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首份銀行一季報:零售「滑坡」之外,疫情還帶來了什麼?

2020首份銀行一季報:零售「滑坡」之外,疫情還帶來了什麼?| 馨金融

Mary Meeker:地震就像一個高速拉鍊,可以在一分鐘內把大地撕開138英里的裂口——1906年的舊金山地震就是這樣,那場大地震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而新冠疫情的高速傳播所帶來的震撼具有相似之處。

——馨金融

洪偌馨、伊蕾/文

疫情到底給銀行帶來了多大的影響?

告別一季度「開門紅」、業務規模收縮、逾期曲線上揚……無論是從業者還是投資者,在過去一個季度裡都能感受到行業所面臨的壓力。而伴隨著2020年首份一季報披露——平安銀行近期公佈了其一季度業務狀況,銀行的真實處境也展現在我們面前。

不出意料的,在疫情的特殊環境下,平安這樣以零售業務為絕對引擎的銀行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業績壓力。財報顯示,一季度個人貸款餘額較上年末增幅僅為0.8個百分點,同期,企業貸款增長11.4%,才抹平了個人業務下滑帶來的衝擊。

其中,消費金融業務發展停滯,信用卡交易額與信貸餘額雙雙下降,不良率大幅攀升0.66個百分點;個人經營性貸款「新一貸」和汽車金融貸款雖然在規模上保持了增長,但是不良率方面同樣呈現上漲勢頭。

平安銀行零售業務承壓,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近期業界「反思」零售業務的觀點——零售業務的規模是不是越大越好,佔比越高越好?

1 「開門紅」下 零售滑坡

一季度向來是銀行業「開門紅」的關鍵,但在疫情衝擊下的2020年,大家已經調低了預期。所以,不少業內的朋友看到這份財報的第一反應是,還不算太差。

從一季報來看,平安銀行2020年一季度實現營收379.26億元,同比增長16.8%;淨利潤85.48億元,同比增長14.8%。縱向對比來看,無論是收入規模還是同比增速,都創下了近年來的最好成績。

2020首份银行一季报:零售「滑坡」之外,疫情还带来了什么?| 馨金融

平安銀行2018、2019、2020年一季度財務數據

但拆開來看,在整體業績表現不錯的情況下,零售業務的壓力進一步凸顯。

財報顯示,截止到2020年3月末,平安銀行個人貸款餘額為1.37萬億元,較上年末僅增長0.8%,而在2018和2019一季度,其增速分別為3.2%和6.4%。換言之,在一季度整體增速創下新高背後,個人貸款業務增長創下歷史新低。

具體來看,幾大拳頭產品均遭遇重創。

信用卡方面,一季度流通卡量為6048萬張,較上年末增長0.3%。而兩個關於信用卡盈利能力的關鍵指標則雙雙大幅下滑——截止到3月底,平安銀行信用卡貸款餘額為5158.63億元,較上年末下降4.5%;一季度信用卡交易金額為7771.64億元,同比下降3.0%。

可以對比的是,2018、2019年同期,平安銀行的信用卡業務一度創下增長記錄。其中,2018年一季度,平安銀行新增信用卡髮卡量為476.20萬張,同比增長139.6%。而在2019年一季度,信用卡業務的交易規模更是同比大漲42%,首次突破8000億大關。

2020首份银行一季报:零售「滑坡」之外,疫情还带来了什么?| 馨金融

平安銀行2018、2019、2020年一季度信用卡業務數據

眼下,對於平安銀行的信用卡業務而言,唯一在快速增長的只有「不良」一項。財報顯示,截止到2020年3月,平安銀行信用卡不良率達到2.32%,較上年末增長0.66個百分點,較2018年一季度增長一倍有餘。

這個數字的增長,與疫情的衝擊有關,但也遠不止於此。

截止到2019年底,平安銀行信用卡不良率已經達到1.66%,在消費金融行業動盪與共債風險的衝擊之下,其過去幾年信用卡業務「大躍進」的勢頭本身就會帶來逾期貸款規模的攀升,而在貸款餘額驟降之下,不良表現可能會進一步凸顯。

事實上,不只是平安銀行,此前中信證券在名為《從ABS看信用卡資產質量》的報告中提到,多家銀行的信用卡ABS入池資產呈現信用下沉、逾期率上升的顯現。在經歷了前兩年的信用卡大發展之後,這是擺在各家銀行面前的共同考題。

除了信用卡業務,平安針對個人推出的大額信貸產品「新一貸」和汽車金融產品表現出了類似的趨勢。

財報顯示,一季度,「新一貸」產品累計發放226.6億元,而截止到季度末,其貸款額為1537.5億元,較上年末下降2.3%,不良率則較上年末增長0.29個百分點。

汽車金融方面,截止到一季度末,貸款餘額為1835.21億元,較上年末增長2.4%,在汽車市場低迷的氣氛之下能夠保持增長實屬不易。但與此同時,不良增長同樣迅猛,一季度財報顯示,其汽車金融業務不良率飆升至1.07%,較上年末增長0.29個百分點。

相比之下,零售業務板塊中,個人房屋按揭和持證抵押貸款業務保持了穩健的增長。截止到3月末,平安銀行個人房屋按揭和持證抵押貸款業務餘額為4308.59億元,較上年末增長4.8%。

