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正常現象—分叉
分叉,一種有事沒事總會搞事的區塊鏈現象。“分叉”這個詞,在數字貨幣領域是一個非常常見的名詞,比特幣就有很多的分叉幣,而BCH就是其中最為出名的那個,不僅誕生的時候鬧得滿城風雨,在2018年底還整出來了一場算力大戰,搞得整個數字貨幣市場大跌。
今天,給大家講解一下,分叉是怎麼回事?分叉和升級又有什麼區別?
分叉的由來
分叉是怎麼來的。“分叉”這個概念,最早來自於比特幣。我們都知道比特幣的交易都是基於比特幣區塊鏈網絡,在這個網絡上,每隔10分鐘就會產生一個新的區塊,而區塊容量的大小則會對交易的效率產生限制,如果交易量過大,就會造成比特幣網絡的擁堵。
而早期比特幣區塊的容量只有1M,所能容納的交易數量大概也就5-7筆。在2017年之前,由於幣圈用戶數量還不多,交易的效率也就不是什麼大問題。但在2017年之後,隨著比特幣的價格高漲,湧進來的用戶也越來越多,漸漸比特幣網絡經常會有擁堵現象的發生,至此比特幣的擴容成了迫在眉睫的事情。
面對這個問題,比特幣社區出現了分歧。以Core為首的比特幣原開發團隊認為,比特幣是一種價值儲存品的電子黃金,一旦擴容會破壞其核心的東西。而以吳忌寒為首的礦工團隊則認為,比特幣未來應該是一種可快速流通的貨幣,需要對其進行擴容以解決交易擁堵問題。
因為區塊鏈的去中心化特性,任何個人和機構都無法決定比特幣系統該如何去“擴容”,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意見,大家的意見產生了分歧,誰也不願意退讓,於是,大家一拍兩散,各走各的路,比特幣這條鏈便分裂成了BTC和BCH兩條鏈,久而久之就演變成了所謂的“分叉”。
“硬分叉”和“軟分叉”
那分叉的具體定義又是指什麼呢?實際上,對於區塊鏈來講,分叉就是區塊鏈協議的改變。分叉是區塊鏈升級的一種,來彌補之前系統存在的一些不足。
舉個例子,我們現在使用的一些APP也好,安卓系統、蘋果系統也好,這些都會進行週期性的升級,只不過這些升級都是具備中心化特點的,所以如何升級由開發團隊自主決定。
而區塊鏈因為其去中心化的特性,當系統面臨升級的時候,必須由所有參與者共同決定。大家達成共識,則與安卓系統更新沒什麼區別;可一旦發生分歧且無法達成共識,系統則會一分為二,出現兩個基於原有區塊鏈的新系統,大家各過各的,誰也不能干預誰。所以,分叉本質上是區塊鏈的一種去中心化特色升級方式。
分叉又有意外分叉和有意分叉之分。其中意外分叉今天在這裡就不做過多解釋了
而有意分叉又有“硬分叉”和“軟分叉”之說。
(一)硬分叉
“硬分叉”是指:區塊鏈發生永久性分歧,硬分叉之中新分叉所產生的區塊將被舊軟件視為無效。因此所有參與者,包括交易服務器以及礦工(節點),都必須更新軟件,才能繼續運行新分叉。如有節點組繼續使用舊軟件,而其他節點使用新的軟件,便有可能分裂成兩種貨幣。
以比特幣為例,分叉為BCH與BTC就像樹枝分叉一樣,在原有的枝幹上開出了新芽,原有的枝幹就是BTC,而新發的芽就是BCH。使用BCH新軟件的節點所產生的區塊,對於使用舊軟件BTC版本的節點來說是無效的,反之也是如此。大家同根同源,但又互不干預,成為了兩條鏈,兩種幣。
這就好比“堵車”,我們在一條路上堵了很久,這時,“旁邊有條不堵車的小路,相信我的就跟我走,不相信我的,我們就此拜拜!”於是,有些人走了小路,沿著新路線繼續行駛;有些人不同意走小路,那麼,他們從此將一拍兩散,永不相見。
(二)軟分叉
“軟分叉”是指:在新的共識規則發佈後,由於軟分叉的新規則仍舊符合老的規則,所以,使用舊版本的節點可以驗證使用新版本節點所生產出的區塊,使用新版本的節點也可以驗證使用舊版本節點生產出的區塊,兩種版本可以兼容。
還是以比特幣為例,2017年比特幣隔離見證升級所採用的就是軟分叉。在整個過程中,不管是使用舊版本還是使用新版本都沒有關係,因為兩者兼容,新版本只是更好地解決了一些問題,本質上大家還是在比特幣這一條鏈上跑,沒有新幣產生。
好比在某一條路上經常發生堵車,這時,“這條路堵死了,但是這條路大家都走習慣了,不如咱們不放棄不拋棄,再修一條輔路來幫助主路分散流量吧!之後,大家愛走主路走主路,愛走小路走小路,隨時保持聯繫!”
所以軟分叉與硬分叉的區別就在於,使用舊軟件的節點能否兼容使用新軟件的節點,可以兼容,就是軟分叉,不能兼容就是硬分叉。
提示:投資有風險,入市須謹慎,本資訊不作為投資理財建議。
閱讀更多 SPAR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