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藝、賞櫻、切腹自盡......探索“日本國民性格”的成因

全文1940字,閱讀需要8分鐘。

茶藝、賞櫻、切腹自盡......探索“日本國民性格”的成因

你見識過怎樣的日本風情?

是一年七日的櫻花絢麗,還是追求極致的巧手匠心?

若你鍾情於日本文化,就請跟隨鑑書君,一同拾起《菊與刀》。看看一個美國學者眼中,日本國民性格的成因。

茶藝、賞櫻、切腹自盡......探索“日本國民性格”的成因


1、地緣歷史,決定日本與美國的國民性

眾所周知,日本以其獨特的島國環境而聞名。

與歐亞大陸一衣帶水的地緣特徵,成為了日本天然的保護傘,千百年來鮮有外敵入侵。

與此同時,地震、颱風等自然災害的頻發,卻讓日本民族整日奔走於自我保全之中。

茶藝、賞櫻、切腹自盡......探索“日本國民性格”的成因

多災多難的日常生活,養成了日本民族對大自然的敬畏之心,也造就了他們對於美好事物的珍惜嚮往。

封閉狹小的領土,早早讓等級森嚴的封建體制得以建立,培育出各安其分的民族性格。

而公元6世紀起,不斷流入的中國傳統文化,更是與日本當地文化不斷交織融合,確立了流傳至今的道德信條——“忠”與“孝”。

茶藝、賞櫻、切腹自盡......探索“日本國民性格”的成因


反觀美國,版圖遼闊,資源豐饒。

16-18世紀,西歐殖民者們紛至沓來,帶給這片古老的土地以全新活力。

沒有歷史負擔,不代表沒有文化。

以基督教世界價值觀為底色,自由主義勾勒出精神世界的藍圖,一個崇尚“平等自由”的國家就此誕生。

獨立戰爭、西進運動、第二次工業革命......一次次的成功,一次次的勝利,也將自信與探險精神注入其國人的血液,成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茶藝、賞櫻、切腹自盡......探索“日本國民性格”的成因


誠如該書作者魯思·本尼迪克特所言:

在美國人看來,平等是建立一個更美好的世界的基石,是最高尚、最符合道德的基礎。

而日本人“各得其所”的信念進行宣佈時,同樣也是出自他們的社會經驗所培植出的生活秩序和準則。

茶藝、賞櫻、切腹自盡......探索“日本國民性格”的成因

我們生而為人,成長於一種文化,看待另一種文化之時,必然帶著一副有色眼鏡。

正是這種偏見,才讓人覺得日本精神難以理解,矛盾至極。


2、對待兒童的教育

看過成年日本人的謹慎與剋制,你是否認為他們必然同樣嚴格地培育孩子?

大錯特錯。

根據作者所言:

無論是男孩或是女孩,母親永遠是一個會滿足自己所有願望的人。一個3歲男孩能夠向母親發洩莫名的怒火。

我們以宮本為例。

宮本是個男孩,與鄰居家的女孩秀子青梅竹馬。

他們年齡相仿,一起夏至捉蟬,一起冬日賞雪。

他們可以在大人們的目睹下,互相爭吵,互相攀比,百無禁忌。

大人們見了,至多也是笑笑,認為他們“不知羞恥”,不加責罰。

茶藝、賞櫻、切腹自盡......探索“日本國民性格”的成因

對二人放任寵溺的教育方式,持續到9歲左右。

學校生涯開始,也標誌著他們不斷被納入隱忍的生活方式。

從此時起,宮本將會面臨嚴苛的成長教育。

他會因外人的批評,被父親逐出家門;也會因犯下錯誤,被同學們疏遠。

學校與家庭不斷向宮本灌輸“報恩”、“情義”、“名譽”,直至完整的“日本人格”誕生。


生在美國的Sam則全然不同。

從記事起,Sam的耳邊就少不了父母的監督嘮叨。

但在成長過程中,Sam受到的教育是溫和的。學校生涯的開端,並不意味著翻天覆地的變化。

老師依舊會循循善誘地教導他“獨立思考”,父母也不會強加給他自己的道德準則。

到了成年之後,Sam終於能完全擺脫家庭束縛,進行最大程度的自由生活。

茶藝、賞櫻、切腹自盡......探索“日本國民性格”的成因

現代心理學的無數實驗證明,成長環境對於一個孩子價值觀形成有著無可替代的重要性。

而社會是由無數家庭、個體組成。家庭教育的方式就像底層代碼,不同的底層代碼,必然構建出不一樣的整體社會面貌。

代代相傳,生生不息。


3、恥感文化與罪感文化

毋庸置疑,西方文化的源頭來自《聖經》,是一種倡導絕對道德標準的“罪感文化”。

而日本文化,糅合了中國儒家文化、太平洋島國文化等諸多文化特徵,人的行為準則受到外界約束。在作者眼中,可以概括為“恥感文化”。

如何理解?

以戰爭為例。

茶藝、賞櫻、切腹自盡......探索“日本國民性格”的成因

西方戰爭的開端,必然是討論戰爭的正義性。一旦戰敗,也必然承認正義性出現了問題,但道德信仰依舊不變。

日本軍人的表現則令西方人費解。

二戰期間,他們忠於天皇,悍不畏死。北緬會戰中,日軍被俘人數與戰死者比例達到了驚人的1:120。

而在西方國家的戰爭中,這一比例為4:1。

茶藝、賞櫻、切腹自盡......探索“日本國民性格”的成因

但是隨著天皇的一聲敕令,日本舉國欣然接受了投降的命運。

如作者所言:

日本人用十分和善的態度接受了戰敗及所有後果。他們躬身致意,揮手微笑,甚至對美國人呼喊歡迎。這些人的表情沒有憂鬱,也看不到憤怒。

此種價值觀,實為日本民族特有,縱使同為東方文化的中國人也很難理解。

只能說,日本實在是個非常容易隨著情況而變更道德標準的民族。


寫在讀後

日本人性情爭強好勝而又溫文爾雅;崇尚武力而又熱愛美好事物;倨傲不羈而又文質彬彬;冥頑不靈而又靈敏善變;溫馴卻又不願任人支配;忠貞不渝而又極易背叛;堅強而又膽怯;守舊卻又急於接受新的生活習慣。

這種複雜矛盾的民族個性,只有放下文化差異的成見,才能夠體味到其獨到魅力。

最後,由於該書著述於20世紀40年代,此後的日本經歷較大變化,因此國民性也有所演變,還請讀者奉著“盡信書,不如無書”的態度理性閱讀。

茶藝、賞櫻、切腹自盡......探索“日本國民性格”的成因

《菊與刀》思維導圖

時常冷峻鑑書,偶爾熱忱論事。我是鑑書君,我們下一篇見。

輕點關注,永不迷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