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投入20萬,升不上重點高中之三:把握孩子發展的五個關鍵期

我國目前的學歷教育分為小學、中學、大學及研究生四個階段,中學包括初中與高中,這兩個階段銜接緊密,學生小學階段成績不太好,初中有機會逆襲,如果初中階段成績依然沒有起色,高中基本沒有翻身的機會。

整個初中的發展趨勢為:七年級席上地上,學生成績差不多;八年級兩極分化,差距開始拉開;九年級天上地下,差距明顯,分化嚴重。所以,家長普遍關注“八年級現象”,實則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有五個關鍵期。

第一個時期:三到六歲,意志力的養成期。

“三歲看小,七歲到老”,這個階段是孩子意志力的養成期。所謂意志力是指一個人克服困難的勇氣與決心,屬於非智力因素,但其作用比智力因素更重要。

意志力薄弱的孩子,能熬過七年級、八年級,但熬不過九年第一學期,九年級元旦前後學習時間緊、任務重、難度大:語文英語課文長,歷史道法難度大,記憶困難;數學學習二次函數,物理學習歐姆定律及電功率,化學學習酸鹼鹽……幾乎每科都達到初中難度峰值,自理能力差、嬌氣的孩子,不願意吃苦,不能深入鑽研,成績自然一落千丈。

(具體闡述見本系列四《孩子成長意志力起決定作用》一文)

第二個時期:小學三年級到四年級,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過渡期。

三年級之前,學生做計算題時掰著手指頭、拿著小棒棒,屬於形象思維範疇,很直觀;三年級之後,手指頭不夠用了,小棒棒也拿走了,只能心算或筆算,屬於抽象思維範疇,難度增大。

在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的過渡期中,孩子的反應變慢,成績下滑,這本是自然現象,是孩子積蓄力量,調整學習方法,鍛鍊抽象思維能力的絕佳時期,說白了就是在“蝶變”,是從醜陋的毛毛蟲蛻變為美麗的蝴蝶所必須經過的歷程,需要人們慢慢等待。但家長不能容忍孩子成績下滑,排名下降,這多沒有面子?為了提成績,家長開始“越俎代庖”教孩子,部分小餐桌也開啟“講課”的附加值服務,孩子成績看似暫時不錯,實則埋下“依賴性強,遇到難題不願意思考”“思維能力得不到提高”的禍根。

(具體闡述見本系列七《抽象思維能力是各種能力的核心》一文)

第三個時期:七年級,初中學習習慣養成期及科學學習方法掌握期。

開頭提到,家長普遍關注“八年級現象”,認為八年級最關鍵。實則,八年級是表象,是分化的結果,是七年級學習方法不科學或沒有養成良好習慣的後遺症,根子還在七年級。

八年級成績下滑的學生有三類:

第一類:學生比較聰明,小學成績不錯,但沒能完成向初中學習方法的過渡,依然沿用小學學習方法。

這些學生的特點是:學習能力較強,小學成績不錯,到了初中,沒有時間觀念,該背的內容不背,作業不想做,依靠小“聰明”也能獲得一定的名次。特別是數學,說高不高,說低不低。

為什麼不學還能獲取一定名次? 因為聰明,上課聽,就能會個六七成,還有點小學老本可吃。

為什麼七年級下學期特別是八年級上學期,這類學生會掉隊?以北京師範大學版的數學為例,七年級上冊內容(有理數、圖形基礎),小學數學都學過,只不過內容加深,不要費多大力氣,就能學會。七年級下學期,數學第一單元(整式的加、減、乘、除、乘方記計算公式等),八年級上學期全冊內容(勾股定理、實數、一次函數),小學都沒有接觸過,而這些學生還是沿用原來“水過地皮溼”的學習方法,不深入鑽研,肯定學不會。七年級下學期數學第一單元檢測,有些學生會比第一學期期末直降40分。

第二類:平時學習方法不科學,效率低,只是依靠勤奮,七年級排名還暫時保持在中上等的學生。

這類學生不在少數。七年級及八年級上學期成績還可以,到了八年級下學期,成績突然下降,再也沒有提上來。甚至有些家長也說,自己上學期間就是這樣,不知什麼原因,八年級突然就學不會了,為什麼會這樣呢?

這類學生態度端正,熱愛學習,連玩的空都沒有,天天很忙,老師佈置的作業加班加點也要完成,不可謂不勤。但問題就出在這兒,因為方法不科學,學習效率低,學習能力沒有實質性提高,但因為勤奮,所以成績暫時還說得過去。

注意:最關鍵的是學習能力沒有實質性提高!!!

注意:最關鍵的是學習能力沒有實質性提高!!!

注意:最關鍵的是學習能力沒有實質性提高!!!

七年級,各科內容比較簡單,對能力要求不高,所以這部分學生學習成績不會受多大影響;但到了八年級,難度增大,知識體系變得複雜,因為這部分學生學習能力沒有實質性提高,所以,即使勤奮,也不能適應更為複雜的知識體系,慢慢就掉隊了。這部分學生成為八年級學習成績下滑的主流。

可見,低效的勤奮比懶惰更可怕,它掩蓋了能力不足的事實真相!

可見,低效的勤奮比懶惰更可怕,它掩蓋了能力不足的事實真相!

可見,低效的勤奮比懶惰更可怕,它掩蓋了能力不足的事實真相!

