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被尋千年從未被盜的漢王墓

哐當!

1983年6月9日,幾十名工人正在廣州象崗山為新建宿舍樓挖地基。突然,推土機砸到一塊堅硬無比的石板,沒想到,石板下居然是南越王鑿山而建的石室墓。

墓主人是西漢南越國的第二代君王趙眜,一座千年來一直被尋而不得的墓葬。

厚葬漢墓千年只聞其聲卻不見影

由於漢代盛行厚葬,這座墓傳聞陪葬甚豐。從三國時期的孫權帶兵搜墓起,它就一直被盜墓賊盯著、找著,卻從來只在文獻中存在,一直找不到真身。淪陷時期日本歷史學家也來廣州找過,始終是水中撈月。上世紀50年代,國內的考古隊踏遍了廣州的越秀山、白雲山及許多小山嶺,也是空手而歸。

殊不知,南越王竟把墓室築在廣州越秀山西側象崗山的腹心深處,距離地面有20米。

一座被尋千年從未被盜的漢王墓

1983年6月未打開墓頂的南越王墓

而且,即便盜墓賊找到墓葬,想要盜竊也絕非易事。因為墓的形狀有點像“甲”字,上面的“田”形是墓室,伸出的一豎是長長的墓道,封墓後填滿黃土和大石塊,封死了墓門。另外,整個石室墓除左右耳室是掏洞砌築以外,前後四室都是在二十米深的豎穴坑底用大石板砌築起來的。也就是說,整個墓全被20釐米的大石板砌得死嚴死嚴。

這座兩千多年前古墓,一出土便成為嶺南地區迄今發現的規模最大、保存完好,隨葬品最豐富的漢代彩繪壁畫石室墓,為現代人展現了一段精彩南越國曆史。

一座被尋千年從未被盜的漢王墓

南越王墓墓主墓室器物出土現場

夾縫生存的南越國

公元前221年,秦一統六國。建朝初期,秦國背腹受兩大強敵,北面匈奴和嶺南的百越。秦始皇兩次派將譴兵攻伐百越,最終在公元前214年正式把嶺南地區納入秦王朝的版圖,設桂林、象郡、南海等三郡。

南越國的開國之君趙佗便是其中一位將領。佔據嶺南後,他沒有回朝,與秦軍一起常駐百越。漢推翻秦朝之際,趙佗即出兵桂林、象郡,於公元前203年,宣佈割據嶺南,建南越國,自封南越國國王。

面對錯綜複雜且文化相距甚大的百越社會,趙佗採用“一國兩制”和“一國多制”的政策,擺出尊重越人的姿態。另一方面,南越國與漢的聯繫也從未間斷,對漢稱臣,對內稱王,但君王始終嚮往中原文化。

一座被尋千年從未被盜的漢王墓

墓內

在夾縫中,南越國存活了93年,共五代越王。其中,趙佗在位六十七年,跨越了南越國曆史的一大半,兒子都沒他長壽,王位直接傳給了孫子趙眜——南越王墓的墓主人。

漢朝盛行厚葬,高級貴族更是奢僭無度,第二代南越王也極力仿效。墓中隨葬器物的數量、品類,在嶺南漢墓中均數第一,有青銅器、陶器、鐵器、金銀器、玉石器、象牙器、漆器、竹木器、絲織衣物、藥石等十多類。凡是墓主生前的飲食器用、穿戴完賞之物,包括武器、禮樂器、車馬帷帳、婢妾侍從(有的用明器、傭人代替)等,無不充塞其中。

在南越王博物館眾多出土文物中,以下這六件文物無論在造型、做工方面,還是文物價值等各方考量,都絕不容錯過。

NO.1 文帝行璽印

一座被尋千年從未被盜的漢王墓

文帝行璽印

墓主趙眜對漢王朝皇帝的情緒非常複雜,一方面他借鑑和模仿漢王朝禮制,但另一方面又僭越漢禮制,甚至還體現出自己的特殊性。

漢王朝,一般帝王逝世後才會被加封諡號。但趙眜在生前就已為自己加尊號“文帝”,並製作文帝行璽印。

這枚方形金印,含金量99%,24k金,要知道漢代以金為材質的印並不常見。而且金印鈕背蟠龍疾走,霍霍有生氣,正面赫然銘刻著四字篆書“文帝行璽”,書體端莊,刀法嚴謹。

