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56年,記錄時間,他用“奇特的一生”揭示成就非凡的祕密

「成長」56年,記錄時間,他用“奇特的一生”揭示成就非凡的秘密

「成長」56年,記錄時間,他用“奇特的一生”揭示成就非凡的秘密

內容摘要

你記錄過自己的時間嗎?你知道自己一天24小時是怎麼“花費”的嗎?

如果讓你記錄自己一年的時間花費情況,你願意嗎?能堅持嗎?

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一位用56年精確記錄時間的俄羅斯“男神”(哈哈,暫且這麼叫吧!),一個將時間運用的淋漓盡致的人。他就是柳比歇夫,前蘇聯的昆蟲學家、哲學家、數學家,一生成就巨大,令人歎為觀止。

他生前發表的學術鉅著就高達70餘部,其中關於分散分析、生物分類學、昆蟲學方面的著作堪稱經典,在國外被廣為翻譯出版。僅研究地蚤分類這一項,他就蒐集了35箱地蚤標本,共13000只,對其中的5000只做了器官切片,收集的材料比動物研究所還要多5倍。同時,他還擔任大學教研室主任之職,平時有不少的講課任務。

「成長」56年,記錄時間,他用“奇特的一生”揭示成就非凡的秘密

柳比歇夫

你也許會想,這個人不會是“鋼鐵俠”吧,在一生這麼短的時間內,怎麼能做成這麼多的事?他的生活肯定是枯燥乏味的,肯定又是一個將全部時間用於工作的“工作狂人”。如果這麼想,你就錯了,柳比歇夫,在工作之外還經常陪著家人散步,和朋友聊天,每天睡眠時間都保持在10小時左右。相比當下有些動不動就加班到深夜,第二天兩眼烏青,一大早就起來投入工作的人,柳比歇夫生活的要愜意的多,並且一生活到82歲的高齡。

那麼,是什麼方法讓他成就巨大,又活得並不算太累呢?從他的身上,我們又可以獲得怎樣的啟發呢?《奇特的一生》作者格拉寧通過對柳比歇夫進行深入的研究,發現讓他始終保持旺盛的精力並且效率極高的秘密,是他採用了“時間統計法”。從26歲開始,他將自己56年的時間進行精確記錄,定期分析統計,讓他對時間有了超越常人的感知能力,並且將時間的價值發揮到極致。

【1965年夏季一天中8小時的記錄】

基本科研(圖書索引—15分; 託布爾讓斯基— 1小時15分)

分類昆蟲學(參觀—— 2小時30′, 安裝捕捉器2個— 20分,分析—1小時55分)

休息 — 第一次在烏赫塔河游泳

《消息報》—— 20分

《醫學報》—— 15分

霍夫曼的《金罐子》—— 1小時30分

給安德朗寫信 —— 15分

【1965年8月關於中心工作的統計】

基本研究 —— 59小時45分

分類昆蟲學 —— 20小時55分

附加工作 —— 50小時25分

組織工作 —— 5小時40分

合計 —— 136小時 45分

你可能會心生疑問,這樣記錄時間有意義嗎?真的能夠讓一個人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嗎?下面我們就來看看,記錄時間到底給我們帶來了什麼。


【01】我們為什麼要記錄時間?

大家可能覺得,記錄時間太枯燥刻板了,我原本自由自在的人生,為何非要弄得像時鐘一樣機械地運行呢?那樣會讓我變得很不自在。其實,記錄時間這件事,對柳比歇夫來講就像是我們吃飯、睡覺一樣平常,他已經將它內化為自己的一種生活習慣,不去記錄反而覺得不自在。

我是在2017年初讀到這本書的,深受觸動,開始記錄自己的時間,到現在已經有將近三年的時間了。三年來,自己對時間的認知更加深刻,對時間的流逝更為敏感,對生命的熱愛也更加深沉。

  • 記錄時間,讓你清晰地瞭解時間的去向

歲月的流逝,讓我們感受最深的往往是年齡的增長,以及額頭上慢慢凸顯的皺紋。但是,對於時間具體用在了什麼地方,卻不能清晰地瞭解。雖然,有時也能夠回憶曾經的過往,然而時間會讓記憶慢慢變得模糊。記錄時間,你可以清晰地看到自己的每一分鐘用在了什麼地方,每一天是如何度過的。

「成長」56年,記錄時間,他用“奇特的一生”揭示成就非凡的秘密

現在當自己打開之前的時間檔案,依然可以清楚地知道3年前的今天,我的生命是如何度過的。通過與當下的自己進行比較,更能感受到成長的變化。同時,記錄還讓我們減輕了記憶的負擔,把經歷的過往全部準確地轉移到大腦之外,這樣更容易讓其發揮思考的功能。

  • 記錄時間,讓你對時間產生精確的感知

柳比歇夫有一項奇特的能力,那就是感知時間。他不用看錶,便能在做完一件事後,準確地估算出花費的時間,誤差僅為幾分鐘而已。這是他長時間記錄時間,而形成的獨特的精確感知能力。

