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影院開始關門了,幕後老闆是香港傳媒大亨于品海

春節檔、清明檔涼了後,如今五一檔看起來也沒戲了。在遲遲等不來複工後,第一批電影院開始倒閉了。

4月17日,橙天嘉禾銀河影城天津萬象城店永久閉店,告別詞如下:

“我們共計放映電影164847場電影,有4134602名觀眾來影城觀影,營業天數2752天,2020年01月23日10:20,3號廳放映了最後一場電影《誤殺》,在影城營運成本和新冠肺炎疫情雙重壓力之下,我們終究沒能和大家堅持等到復工的那天。”

而早在2017年年初,橙天嘉禾就和大地影院“聯姻”了,大地影院則是南海控股的全資附屬公司。

為了給大地影院“輸血”,半個月前,南海控股還發了一條繼續借錢的公告:

2020年4月1日,該公司的間接全資附屬公司南海智辰作為貸方與借方大地時代北京訂立借款續期協議,繼續提供本金金額為人民幣2億元的借款,期限自2020年5月11日至2021年11月10日。

如今錢借出去了,但影院還是開始撐不住了,想來南海控股的董事會主席、控股股東于品海,心裡一定很不是個滋味。

第一批影院開始關門了,幕後老闆是香港傳媒大亨于品海

01

于品海是誰?


說到于品海,或許很多人都覺得很陌生,這幾年市面上關於他的新聞報道很少,幾年前的一則媒體報道中,還稱他為“被遺忘的大佬”。

但和“被遺忘”的名氣相反,于品海在資本市場上的可謂是戰功赫赫,被香港商界稱為“神奇小子”。

回顧于品海傳奇的商場經歷:

1989年,零成本收購馬尼拉希爾頓酒店;

1991年,收購香港上市公司“南海發展”,重整為房地產公司;

1992年,收購《明報》,成立武漢電視有線電視網絡;

1993年,創辦互聯網服務供應商HKNet;

1994年,創辦全球首家24小時華語衛星電視;

1997年,收購多塊深圳土地,重組成為深圳最大的單一開發項目;

1999年,收購中國企業網,成為成為中國最大的企業IT服務的服務商;

2000年,收購群思實業,重組資產,建立中國數碼、南海控股兩家企業的業務;

2001年,收購世華國際金融信息有限公司;

2003年,收購新網;

2017年,收購橙天嘉禾旗下影院,佈局內地影視行業;

……

可以看出,于品海涉及到的商業領域包括房地產、IT、教育、文化和金融資訊等諸多行業。

但在他心中,其實最重要的還是房地產和知識產業。在一次媒體的專訪中,他說過:

“在我心目中只有兩個行業——房地產業和知識產業。做房地產是因為我已經做了20多年,開始進入商業的時候,房地產就是一個賺錢的行業,到現在仍然是這樣,所以一直沒有停止過。我所從事的其他行業都有一個共同點,核心就是知識。從這個角度看,從我大學到現在,一直從事這個行業。”

事實正如於品海所說,從大學時期開始,他就和傳媒行業結下了不解之緣。

大學時期,于品海先後專修了新聞、政治經濟學兩個專業,19歲時,他創辦了加拿大三省惟一的一份中文手抄報紙。

1980年大學畢業後,于品海開始在一家報社做兼職編輯和翻譯,四年後,攢了20萬的他選擇下海創業。

于品海的第一個創業項目還是關於傳媒行業,他和朋友合辦了《時事評論》,但由於無法盈利,出了五、六期後結業。

後來到了1986年,28歲的于品海正式創立了自己的企業:智才管理顧問公司,專為房地產、酒店提供諮詢服務,開始了自己的淘金之路。

其實去覆盤于品海的商業秘訣,會發現核心只有一點——“槓桿收購”,即通過高負債、高風險的方式,儘可能低成本的完成收購。

對於如何以小博大、利用槓桿做生意,據傳于品海曾經說過這麼一句話:

在香港做生意,必須學會“槓桿效應”,你的資金總是有限的,必須更有效率地運作自己的錢,利用各種資源撬起更大的市場。

但說起來容易,實際操作時卻需要天時地利人和。拿于品海“槓桿收購”的第一個經典案例——馬尼拉希爾頓酒店來說。

當時菲律賓政局動盪,投資人紛紛撤資,而於品海卻選擇了逆勢抄底。

1989年,在聽到了Acesite (Phils.)準備拋售馬尼拉希爾頓酒店的消息後,于品海馬上制定收購計劃,並向銀行借貸900萬美元,並且與日本一家公司做了“高風險的財務安排”。

但收購的酒店的資金總額大概是1400多萬美元,原本銀行提供貸款900多萬美元,股東們出資500多萬美元。錢不夠,怎麼辦呢?

雖然具體情況不得而知,但曾有媒體猜測就是通過所謂的“高風險的財務安排”,通過換出外匯操作,即沽出美元、買進日元。由於日元兌美元大幅升值達一倍多,日元升值帶來的盈利,從而零成本的完成收購。

此後,于品海憑藉著連環收購、以小博大而屢戰成名,擁有了南海控股、中國數碼信息兩家上市公司。

當然,由於高超的資本運作手段,坊間對他的“連環收購”行為也頗有爭議,但于品海卻說:

“事實上,收購對我來講就是一個工具,是為我所從事的知識產業服務,我從來不去做沒有必要的經營收購。我做房地產業,同樣也是為我的知識產業服務。最現實的問題,它能為我投資知識產業提供資金。”