它的重要性在於向世人宣告了古墓的主人就是《史記》、《漢書》兩書記載的第二代南越王趙眜。雖然只有3.1釐米,但它卻是目前西漢時期出土的最大皇帝印章,而且還是已知考古發掘出來的唯一一顆帝印,稱得上絕世古墓中的鎮墓之寶。

NO.2 絲縷玉衣

一座被尋千年從未被盜的漢王墓

絲縷玉衣及出土現場

玉衣也叫玉霞,古人深信其可以保持屍身不腐,是漢代皇帝、帝后等高級貴族死後的殮服。趙眜身著“玉衣”入葬,表明他慕效漢朝而不甘自外。

但這套玉衣有什麼特別之處?

就目前漢墓考古材料而言,玉衣出土得並不多,即使出土也不完整。可南越王這套絲縷玉衣是目前唯一一件形制完備的絲縷玉衣。共用玉片2291塊,分頭套、衣身、袖筒,手套、褲筒、鞋等部分。

一座被尋千年從未被盜的漢王墓

絲縷玉衣頭部

與北方的金、銀、銅縷玉衣不同,這套玉衣是以麻布絲線編綴黏連而成,雖然出土時由於年代久遠,所有玉片撒落一地,但考古人員以竹籤串起,像夾三明治一樣,還原了玉衣上玉片的位置,呈現一套完整玉衣。

有趣的是,全衣的玉片品質不一樣,還摻雜假玉,除了頭、手、足部分的玉片,其他不少材料用做玉璧剩下的邊角料改制而成。也難怪有專家提出由於南越王趙眜走得急促,這件玉衣是臨時拼湊的觀點。

一座被尋千年從未被盜的漢王墓

絲縷玉衣

NO.3透雕龍鳳紋重環玉佩

從出土的玉器來看,趙眜絕對稱得上是一位“玉痴”,240餘件玉器遍佈各個葬室,不僅僅在數量上獨佔鰲頭,而且玉器的構思設計、雕刻工藝也卓越超群。

一座被尋千年從未被盜的漢王墓

透雕龍鳳紋重環玉佩

這塊透雕龍鳳紋重環玉佩,內環一條游龍昂首挺立,橫空出世,外環的鳳鳥婀娜多姿立於龍爪之上,鳳鳥扭頭回望游龍,演繹著古老的龍鳳傳說。

鳳冠及尾部以抽象的紋飾似雲似水延伸於內外雙環間,整體構圖主次分明、妙韻天成,將“天人合一”“陰陽相調”的中國古代“和”文化展現得淋漓盡致。

這幅龍鳳呈現可以說是中國式理想最完美的構圖,既體現鮮明的漢代美學風格,也反映了南越國制玉技術的巔峰水平。因此,這件重環玉佩之所以重要,是因為美而且美得有內涵,且標識度高,難怪南越王博物館以這玉佩的圖案作為館徽。

一座被尋千年從未被盜的漢王墓

西漢南越王博物館館徽

NO.4犀角形玉杯

漢代的玉器容器本來就少見,這件角形玉杯更是國之瑰寶,自出土後便受到廣泛關注。它高18.4釐米,由整塊溫潤細膩的新疆和田玉雕琢而成,器表有一生動逼真的尖嘴獸紋飾。全器佈局巧妙,運用了線雕、淺浮雕、高浮雕、圓雕、透雕等多種技法,雕工精湛。

一座被尋千年從未被盜的漢王墓

犀角形玉杯

值得注意的是,玉杯整體呈犀牛角造型,且不可直立於平面。為什麼會有這個造型?