時間對每一個人都是公平的,24小時,不多不少。有人用它創造了輝煌的成就,有人卻是一生碌碌無為,區別在於對時間的感知程度不同。對時間的流逝感知遲鈍的人,往往昏昏沉沉就度過了一日。比如,原本只是打開手機看一條朋友的信息,各種客戶端推送的其他信息,有可能讓其駐足更長的時間,而卻渾然不知。

如果手中有24萬元現金,我們會認真考慮自己要怎樣去支配才更加合理。但是,當換成時間的時候,卻好像變得可以隨意揮霍。時間,其實是比金錢更加寶貴的資源。記錄時間,會時刻提醒你時間的花費去向,促使著你對它做出更加合理的安排。

  • 記錄時間,通過分析總結,提升時間的利用效率

柳比歇夫對自己的時間,不僅進行著認真的記錄,而且每週、每月、每年都要進行詳細的統計和分析。這樣利於找出時間上的漏洞,從而改進自己的工作方法。

「成長」56年,記錄時間,他用“奇特的一生”揭示成就非凡的秘密

比如,原本計劃進行的一項生物研究要花費20小時,結果實際用了30小時。那麼,這10小時的時間是怎麼多出來的?是因為工作效率不高,還是因為研究中出現未曾預料的情況?找出問題的癥結,便可在下一項研究中得以改進,節約時間成本。

記錄時間,給我們提供了分析時間最完整的素材。如此不斷地總結反思,才能使時間達到最高效的利用。


【02】如何才能更有效地記錄時間?

記錄時間,應該堅持以下三個原則。

①基於事件來記錄。我們每天都是在完成一件一件具體的事務,如寫文章、讀書、吃飯、睡覺等等。記錄時,要清晰地寫下做的事情,以及其花費的時間。這樣有利於在總結分析時,更好地對事務進行分類。

現在有不少關於記錄時間的app,我們也可以嘗試使用,統計分析也更加高效。我自己也設計了一套時間記錄的模板,每天只要在模板上記錄就行了,使用起來也非常的方便。同時還集成了次日計劃、今日要事、日記心得等板塊,更有利於對自己的工作生活進行全面的管理。

「成長」56年,記錄時間,他用“奇特的一生”揭示成就非凡的秘密

個人時間管理手冊

②所有的時間一視同仁。時間的每分每秒都是我們生命的組成部分,在對待它們的態度上不能厚此薄彼。比如,我們可能更加重視自己精力充沛,高效工作的完整時間,而忽視了坐地鐵、等朋友、上廁所等碎片化的時間,這些時間累加起來,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柳比歇夫把這些零碎的時間稱為“時間的下腳料”,並且將這些時間也都進行高效利用。比如,散步時,他會捉昆蟲;開會無聊時,他會演算習題;在碎片時間學會了英語。

因此,在記錄時,無論是完整的工作時間,還是其他碎片時間,都要進行詳盡的記錄。

③定期分析總結並改進。如果僅僅是記錄時間,而沒有總結分析,那麼時間記錄的價值就會大打折扣。在分析總結的時候,要根據自己希望解決的問題,對不同的事情進行彙總梳理。如果你想知道自己一週內讀書的時間,那就統計讀書的時間發費即可;如果你想分析工作時間的投入與產出,那就對工作的時間進行統計梳理,與產出的成果進行比較。在分析中找到存在的問題,進而制定改進的方法。

「成長」56年,記錄時間,他用“奇特的一生”揭示成就非凡的秘密


【03】記錄時間的背後是什麼?

記錄時間,只是表面上看得見的行為。很多人之所以難以長期堅持,是因為缺乏行為背後的力量支撐。從柳比歇夫的身上,我們可以感受到三股強大的力量。

一是對目標的執著追求

。柳比歇夫一生奮鬥的目標是創立生物自然分類法,他把時間當作自己實現目標最為寶貴的資源,詳細記錄,仔細分析,將能夠利用的時間發揮到最大的價值。正是這種執著的追求,才讓他在有限的生命時間內,完成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工作量,並取得巨大的成就。

二是對生命的無比熱愛。我們很難相信,如果沒有對生命那種發自心底的熱愛,一個人能堅持記錄時間長達56年。工作、學習、生活,在柳比歇夫看來,它們完全是融為一體的,都是自己生命不可分割的部分。對任何一件事,他都投入巨大的熱情,哪怕是寫一封回信,他都要做到一絲不苟。

「成長」56年,記錄時間,他用“奇特的一生”揭示成就非凡的秘密

三是對成長的不懈探索。成長,是一個人一生永恆的課題。柳比歇夫從來沒有設定自己最終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他認為那樣會限制他的成長。一生之中,他都在不斷地探索成長的方式,始終讓自己不斷地進步、提高。這種對成長的追求,也正是我們每個人應該具備的品質。

【文章小結】

柳比歇夫用記錄時間的方法,將時間的價值發揮到了極致,創造了自己“奇特的一生”。這種方法也可以被我們借鑑和運用,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好。

1、記錄時間有三點好處:①讓你清晰地瞭解時間的去向;②讓你對時間產生精確的感知;③通過分析總結,提升時間的利用效率。

2、記錄時間應堅持的三個原則:①基於事件來記錄;②所有的時間一視同仁;③定期分析總結並改進。

3、記錄時間背後的三種力量:

①對目標的執著追求;②對生命的無比熱愛;③對成長的不懈探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