第三類:學生不動腦,一不會就請家教或讓家長講,或者直接看答案或者利用軟件搜答案。

有人說,上大學沒有用,因為大學學習的知識到工作單位用不上。其實,上大學更重要的是體驗,是思維方式的改變,視野更寬,格局更大,思維能力更強,效率更高。學生為什麼要考名牌大學?蕭伯納說過:“一群人每人一個蘋果依次交換蘋果,結果每人還是隻有一個蘋果,但如果每人有一條信息依次相互交換,就會有N條信息。”越是名牌大學,學生思維越活躍,能力提高也就越快,解決問題的能力就越強,這就是大企業更喜歡名牌大學學生的原因,不服氣還真不行。

2014年,山東理科狀元李騰飛,接受《齊魯晚報》採訪時說:“有時,我一道題解了一個星期,最後實在解不出來,才看的答案。雖然題沒有解出來,但在解

家教投入20萬,升不上重點高中之三:把握孩子發展的五個關鍵期

透視教育現象,迴歸教育本質:五線縣級市,初中三年家教投入20萬,升不上省重點高中系列

題過程中卻收穫了許多。”

學生學習不能不重視結果,但最重要的是過程,觀察、思維、歸納等能力也都是在學習過程中訓練出來的。所以,老師反對一看題目不會做,就問別人、看答案或網上搜題的錯誤做法。如果背答案可行的話,直接印上答案,背背記記不就行嗎?

家長之所以更關注八年級現象,因為八年級是個分水嶺:八年級之前,只要補課基本有效果;八年級之後,如果學生學習能力沒有實質性提高,再補也沒有多大作用。

有些東西,失去便是永恆!孩子一旦失去能力提高的機會,一輩子無法彌補。正如現代類人猿永遠不會再進化成人,因為沒有了當初的條件。

第四個時期:高中一年級,培養分類歸納提取主要信息,提高學習效率期。

小學沒有完不成的作業,初中少玩會努力一把也能完成作業,高中天天不睡覺也寫不完作業,所以不必每道題都做,要學會把問題分類,力求學會一道,會做一類。其實,九年級年後總複習時,就可以訓練這種能力。

我鄰居孩子做事仔細認真,成績一直很好。中考前,他把自己做得中考物理真題拿給我看,試卷上除了答案外,一些知識要點不論是難題還是簡單題,都寫得密密麻麻。本以為我會表揚他,結果受到我“嚴厲”地批評!對於他這樣優秀的孩子,如果感覺某類型題學會了,步驟方法也掌握了,就沒有必要每道題都做,而是挑幾個典型題去做,更沒有必要把相對簡單的知識點一一羅列,有時間就去鑽研新題型或還沒有掌握的題型。按照我的提示,我鄰居孩子調整了複習方法,以極高分數升入省級重點中學,而且學會了分類歸納。高中階段,當不少同學出現手忙腳亂的不適應症狀時,我鄰居孩子的作業都能及早完成,而且還有時間閱讀課外書,感覺學習很輕鬆。

第五個時期:大學一年級,從“圈養”式教育到“放養”式成人化教育轉變期。

家中有個高中生,家長過得日子那叫一個“慘”,侍候孩子吃好喝好辛苦點沒啥,平時孩子在家,家長嚇得連大氣不敢出,深怕影響到孩子學習及情緒。一到學校公佈學生成績及排名,家長比學生都緊張。很多家長都盼望著孩子儘快上大學,這樣就可以解脫了。把孩子送進大學,真得就不用管了嗎?答案是否定的。

從小學到高中,一直是“圈養”式教育,週週清、月考等能及時發現問題,學生半天沒到校,學校老師打電話來了。大學是“放養”式成人化教育,老師只負責講課、學業考查,上不上課,聽不聽講,是學生自己的事情。

孩子初中高中很辛苦,上了大學就會滋生補償心理,累死累活這麼多年,終於可以放鬆了。緊不怕,就怕松,可能因此荒廢了學業,有些大學生直到補考不及格,面臨退學,家長才知道,但為時已晚。前幾年,一個女生,從985升學率只有1.5%的高考大省“浴血奮戰”,升入一所985大學,不能說不勤奮!然而進校後,因為貪玩荒廢學業,由於掛科較多,該女生被學校開除,自覺前途無望,也無法面對家長,於是悲劇發生,令人唏噓不已。我同事的孩子,在一所一本大學上學,兩個班入學時50人,4個學生未拿到畢業證,其中一人天天不見面,大一就被學校開除。目前,國內名牌大學勸退學生的信息不斷在網上披露,教育部也表態重拳整治大學生在校期間的“懶惰”行為,種種跡象表明,國內大學正和國際大學接軌,而要求又嚴於國外高校,國外畢竟是“寬進嚴出”,而國內則是“嚴進嚴出”。

所以,學生上大一時,家長應該和導員溝通,及時瞭解孩子學業問題。大一過渡好,大二基本不要多操心,孩子玩也玩膩了,還要正視考研問題,考慮就業問題,新的一輪學習又開始了!

你的孩子正處於什麼時期?請把握住孩子發展的五個關鍵期,如果錯過了,要不要考慮要個二胎?一切皆有可能,完全可以從頭再來!

透視教育現象,迴歸教育本質,本系列大約二十個專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