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專家直言:小朋友打人?缺乏四步驟,父母的教育就沒用

各位客官,歡迎來訪。

新的一週又開始了,我是中小學提分教練郭老師,前幾天,有個家長跟郭老師抱怨說,她家寶寶特別愛動手,該怎麼辦?

教育專家直言:小朋友打人?缺乏四步驟,父母的教育就沒用


比如說下面這個場景

在一個客廳裡,幾個孩子坐在地上玩過家家。玩著玩著,一位小男孩暴怒打人,他伸出小手,往他臨近的一位小女孩的臉上抓了一下,臉上立即出現了三條紅色印痕,小女孩“哇”一聲哭了……

教育專家直言:小朋友打人?缺乏四步驟,父母的教育就沒用

父母的困境

很多父母經常說,小孩一開始和別人玩得好好的,可沒過多久就伸手打人,打周圍的小朋友,甚至打爸爸媽媽;也有父母說,孩子在學校很乖,可回到家就打爺爺、奶奶;更有父母說,小孩一出門,就要開啟“打人模式”,沒有一天不被投訴的……

小朋友喜歡打人,似乎是普遍狀況,可為什麼孩子喜歡打人?最常見的原因是,幼兒處於快速成長的階段,正因為他們成長得太快,他們每天感受到的外界變化過多,以此帶來的興奮、焦慮、悲傷等情緒過於強大。對應來說,小孩需要活動得多、玩耍得夠頻繁,才得以中和,否則便很容易通過肢體動作表現出來,所以打人的行為便很容易發生了。

教育專家直言:小朋友打人?缺乏四步驟,父母的教育就沒用

面對孩子打人,父母怎麼辦?四步驟

步驟1、引導孩子表達感覺

孩子生氣時,他們下意識的做法是大喊大叫、摔東西或打人。他們身邊最親密的人,往往是他們怒氣發洩的對象。把“怒氣告訴旁人”是孩子轉變的關鍵。那麼如何幫助孩子把“怒氣告訴旁人”呢?“我知道你很生氣”、“我知道你很難過”……當父母站在孩子的立場上,便容易幫助小孩冷靜下來;與此同時,父母對孩子的同理心,也能幫助孩子把感受告訴別人。

“是的,我很生氣,因為他搶了我的玩具”,“我很難過,因為我的冰淇淋掉地上了”,“我很著急,我想吃蛋糕”……抒發了情感,獲得了聆聽,被他人理解的孩子,會慢慢習慣用“嘴”說,而不是用“手”打。

教育專家直言:小朋友打人?缺乏四步驟,父母的教育就沒用

步驟2、冷靜地與孩子溝通

“你怎麼可以打人”,“你為什麼總是不乖”,“你讓我很丟臉”,“你是不是欠揍”……在這些話語的背後,是焦慮而著急的父母。有些父母感覺孩子屢教不改,或覺得小孩的行為愧對他人,便慌張地企圖制止孩子。可是這些家長不知道,他們的不冷靜破壞了孩子的安全感、傷害了孩子的自尊,也給孩子帶來了羞愧感。

教育專家直言:小朋友打人?缺乏四步驟,父母的教育就沒用

步驟3、用堅定的語氣告訴小孩——“你可以做什麼”

心理研究發現,當一個情緒在人身上發生時,成年人需要調動大腦中的三個部位管理情緒,它們分別是額下回、杏仁核和腦島。其中,額下回是負責分析判斷的,杏仁核是負責處理與調控情緒的,腦島是負責同理心與理解他人的。值得一提的是,幼兒的額下回、腦島的發育尚不夠成熟,可杏仁核強大,所以情緒先行是幼兒的行為特徵。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孩子的情緒來了,父母便一大堆指責和否定,小孩大腦的杏仁核一直被刺激,與此同時,小孩大腦的分析和同理心部位功能未夠強大,所以孩子的情緒會變得更暴怒。因此,我們面對孩子打人,應該是幫助小孩情緒冷靜,而不是讓小孩情緒的火焰燒得更旺盛。

如何做呢?不用“不可以”,而是“可以”。為什麼?當孩子聽到“可以”,他們更趨向於傾聽,接下來也更容易依照父母的建議做事。在現實生活中,很多父母做錯了這個步驟,他們更多地對孩子說,“不可以打人”,“不可以生氣”,“不可以摔東西”……孩子聽到越來越多的“不可以”,孩子便選擇排斥,還會變得更生氣。

除此之外,“你為什麼打人,我也打你看看”,當孩子打人時,這也是很多父母常見的做法。事實上,這是非常錯誤的教育方式。這種做法犯了三個錯誤:第一個錯誤,如果孩子3歲以內,雖然他們會感覺痛,可他們的同理心還沒發展成熟,體會不到“自己痛,別人也會痛”;第二個錯誤,父母以“暴”制“暴”,孩子的模仿力非常強,他們學到了更多的暴力;第三個錯誤,年幼孩子往往沒能理解你打他們的目的。當下他們怕被你再次處罰,才暫時停止攻擊行為,當你不在,他們便會繼續打人。

教育專家直言:小朋友打人?缺乏四步驟,父母的教育就沒用

排除了以上的常見錯誤後,我們該如何採用“可以”呢?

父母們可以對生氣打人的孩子說,“你可以大聲告訴小朋友‘我不喜歡你搶我玩具’”,“你可以說’我們一起吃吧’”,“你可以去玩盪鞦韆”,“你可以告訴爸爸媽媽”,“生氣時,你可以用力揉紙”,“你感覺悲傷時,可以大聲唱歌”……

步驟4、通過親子“情緒演練”,幫助小孩學會情緒管控

孩子習慣打人,常常是因為他們順從了大腦的反應,能改變嗎?心理學研究發現,通過21次的情緒演練,可以幫助小孩大腦的迴路與行為發生變化。

具體地,父母們可以通過情景扮演實現:

首先,爸爸或媽媽記錄下孩子平時打人的“誘因”,常見的可能有“被搶玩具”、“被嘲笑”、“被霸佔零食”、或“被排斥”;

其次,記錄下不同的場景後,爸媽可以一個個地給孩子“示範”正確的情緒與行為反應;

最後,採用輪流扮演的方式。一開始,爸媽可以扮演生氣的小孩,孩子扮演他們平時的玩伴。在第二輪時,角色調換。

經過日積月累的演練後,孩子大腦的迴路會發生改變,最終幫助大腦在應對相同情緒時,懂得正確的處理方法,降低小孩情緒暴躁與動手打人的行為。

好了,今天就分分享到這裡,希望對你有用。

孩子教育有問題, 可以私聊郭老師,點擊右上方,關注郭老師。

教育專家直言:小朋友打人?缺乏四步驟,父母的教育就沒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