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工業光電所成立五十週年:在歷史的榮光中奮力前行

航空工業光電所成立五十週年:在歷史的榮光中奮力前行

航空工業光電所成立五十週年:在歷史的榮光中奮力前行

萬里青

中國航空報訊:春華秋實五十載,家國所繫半世紀。2020年5月10日,一個值得全體光電所人共同銘記的日子,歷經半個世紀的風雨歷程,光電所迎來了建所五十週年。

作為我國唯一的以火力控制系統總體技術為核心的火控系統和光電系統專業研究所,光電所五十載琢航空利器,五十載獻大愛於家國,其發展軌跡始終與共和國的發展同頻共振。航空報國的精神旗幟始終為光電所提供最堅強的思想保證、最強大的精神動力、最豐潤的道德滋養;指引著昨天的我們不斷把事業推向前方,激勵著今天的奮鬥者朝著為建設世界一流軍隊提供一流裝備支撐的目標砥礪前進。

源起:初心報國

走得再遠,走到再光輝的未來,也不能忘記過去,不能忘記為什麼出發。1951年4月17日,在抗美援朝的烽火硝煙中浴火而生的新中國航空工業,從誕生的那一刻起,血液裡就注入了航空報國的紅色基因。在老一輩共和國領導人的關懷下,在人民“60億斤小米”的滋養下,我們承擔起守衛祖國藍天、挺起民族脊樑的重託。

從組建到佈局建設,從飛機修理到飛機制造,從仿製到自行設計,新中國航空工業為保家衛國、建設強大人民空軍而不懈努力著。1968年,百業待興,航空工業正待“成龍配套、形成體系”之際,3月15日,中央軍委決定組建航空火力控制系統研究所。歷經2年籌建,1970年5月10日,來自祖國各地的327名赤子集結在古都洛陽,在吳佩孚的舊兵營和馬廄裡成立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六一三研究所,揭開了新中國航空火力控制技術發展的新篇章。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主題,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誕生於上世紀70年代的六一三所成長歲月是艱苦的,而那一代篳路藍縷、物資匱乏的六一三所人的精神世界是豐沛的。在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裡,第一代六一三所人在舊兵營裡,用馬糞紙做模型,用土設備搞試驗。白天搞科研,晚上參加勞動,自力更生建廠房,建所不到三年就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1970年12月,六一三所研製出的瞄準具試飛成功。1971年8月完成轟炸彈道表研製,1972年9月完成另一型瞄準具研製。1978年3月,全國科學技術大會在北京召開。在這個寫入歷史的高光時刻,六一三所研製的4型產品獲得了全國科學技術獎。

在歷史的腳步中應運而生,在國家的重託中奮起前行。從能造桌子椅子、茶碗茶壺,到造出新中國第一架飛機的航空工業在艱難道路中曲折前行,“艱苦奮鬥,自力更生”也成為那個時代六一三所最顯著的精神印記。

拓域:勇闖新路

風展紅旗滿眼春。一股春風,喚起改變中國的力量。擁抱開放的中國,需要在解放思想與大踏步前進中緊跟時代步伐。改革開放後,航空工業的發展進入改革與調整階段。在此背景下,在國外引進與自主研製的不同抉擇中,六一三所人迸發出“闖”與“拼”的勁頭,寫就了屬於自己的“春天的故事”。

80年代初,國外航電系統發展日新月異,機載平顯成為我軍急需的機載裝備。沒有經費支持,沒有參考資料,沒有技術轉讓,“三個月拿出中國人自己的平顯”,六一三所人立下了軍令狀。

這是一條中國人從來沒有走過的路。從“自力更生,艱苦奮鬥”中走來的六一三所,在改革的大潮中逢山開路、遇水架橋,誓要讓中國的新型戰機裝上自己研製的平顯。1980年的除夕夜,這一天也是三個月“軍令狀”的最後時刻,在農曆新年鐘聲敲響之際,中國首臺自主研製的平顯樣機在六一三所誕生了。

“要趕在引進平顯之前提前完成試飛,要比引進平顯在性能和成本上有絕對優勢。”敢為人先、勇闖新路的六一三所人沒有低頭跟著別人的腳印,在完成平顯原理樣機研製的里程碑節點後,迅速拉開了平顯的拓域之路。1982年試飛樣機完成,1985年試飛成功。1986年,六一三所自籌資金研製的5臺平顯全部提供給部隊試用。那些年,六一三所人的足跡踏過北國與南疆、大漠和高原。

“在中國機載火控技術上實現一大突破,標誌著中國航空火控系統科研工作進入一個新的時代。”六一三所平顯正式列裝戰機並得到部隊與行業專家的充分肯定後,我們一路高奏凱歌,獨立自主開發出包括平顯、外掛等產品在內的綜合火控系統,成為我國第一個完全國產化的航空綜合火力控制系統。

改革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勇立潮頭的六一三所闖出的平顯研製之路,不僅填補了我軍空白,也證明了我們不依靠引進,一樣可以登上成功的彼岸。這一代六一三所人,始終堅持自主、創新、報國,以大無畏的精神勇攀航空科技高峰,為六一三所留下了“團結、拼搏,求實、開拓”的“六一三精神”。今天,六一三所平顯研發之路已走過幾十個年頭,但六一三所這段故事總會被講起,那種勇闖新路、眾志成城、捨我其誰、愛所如家的精神,依然穿越時空,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激勵著我們在航空報國的征程上走得更加堅定、更加有力。