有人認為這與南越人對犀牛角的崇拜有關;或認為此物是中國古代酒器“觥”,有罰酒之用,因此不設直立;還有人認為這是西方“來通杯”的造型,應與海上絲綢之路所帶來的異域文化有關。

造型原因雖無法考究,但這件漢代唯一考古出土的角形玉杯,器物工藝盡善盡美,造型引人遐思。這件稀世之寶已被國家列入64件永久禁止出境的文物之一。

一座被尋千年從未被盜的漢王墓

犀角形玉杯局部

NO.5 波斯銀盒

廣州是南海海上絲綢之路的發祥地之一,從秦漢至今一直是我國重要的貿易港口和通商口岸。這件出土的列瓣紋銀盒與西亞波斯一帶的銀盒風格非常接近,它從波斯來到廣州也很正常。

一座被尋千年從未被盜的漢王墓

波斯銀盒

銀盒蓋身相合,呈扁球形,蒜頭凸紋,錯綜有序,交相輝映的明暗對比折射出貴金屬器皿獨特的美。

更有趣的是,從銀盒蓋頂三個銀錠形的小凸榫和銀盒底部的銅圈足座,可明顯看出材質於盒身不同。根據測試,兩者銀質差異很大。這表明,銀盒傳入國內後,又依照漢代盒蓋上有鈕的形制進行再設計加工。

這件銀盒可以說是海淘的鼻祖,也是嶺南地區最早的“舶來品”。

NO.6鎏金銅框架漆木屏風

一座被尋千年從未被盜的漢王墓

鎏金銅框架漆木屏風(複製品)

漢朝建立後,中原漆業大盛,用漆技術登峰造級,漆膜光滑細膩。南越王墓出土的這副通長3米的鎏金銅框架漆木屏風,內胎體雖已腐朽殆盡,但外漆膜仍然完好如出。可看出屏風結構複雜,氣勢雄偉,屏上線條流暢飄飛,宛如風動,極有中原風貌。

更吸引眼球的是屏風上造型奇特的託座構件。人操蛇託座構件,構件下半部是一個跪坐力士俑,兩眼圓瞪,口銜一條雙頭蛇,雙手各操一蛇,雙腳也各夾一蛇。

一座被尋千年從未被盜的漢王墓

人操蛇託座

對於蛇,中原人抓到,往往會丟棄,而南方古越人抓到也許會吃掉,越人操蛇則象徵著祛邪避惡,以蛇文化作為典型的南越特色。有趣的是,手抓蛇的力士俑卻身穿短袖漢服,體現了中原與南越的文化交融。

另外兩件相似的銅蟠龍託座,由一龍、二蛇、三青蛙組成,蟠龍半蹲在託座上,口含一蛙,昂首曲體盤尾,四腳踏在兩蛇構成的支座上,兩蛇還各卷著一隻青蛙。青蛙在古代有生殖崇拜的寓意,因下雨前會叫,所以古人會把青蛙稱為雨神,除了龍、蛇,青蛙也被加入了寓意組合。

一座被尋千年從未被盜的漢王墓

蟠龍託座

這件屏風現已按原樣複製展示,它不僅器型碩大,且中間的屏門可以向外開啟,兩側的翼障以摺疊構件鏈接,結構奇巧,還是我國考古發現的最早、最大的實用漆木屏風。

自2002年起,銅屏風的5件構件就被國家列入禁止處境的文物之一,可見其珍貴程度。

一座被尋千年從未被盜的漢王墓

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入口


一座被尋千年從未被盜的漢王墓

遺址上方庭院

小結:南越王墓的發現,使得文獻記載不多的南越全面、真實地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除了以上6件文物,還有青銅、壁畫、陶瓷、絲綢、象牙等等珍貴文物,數量龐大且不乏精品。自1988年來,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在南越王墓原址上建成開放,是國內為數不多可以零距離參觀原墓室的博物館之一。



一座被尋千年從未被盜的漢王墓

ps:雅昌拍賣圖錄估值小程序上線啦!


一座被尋千年從未被盜的漢王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