的,不會存在創新的土壤。沒有創新,企業也許存活沒有問題,但想要再上一個臺階就會很困難。寧願相信那些智商有130的,但認為自己只有110的人,也不願相信那些高估自己的人。


自認為騰訊公司歷史上,生死存亡的節點有兩個:1,隨著早期QQ用戶的爆炸式增長,沒有足夠的錢去購買服務器,缺錢真是有可能打垮自己,隨著IDG 和香港的入資這個問題解決。2,PC時代向移動互聯網轉變時候,如果公司再晚一步推出微信,讓市面上同類產品形成連接,質變引起爆發,那騰訊就是危險了。但隨著微信優質的推出,這個問題也隨之解決,也帶領騰訊從幾千億市值前往3萬億進發。在創業早期,如果不缺錢,靠QQ基數的不斷增長,其實騰訊的護城河是不斷增寬的,只要QQ基數不變,其他雜項是打不垮騰訊的,無論是和移動夢網的合作還是增值業務的開發只是讓騰訊多賺些錢,少賺些錢,早賺些錢,晚賺些錢的差別而已,影響不了本質。但從PC時代到智能手機時代確是社會大變革,PC一年的量有幾千萬臺,但智能手機確是幾億的量,這是幾倍量級的差別,如果騰訊沒有微信,也可能殘活至今,但想要達到如今的高度,根本不可能的。


由此想到,從智能時代到5G互聯,也是社會結構大變革,智能手機是幾億量級,但萬物互聯肯定是幾倍於智能手機的,這個誰能佔據一個船票呢?還需要不斷思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