躍升:藍天之志

上世紀90年代至本世紀之初,國際風雲際會,新科技革命浪潮驚濤拍岸,國防工業亟待奮發圖強。光電所人再次感嘆時局之變,主動作為。

1996年,光電所開始第三次創業,吹響了向機載光電領域進軍的集結號。1999年,光電所抓住機遇,奮發作為,在重點項目牽引下,自主建成了國內領先、國際一流的光電產品研製生產線。在新老光電所人的接力攻關下,光電領域取得重大突破,研製出中國第一款完全自主化的光雷產品,一舉確立了光電所光雷專業和產品在國內的領先地位。同時,在光電瞄準吊艙基礎上成功研製出武裝直升機晝夜偵察裝置,成為中國國內第一型帶激光測照的觀瞄系統。

謀劃未來,方能長遠發展。那時的光電所,把目光投向了世界,投向了科技發展的最前沿。在前瞻中實現了自身的躍升發展。2006年,光電所光電控制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完成,成為國內唯一的光電控制技術重點實驗室,有力地推動和確立了光電所光電專業的創新發展與領先優勢。2007年5月,光電所建所以來規模最大、投資金額最多、建設週期最長的項目——光電所新區研發中心開始動工建設。數年夙興夜寐,2011年光電所研發中心投入使用,自此,光電所形成了洛河兩岸、一所多區、三大專業鼎立、系統引領相關專業共同發展的良好格局。

在躍升發展中,我們再出發、再創業,在歷史的機遇中解放思想、主動求變、變革勇進,瞄準未來趨勢和世界先進水平,創造了多項國內第一。在躍升發展中,我們堅持以專業發展為根本,堅持創新理念與精神,專業佈局和產品譜系不斷完善,火控系統和光電系統多項核心技術取得突破,為我軍形成精確打擊作戰模式提供了有力的裝備支撐。在躍升發展中,我們夙夜在公,聚焦核心專業,聚焦報國強軍使命,譜寫了一曲忠誠於祖國、奉獻於祖國的讚歌。

逐夢:航空強國

201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70週年,全部由航空工業製造的160餘架飛機秒米不差地通過天安門廣場上空,接受祖國和人民檢閱。此時,航空工業勝利的榮光與報國的使命、航空人的心與祖國人民的心交融相匯,光電所五十年的奮鬥與榮光再一次融入航空工業航空強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中。

一路走來,光電所累計完成國家重點型號任務數十項,完成產品設計定型百餘項,為國內外軍方用戶提供先進航空裝備萬餘臺套,成為面向全球客戶的光電系統與顯示系統供應商,並先後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狀、中央企業先進集體、全國模範職工之家、中央企業先進基層黨組織等榮譽稱號。

一路走來,光電所從光學瞄準具到首臺平顯,再到綜合火控任務系統,從望塵莫及到望其項背,再到同臺競技,光電所始終與祖國緊緊站在一起,始終追逐著藍天之夢,始終堅持航空報國初心不改,把航空報國精神融入血脈靈魂。五十年的發展歷程,五十年的精神相承,是見證光電所人“航空報國、航空強國”征程的最真實寫照。

一路走來,從昔日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六一三研究所到今天的光電所,從河洛之濱的源起,再到改革之春的拓域、峰迴之路的躍升發展,我們的發展軌跡與黨的指引同向,與共和國砥礪奮進之路同向,與人民的期望同向。從成立之初“艱苦奮鬥、自力更生”的精神,到改革開放沉澱出的“團結、拼搏,求實、開拓”的“六一三精神”,再到以開放的視野置身前沿不斷躍升,這些精神發軔於強大的航空報國精神,過去、現在、未來都必定是光電所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源泉。

今天的光電所,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在新時代的號角中,正堅守報國初心不改,向著新時代航空強國前行;正秉承開拓創新精神,系統引領專業發展;正努力打造現代企業治理體系,致力培育國際一流管理能力。今天的光電所,正孕育初心文化體系,弘揚航空報國精神。今天的光電所,正將全面從嚴治黨引向深入,以高質量黨建譜寫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

今天的光電所,心繫家國,不負祖國和人民的重託,堅定履行著自身使命。我們是抗疫期間在大霧橙色預警中馳援武漢的大運飛機的“導航者”;我們是深圳滑坡事故中實現生命奇蹟的“守望者”;我們是大興安嶺森林火災中的“逆行者”;我們是參加反恐實戰官兵的“指南者”。我們來自於人民,我們心繫著人民。

今天的光電所,五十歲再出發。在“兩個一百年”奮鬥征程、建設世界一流軍隊進程和建設航空強國新徵程的歷史機遇期,光電所將沐浴著歷史的榮光,為建設世界一流軍隊提供一流裝備支撐,為建成新時代航空強國目標而不懈奮鬥,繼續前進(本文作者系航空工業光電所黨委書記、副所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