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氣血勝過吃補藥!10個症狀自測,4個動作活氣血(附真人示範)

我們形容一個人身體好,通常認為其“氣色好”,反之,氣血不足則是不夠健康的表現。

那麼,氣血到底是什麼,氣血不足時又該如何調理?中醫專家為你詳細解讀。

養氣血勝過吃補藥!10個症狀自測,4個動作活氣血(附真人示範)

什麼是氣血?

人們常形容青年男子“血氣方剛”。那麼,到底什麼是“氣”和“血”呢?

所謂“氣”:

  • 是指使人體器官發揮機能的動力,在生理上具有保持活力、溫暖人體、防禦外邪等功能。

國醫所說的“血”則有兩層含義:

  • 其一是指西醫講的流動在脈管中的“血液”,具有營養和滋潤全身的生理功能。
  • 其二是指與“氣”同在的運行載體,中醫有句話叫“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氣推動血的運行,血濡養氣的充盛。

10個症狀自測氣血不足

氣血不足的臨床表現非常廣泛,氣虛和血虛可單獨出現,也可合併出現。以下是氣血不足的十大主要表現。

養氣血勝過吃補藥!10個症狀自測,4個動作活氣血(附真人示範)

健忘心悸

心主血脈,又主管人的精神活動,心的氣血不足則心神失養,所以常表現為心慌氣短、健忘。

視物昏花

“肝開竅於目”,眼睛乾澀昏花、視物功能下降,多與肝的氣血不足有關。

面色萎黃

脾胃是氣血生化之源,脾胃虛弱則氣血不足,面色萎黃無光澤,易感到渾身倦怠乏力,少氣懶言。

皮膚粗糙

氣血對人體的肌膚有重要的營養和滋潤作用。氣血不足則肌膚有失濡養,表現為皮膚乾燥、粗糙、發暗、發黃或沒有光澤,甚至長斑。

頭髮乾枯

“發為血之餘”,意思是說頭髮的生長依賴血的滋養,而“血”的上行又賴於“氣”的推動,因此氣血不足時頭髮乾枯會沒有光澤。

失眠多夢

心肝氣血不足,則心不能藏神、肝不能藏魂,常常表現為入睡困難,易驚易醒或多夢。

月經量少

女子的月經與氣血的關係尤為密切,如果氣血不足,常會出現月經量減少,甚至月經停閉。

養氣血勝過吃補藥!10個症狀自測,4個動作活氣血(附真人示範)

3類人最易氣血不足

女性

女性以肝血為本,所以氣血不足時常常出現雙目乾澀,肢體肌肉麻木,月經量少,舌體瘦薄,或舌面有裂紋,苔少,脈細而無力等症。

兒童

兒童氣血不足多表現為臉色發暗、發青或發白,頭髮稀少、發黃,眼睛不明亮、目光散亂,手腳不溫,食慾變差,運動後也不想吃飯,精神不振,不愛說笑等,家長們可以照此多加觀察。

老年人

老年人的體質處於下滑階段,氣血運行趨於緩慢,代謝能力下降,也容易形成氣血不足。

人體的正氣不能運行周身、氣血的濡養功能不夠,會首先體現在四肢末梢部位,其次還會造成肩頸腰背等出現麻木、疼痛、活動不利等情況,嚴重時甚至會導致偏癱。

養氣血勝過吃補藥!10個症狀自測,4個動作活氣血(附真人示範)

4步補出好氣血

養足氣血對人體健康至關重要,大體可通過4個步驟來調理。

第1步,調脾胃

脾胃是氣血生化之源,血液是通過脾胃運化生成的,脾有統攝血液的功能,所以治療血證必須重視調理脾胃。

  • 飲食調養可多吃南瓜、山藥、蓮子、扁豆、薏米等健脾益胃的食材。
  • 還可煎服“參芪術茶”:取黨參5克、黃芪5克、白朮3克、淮山藥3克、升麻3克,取其煎煮液400克,泡花茶5克,衝飲至味淡,有補脾益氣、昇陽止瀉之效。