02

《明報》的第二代掌門人


雖說通過資本運作,于品海早已躋身資本大佬之列,但真正讓他在香港揚名立萬的,還是對於《明報》的收購。

眾所周知,《明報》是金庸老爺子的心血,但由於子女無人繼承,沒人接班成了最頭疼的難題。

第一批影院開始關門了,幕後老闆是香港傳媒大亨于品海

據傳,當時有10多個財團想收購《明報》,包括:

收購專家梁伯韜與鄭經翰合組的收購拍檔;

英國報業大亨麥士維;

香港首富李嘉誠;

香港首席洋行怡和以及澳籍傳媒大王;

《南華早報》大股東梅鐸;

日本德間書局老闆及其顧問于品海;

……

但讓所有人意料不到的是,最後金庸選定的接班人成了于品海。

甚至有小道消息稱,于品海花了多年時間與金庸套近乎,比如陪金庸看戲、食大閘蟹、談辦報理想等。

要知道,收購《明報》就得購買它的股權,而《明報》50%的股權就達到了4.53億港元。

而當時的于品海並沒有這個實力,怎麼辦?金庸助力于品海成功上位。

于品海和金庸合組了明智控股公司,于品海成為大股東。然後,再由明智去收購明報企業略超50%的股份。

此後,雙方又不斷地相互收購。據悉,金庸注資明智、收購南海發展50%股權的兩項出資高達3.4億港元,而於品海只需要出資1.13億港元,就成功上位,當上了《明報》的第二代掌門人。

可以看出,金庸的確很喜歡于品海,《明報》也曾刊出過金庸的一段講話:

“過去大約10年中,我熱衷尋求一個聰明能幹、熱心新聞事業、誠懇努力的年輕人,可以將《明報》交託給他。如果不是我運氣好,不會遇到于品海先生這樣似乎度身訂做的、比我所想象、所要求更加精彩的人才。”

而對於于品海而言,接手《明報》不僅讓他在香港成為了家喻戶曉的任務,個人的賬面財富更是隨著《明報》股價的走高而暴漲至13億港元。

後來,于品海開始迅速擴大自己的傳媒業版圖,建立起了一個龐大的傳媒帝國。

1993年5月,《明報》在加拿大多倫多出版加東版,10月在溫哥華出版加西版。同年,于品海收購美國時代華納的《亞洲週刊》。

1993年11月,于品海創辦《現代日報》。

1994年,于品海申請了香港第一塊ISP(互聯網接入商)牌照,同時創辦了全球首個24小時華語衛星電視-傳訊電視(CTN)。

而傳訊電視在俄羅斯、英國、德國、美國、日本、新加坡都有記者站,基本實現了全球覆蓋。

報紙、電視臺全面開花,在短短不到十年的時間裡,于品海就從一個白手起家的毛頭小子,變成了香港最有名的傳媒大亨。

03

內地,于品海的第二戰場

當然,于品海不只在香港市場上佈局,內地也成了他主要佈局的第二戰場。

1993年前後,于品海,和他的得意干將列孚,分別在北京、廣州兩地商談合資辦報事宜,開始進攻內地媒體市場。

在北京,于品海的合作對象包括《中華工商時報》、《三聯生活週刊》,他還曾試圖讓《中華工商時報》成為內地第一份合資報紙。

但于品海的北京之行並不順利,上面兩次合作都以失敗而告終,但作為一個資本高手,他已經成功的通過“投資內地媒體”的概念,在港股上炒作變現了數億元資金。

第一批影院開始關門了,幕後老闆是香港傳媒大亨于品海

另一邊的列孚,則在廣州取得了重大進展。1993年8月,廣東現代人報業經營有限公司被批准成立,這是中國內地第一家中外合資報業經營企業。

于品海對《現代人報》進行了上億元的投資,還從法國、日本購買了最新的印刷設備等。

就在所有人都以為于品海能夠平步青雲時,他突然栽了一個大跟頭。

當時,港媒披露了他在加拿大留學期間的諸多不良事蹟,隨著醜聞的發酵,于品海先後被迫辭去了報業公會、明報企業的主席職位。

最後,于品海甚至將《明報》的股權出售給了馬來西亞從事木材生意的富豪張曉卿。而他斥巨資打造的傳訊電視,更是輸光了1億美元。

第一批影院開始關門了,幕後老闆是香港傳媒大亨于品海

輸光身家之後,于品海也曾沉寂過一段時間,但後來他的商業觸角更多地伸向內地。

1999年,于品海收購中國企業網,使之成為中國最大的企業IT服務商。

2000年,于品海收購群思實業,重組之後,成立中國數碼、南海控股兩家企業。

2001年,于品海又收購了世華國際金融信息有限公司,成為內地金融信息服務主要供應商。

另外,近來年于品海在內地的業務,更多的轉向了影視行業,比如試圖控制中國二三線城市影院的大地院線、電影《孔子》的投資方大地傳媒等。

2017年時,于品海控股的南海集團,更是通過大地影院集團,接盤橙天嘉禾旗下全部內地影城,媒體也把于品海此舉看作是和萬達影城去爭奪市場份額。

但大家都知道,近兩年影視圈在集體過冬,日子並不好過,疫情下更是難熬。

因此,就出現了文章開頭的一幕:

半個月前,南海控股還在為大地影院集團“輸血”;

半個月後,橙天嘉禾銀河影城天津萬象城店永久閉店。


結束語


縱觀于品海的從商經歷,既有高光、又有低谷,大起大落幾十年。

但做生意不是過家家,而是正如曾助他一臂之力的金庸老爺子所描繪的江湖一樣,精英們在商場上叱吒風雲,但稍有不慎,或許就會鎩羽而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