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應急”的探索推動長久的創新

在武漢市江漢區婚姻登記處,以往一對新人辦理好結婚登記要30分鐘左右,精簡程序後只需不到15分鐘;武漢市稅務局成立“雲團隊”,在線為企業提供個性化稅費服務;武漢解封11個小時後,舉辦了2020年首場“雲招商”,69個投資項目當場“雲簽約”,總金額2451億元……

防疫期間,這些應變求變的舉措,讓我們看到提升公共服務還有許多新路子、新窗口、新空間。創新工作方式方法,減少非必要的程序,藉助網絡推進各項服務,讓辦事群眾和企業都獲得了實實在在的利好。

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手段往往同時產生。越是特殊時期,越要有主動應變的魄力。面對新人領證結婚的訴求,婚姻登記處精簡程序,提升服務效率;面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招商引資把“線下籤約”搬到“雲端”;高校畢業生要找工作,相關服務更不能“斷檔”,於是推出精準高效的“雲就業”服務,凡此種種,都是“辦法總比困難多”的有力佐證。突如其來的疫情,倒逼我們增強對複雜嚴峻局面的判斷能力、駕馭能力和應對能力,如何讓眼前的階段性困難成為“起跳前的一蹲”,並且還要“跳得比以前更遠”,是各行各業各領域亟待思索的問題。

疫情期間,在線辦公、線上消費、雲端上課等“雲經濟”迅速崛起,這對於推動政務服務、提升公共服務的優化升級也是一種啟示。各種服務體系中,現有的流程環節是否都是必需的,還有沒有進一步精簡的空間?數字化城市的建設進度是否與群眾需求相匹配,還有哪些明顯短板和不足?疫情衝擊更加凸顯了數字化轉型的意義,加快了某些行業的發展腳步。從大力推進服務型政府建設的層面出發,我們要充分挖掘和運用前沿科技成果,以智慧架構推動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的創新,讓城市更聰明、更智慧。

一些政府部門和服務機構率先做出積極改變,是個很好的示範。一系列“雲服務”的創新,離不開管理智慧和真抓實幹。流程簡化、雲上接洽、服務升級的背後,是管理者服務意識和思維理念的不斷提升。讓服務供給變得更加精準、高效,相關人員需要傾注更多的精力在“幕後”,讓服務從“有形”轉為“無形”。

很多跨越式的進步,往往是在排除萬難中取得。不失時機抓住機遇,加快主動應變的腳步,非常時期的一些“權宜之計”,也能成為大步向前的發展動力。為民服務的創新思維和主動作為,有著延續下去的重要價值,那些值得推廣的舉措和做法,不妨從疫情期間的“應急狀態”,走向疫情過後的“常態化”,成為快速提升的持久動力。

(湖北日報評論員 周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