2 疫情之下 對公發力

從過往的數據來看,平安銀行是近年來向零售轉型力度最大的銀行之一。

其2019年年報顯示,零售金融業務貢獻了近6成(58%)的營業收入和近7成(69.1%)的淨利潤;而在資產規模方面,在零售金融、批發金融和其他業務三大類中,零售金融業務雖然佔比低於批發金融業務,但是17.8%的增速遠超其他兩項。

疫情對於零售金融的衝擊顯而易見,而在這樣的背景下,平安銀行能夠在一季度保持「開門紅」的原因很大程度上來自對公業務的增長。

財報顯示,截止到一季度末,平安銀行企業貸款餘額為1.08萬億,儘管在規模上依然不及個人貸款業務,但明顯進入發展「快車道」——較上年末增長11.4%。尤其是對基建交通、醫療健康等重點行業和戰略客戶的投放力度加大,相關貸款餘額佔比快速提升。

與此同時,其資產質量也優於同期的零售業務。一季度,平安銀行對公貸款不良率環比下降0.48個百分點至1.81%,其中,一般企業貸款不良率下降0.49個百分點至2.05%。申萬宏源也在關於平安銀行的研報中提及,對公貸款資產質量的好轉對沖了零售新生成的不良。

疫情衝擊下,銀行對於信貸投放的轉向或許也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了最近行業內關於零售銀行的反思,零售業務並非萬能,它需要與對公業務相輔相成、互為補充。

舉個簡單的例子,大部分人最活躍的一張銀行卡往往是工資卡,而工資卡則與對公業務緊密關聯。所以,如果僅僅是增加發卡量,而沒有存款和交易,這樣的零售業務於銀行而言也是貢獻有限的。

當然,除了對公業務的增長外,平安銀行在一季度平穩落地的原因可能還在於,真正的考驗尚未來臨。

國信證券的銀行業分析師王劍在其最近發佈的報告中提到:

一季度的大環境,是貨幣寬鬆導致利率下行,所以銀行新放貸款利率較低;同時疫情影響,導致部分客戶資金週轉困難,可能會出現債務違約。所以,息差和不良,是投資者對銀行最擔心的兩點。但當季的新增業務對這兩個指標的影響其實不是大的。


息差方面,對於業務整體貢獻最大的依然是「老資產」。所以說,新貸款怎麼放,利率是多少,對一季度全部資產收益的影響,其實很小。一季度的資產收益率,主要是老資產決定的。而老貸款在今年一季度的利率重定價變化幾乎可忽略不計。


而在不良方面,不管是個人客戶還是企業客戶,在自己的現金流入斷絕的情況下,依靠存量資金或其他融資手段,支撐三個月一般是問題不大的,否則可能是銀行在風控中存在問題。

3 未來趨勢 按需經濟

這份平安銀行一季報,也並非沒有亮點。

平安銀行在財報中提到,其在疫情期間全面啟動數字化經營和線上化運營之後,受到衝擊的業務正在逐漸恢復正常。

具體來看,財報顯示,雖然在疫情衝擊下一季度信用卡業務規模下降,但是通過加強線上消費場景的運營,平安銀行信用卡業務在3月以來日消費金額已恢復至疫情前水平,一季度信用卡商城交易量同比增長13.4%。

而此針對前更依賴線下的「新一貸」業務,平安銀行也加快了線上化流程改在,自3月以來,其日均發放量恢復至去年日均發放額水平。

此外,之前由於受到消費低迷的影響,平安銀行口袋銀行APP在1-2月月活用戶出現下降,但是伴隨著線上辦公等場景的建設,其在3月月活躍用戶數得以恢復。

這些逐步恢復的數據折射出的是疫情之下「無接觸銀行」的快速發展,一切零售服務服務甚至對公業務都在線上化、數據化,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及時觸達用戶。banking everywhere不再是一種假設,而是現實的要求和倒逼。

這也吻合了互聯網女皇Mary Meeker在近期發佈的一份報告中所提出的觀點。她在報告中提到,新冠疫情使得我們的許多傳統活動突然放慢了節奏,甚至完全停止,但與此同時,它帶來了另外一些領域的加速發展與增長,尤其是on demand economy(按需經濟)

這大概是近年來互聯網領域最為令人著迷的概念。

這裡的「按需」並非是按需分配的意思,而是強調服務的「隨時隨地」,用戶在需要的時候都能夠觸達服務。無論是餐飲、學習、零售甚至人才行業,其實都在朝著這個方向發展,Mary Meeker提到,據統計,2018年初,美國按需經濟的消費者已經達到大約5600萬人。

在這個大趨勢下,銀行零售業務的發展也並不例外。在「無接觸」銀行走上風口,疫情倒逼銀行服務線上化、數字化轉型的同時,與其思考零售業務的「佔比」,銀行真正應該在意的恐怕是如何真正實現on demand式服務。

中小銀行數字化轉型之路:九死一生,不進則退

被忽略的「大零售」巨頭

年報季,大行決戰金融科技之巔

微眾銀行為什麼不上市?

在這個信息氾濫的時代,你我都該珍惜原創的價值,相信優質內容的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