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假同感偏差:用「換位思考」取代「以己度人」

我前段時間忽然意識到,揣測對方的想法是一件極沒有意義的事情。

因為我突然發現,那些我認為對方一定會這樣認為的觀點,他實際上從未考慮過。

儘管有時對方和我的所猜測的想法的確是一致的,但往往我們產生同一想法的原因大不相同

每個人都是一座孤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世界,都自成一派。

“感同身受”永遠只能活在想法中,我總是越追求,越深感無力。

偏差是永恆的。

更何況,人隔著心就有距離。

試圖猜測對方的想法,使人心累而且毫無意義。不是嗎?

但是與之類似的心理活動又太實在普遍了。

我問過周圍很多人,“你在意他人對你的看法嗎?”答案都是一致的肯定。他人那些積極的評價就不贅述了,不論客觀與否,至少不會對個體產生什麼負面影響。但是那些消極的評價往往會給個體帶來或深或淺的傷害,嚴重者甚至會給個體造成心理問題、使其失去生命。

但實際上,很多消極評價都是極度不客觀的。往往是說話一方片面的“以己度人”。

他認為你是那樣想的,你就當真是那樣想的?

他認為你是這樣的,你就當真是這樣的?

如果不是,“他認為”又有什麼意義呢。

你揣測不了對方的想法,對方同樣揣測不了你的想法。

所以存在兩種解決方案:

第一, 雙方不要接觸;

第二, 真誠溝通。有意義的溝通建立在真實的表達出了你心底最真實的觀點,其實有時候它需要一點勇氣,因為人類總是受制於人性的,而我們去承認自己身上存在“人性的弱點”確實需要一些勇氣(我也曾試圖去發現自身所存在的所有的人性的弱點,然後把它們全部克服掉,但是後來漸漸意識到完全和自己本體抗爭實在是一件極度自虐的事情,人總是脫離不了人這個本體的,不要奢求完全克服了,有些弱點可以改變,但是有一些是需要我們去承認它的存在,然後慢慢去接受的,這大概就是“悅納自我”的一部分),虛偽的溝通在我看來沒有意義,儘管那些理由聽起來十分合理、看似完美的沒有任何破綻,但也實在太冠冕堂皇,沒有什麼存在的必要。

當我深刻意識到不要“以己度人”的時候,恰好在書中讀到了一個相關的觀點:

虛假同感偏差。

什麼是“虛假同感偏差”?

虛假同感偏差(false consensus bias),又叫虛假一致性偏差,指的是人們常常高估或誇大自己的信念、判斷及行為的普遍性,它是人們堅信自己信念、判斷正確性的一種方式。當遇到與此相沖突的信息時,這種偏差使人堅持自己的社會知覺。


和幾個朋友一起吃火鍋,一個朋友喜歡吃魚丸,就點了兩盤。可是,飯局結束的時候,那兩盤魚丸似乎沒有怎麼吃,有朋友問“你點的魚丸,你怎麼沒有吃多少啊?”那位朋友不好意思地說“我今天胃不太舒服,我覺得魚丸很好吃,是給你們點的。”大夥兒不置可否。

人們總是無意間誇大自己意見的普遍性,甚至把自己的特性也賦予他人身上,假定自己與他人是相同的,自己有疑心,就認為社會上的人都是疑心重重;自己好交際也認為別人好交際。這種虛假同感偏差使你通過堅信自己信念和判斷的正確性,獲得了自尊和自豪感,但同時也給你帶來了決策和選擇的錯誤。

1977年,斯坦福大學的社會心理學教授LeeRoss進行了兩項簡單而有效的實證研究,證明了虛假同感偏差是如何影響人們的知覺和決策的。

在第一項研究中,被試被要求閱讀關於一起衝突的資料,並得知有兩種對此衝突做出回應的方式。被試需要做以下三件事情:

(1)猜測其他人會選擇哪種方式;

(2)說出自己的選擇是什麼;

(3)分別描述選擇這兩種回應方式的人的特徵屬性。

實驗結果顯示,無論被試選擇了兩種回應方式中的哪一種,更多的人認為別人會做出和自己同樣的選擇。

這就證明了Ross和同事們的假設——我們每個人都覺得別人和自己想的一樣,可是實際上並非如此。這就是普遍存在人們思維中的虛假同感偏差。

當被試在描述和自己持不同意見者的特徵屬性時,Ross又發現了另一個有趣的現象,和與自己有相同選擇的人相比,人們對於和自己有不同選擇的人的人格,做出了更為極端的預測。

也就是說,與自己的意見和觀點不一致的人有點兒不正常!這其實也是一種偏見和偏差。

在我看來,“換位思考”是克服虛假同感偏差的最好方法。

它客觀上要求我們將自己的內心世界,如情感體驗、思維方式等與對方聯繫起來,站在對方的立場上體驗和思考問題,從而與對方在情感上得到溝通,為增進理解奠定基礎。

個體的經驗不能成為真理,不要想當然地就去做一些事;認識到思維差異的存在,不要自作主張為他人做決策;多與他人交流,溝通的過程中要允許不同的聲音存在;擅於表達自己的想法,也要樂於接受別人的意見。

虛假同感偏差:用「換位思考」取代「以己度人」


寬人嚴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