第2步,養肝血

肝藏血,主疏洩,調氣機,有助脾胃運化,因此養肝血是調氣血的根本。

因此切忌生氣、熬夜,也不要讓身體過度勞累。

中醫認為“久視傷血”,坐在電腦前工作時,應當特別注意眼睛的休息和保養,防止耗傷氣血。

第3步,食藥膳

補氣可食“四君子湯”,此方有益氣健脾之效。

取人參10克、白朮9克、茯苓9克、炙甘草6克,與羊肉燉食即可。

補血可用“四物湯”,是中醫養血的經典藥方。

取白芍、當歸、熟地黃、川芎各9克,放入250毫升水中,煎至150毫升時,空腹熱服。

用當歸、川芎、紅花、熟地、桃仁、何首烏、枸杞子、阿膠、丹參等中藥與補血的食材如紅棗、龍眼肉、山楂、菠菜、胡蘿蔔、黑木耳、黑芝麻、豬肝、豬血、烏雞、紅糖等一起,做成可口的藥膳,均有很好的調節內分泌、養血之效。

第4步,遠寒邪

中醫認為,寒邪會讓血液瘀滯,經絡不暢,氣血生化受阻,極易導致關節病變、腸胃不適或誘發咳嗽。

在家要忌食寒涼、溫水泡腳、勤做按摩。老人氣血常不足,要更加註意。

養氣血勝過吃補藥!10個症狀自測,4個動作活氣血(附真人示範)

4個小動作,讓氣血活起來

眨眼

養氣血勝過吃補藥!10個症狀自測,4個動作活氣血(附真人示範)

用力眨雙眼數次,然後雙側眼球依次左視、右視、轉動。重複10次後凝視遠方1分鐘。

有利於放鬆眼部肌肉,促進眼部的血液循環。

提醒:高度近視者轉動眼球時速度要慢。

轉頭

養氣血勝過吃補藥!10個症狀自測,4個動作活氣血(附真人示範)

不管坐著或是站著,只要有空閒就可閉上眼睛,先抬頭儘量後仰,再低頭使下頜儘量抵到胸前,使頸背肌肉拉緊和放鬆。

然後頭部緩慢繞圈,做圓周運動,向左右兩側各傾斜10~15次。

最後將腰背挺直靠在椅背上,兩手在頸後抱攏片刻。

頸部按摩可改善血液循環,增加頸部肌肉力量,緩解落枕、頸椎病、頸肩臂疼痛等病症。

提醒:老人做此動作時不可過於激烈,以免造成傷害。上班族每隔1~2小時最好活動5~10分鐘。

叩腰

養氣血勝過吃補藥!10個症狀自測,4個動作活氣血(附真人示範)

雙手握空心拳,反手背後,以雙手拳背緩慢、有節奏地交替叩擊腰骶部。

可從骶部向上叩至手不能及為止,再向下叩擊至骶部,如此反覆。

也可兩手搓熱,緊按腰眼處,稍停片刻,然後用力向下搓到尾椎骨附近。

每次做50~100遍,每天早晚各做一次。

督脈循行於腰背正中至尾骶部,沿脊柱上行,經常叩腰骶部不僅能疏通血脈和強壯腰脊,還能固精益腎,對脊背疼痛、腰膝痠軟等有較好療效。

提醒:手法要平穩,力量由輕到重,不可突然使蠻力。

踮腳

養氣血勝過吃補藥!10個症狀自測,4個動作活氣血(附真人示範)

雙腳同時踮起,只用腳尖著地,兩腿不停地上下抖動。

兩腿肌肉不停收縮和放鬆能促進下肢的血液循環。

還可雙足併攏著地,用力抬起腳跟,然後放鬆,重複20~30次。

踮腳是一種古老的養生方法,可鍛鍊屈肌。從經絡角度看,有利於通暢足三陰經,使下肢氣血運行通暢並溫養肌肉。

養氣血勝過吃補藥!10個症狀自測,4個動作活氣血(附真人示範)

提醒:久坐的人最好1小時左右做1次踮腳運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