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人:待人友善,卻總是獨來獨往


有一種人:待人友善,卻總是獨來獨往

你是不是這樣一種人:

待人接物非常友善,但總喜歡獨來獨往。

平時不喜歡和別人衝突,可以妥善處理和每一個人的關係。

但是大部分時間你都喜歡獨處,很享受一個人的時光。

如果是,你就屬於:友善的孤獨者。

對人友善是修養,獨來獨往是性格,兩者並不衝突。

有一種人:待人友善,卻總是獨來獨往

1

獨來獨往,並不意味著你不善於社交和表現。

相反你可以很自如的切換到侃侃而談的模式,只是你對於在不相干的人群中表演,毫無興趣。

你平時與人為善,能理解大多數人的行為,但並不去附和他們,不想被討論,也不想去看別人的熱鬧。

你其實很溫柔,但不向每個人展露,當然也不是每個人都能讀懂你的溫柔。

所以你選擇只對少數人溫柔,只對少數人熱情,其他大多數的人,你保持禮貌和理性。

人性有一個基本需求,就是需要周圍的人對自己有一種認同感,認同自己的狀態,認同自己的成就,所以一般的人需要通過社交來展示自己,這其實也是內心不夠強大的表現。

而對一個內心強大的人來說,他們已經不需要從周圍的人那裡獲得認同感,他們更需要的是自己對自己的認同,所以他們不再外求,寧可去內求。

獨處,就是一個人開始內求的表現。

獨來獨往並不代表著孤單,反而這更容易讓一個人放飛內心。

同樣的道理,在人群中熱熱鬧鬧也不代表你被認同,那只是一種喧譁。

因此有句話說的好:孤獨是一個人的狂歡,狂歡是一群人的孤獨。


有一種人:待人友善,卻總是獨來獨往

還有一種人,則屬於“外向的孤獨者”。

人多的時候,她們對外總是表現出一種活潑開朗,善於交際的狀態,並且總給大家帶來各種快樂,熱情,時刻呈現出一種自信、正能量的積極印象。

但是每次曲終人散之後,他們就會進入到一種多愁善感的感性狀態。

他們在獨處的時候,很喜歡那種安靜,但是在群體裡不喜歡錶現自己這一面,也不會刻意找人訴說。

實際上她們是在用嘻嘻哈哈的外在掩飾自己的孤獨,故作灑脫其實是平衡內心的寂寞。

然而這些都無法救贖一個人,唯有內心強大,才是與自己、與社會相處的最好姿態。


有一種人:待人友善,卻總是獨來獨往

2

我們還必須發現一個重要的社會現象:人的社交圈正在發生重大變化。

傳統社會,由於受區域和現實條件的制約,每個人所處的圈子往往就是離自己最近的一幫人,比如同事,同行,同學,親戚等等。

而隨著互聯網的發達,我們的圈子不再受現實條件區域的制約,那些有共同語言、志同道合的人,越來越容易聚集到一起了。

儘管你們可能是完全不同的行業,甚至你們天各一方,但是同樣的認知和三觀,使你們互相吸引。

所以我們在開會或者吃飯的時候,經常發現有的人一直抱著手機聊個不停,卻對面對的人視而不見。

也許這並不是什麼“手機病”,而是他對這個“眼前人”毫無興趣而已。

因此,當你在現實裡看到一個人總是獨來獨往,並不意味著他沒有自己的交際圈。


只是,你沒有進入他的交際圈。

儘管你們離的很近,但是你們是兩個世界的人。

有一種人:待人友善,卻總是獨來獨往

一個社會的生產力越發達,人的獨立性就越強,人與人互相干涉的情況就越少。

老子在2000年前說過一句話:“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

年輕的時候,讀不懂這句話的內涵,以為他在描述鄰里之間吵架了,所以不來往了。

如今我終於明白,老子的這句話描述的是人類文明的最高境界:哪怕近在咫尺,大家也不再互相強加意志,而是可以禮貌性的交往,也完全尊重對方的不同。

這就是和而不同。

願每個人都能活在自己強大的內心,活在自己喜歡的朋友圏。

圈子不在大小,只要你喜歡,感覺輕鬆就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