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周景義:用心開闢文藝陣地

人物專訪|周景義:用心開闢文藝陣地

作為泰順文化館曾經的一員,離開館裡多年,但是他內心對於群文事業的熱情從未改變。

人物专访|周景义:用心开辟文艺阵地

周景義於1989年底調回原籍蒼南縣文化部門工作,系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

接受採訪時周景義表示,如今退休後,在家還繼續搞音樂創作,有時還會去幫人指導一下。他認為,人生最快樂的事情就是做自己喜愛的事情。

上世紀五十年代出生的周景義,作為改革開放大潮泰順群文工作發展的見證者與親歷者,當年他與泰順縣文化館有過怎樣的一段情緣呢?

教書育人

紮根群文崗位

1977年3月,周景義以工農兵學員的身份進入溫州師範學校學習中文兼音樂專業。

在校期間,無論讀書學習還是嘗試音樂創作,周景義都以一股認真勁去面對,這份秉性也伴著他走出母校大門,踏上工作崗位,始終執著堅韌,內心從未放棄過對音樂的熱愛。

1978年9月,周景義服從組織統一分配,先後到泰順二中 、泰順一中擔任語文教師。

期間,他義務開設學生第二音樂課堂,悉心培養少年文藝新苗,個人還積極投入到音樂創作之中。

人物专访|周景义:用心开辟文艺阵地

1983 年,我國機構改革後,

許多機關、事業單位機構大調整,面臨著人員大調動。

作為專業對口又在音樂創作上有所建樹的周景義於1984年春天,正式從泰順縣教育系統調入泰順縣文化館,擔任副館長一職並主持工作,擔綱起基層群眾文化的組織輔導及全面主持泰順文化館的工作,周景義施展專業才華的舞臺也正式由此拉開序幕。

回首往事,周景義說:“剛接手文化館工作時,最大的困難是人手少、經費少。名義上說是副館長,其實差不多就是個‘光桿司令’。當時我也沒想太多,只是反覆叮囑自己,無論困難再大,也要把工作做好,不能辜負組織上的信任。”

人物专访|周景义:用心开辟文艺阵地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泰順縣仍屬於國家級貧困縣,交通閉塞,與外界溝通不暢,群文基礎相對薄弱。

針對這一情況,周景義苦思冥想,努力在地方上營造出良好的文化氛圍,集中了一些有專長的人才,為他們提供創作條件,讓他們多出優秀的作品。

同時加強與外界的交流,吸收經驗成果,結合泰順當地特色文化,學以致用,加以創新。

周景義記憶最深的是每次外出學習取經。由於泰順交通不便,坐車走盤山公路到溫州市區需要一天。每次外出溫州開會或學習,都需要提前一天到達,花費的時間和成本,無形中增加了許多。

可是為了把泰順文化“帶”出去,把優秀經驗“請”進來,他從來都是任勞任怨。

推動《清茗》復刊

當時的泰順文化界有本文學刊物值得一提,它便是由泰順文藝界編印的雜誌《清茗》

《清茗》雜誌於上世紀1982年正式創刊,是當時泰順縣內官方出版的第一本文學內刊,裡面選編的大多都是本縣文學作者創作的文學作品。

當時刊物邀請了我國印壇享有盛譽的印學家和書畫家方介堪先生題寫刊名。

這是一本充滿了時代氣息的刊物,也可以說是泰順文學創作的一個合集代表。由於經費等諸多原因,《清茗》雜誌出刊一期就停刊了。

物質匱乏的年代,人們對於精神文化的需求極為強烈。

《清茗》雜誌的誕生顯得彌足珍貴。

此前,周景義在中學任教時對《清茗》早就有所耳聞。他沒想到這棵文學新苗剛在人們的期望中吐出綠色芬芳,就面臨著天折的境地,內心為此唏噓不已。

人物专访|周景义:用心开辟文艺阵地

心有所繫,必有所愛。

周景義擔任泰順縣文化館副館長並主持工作後,《清茗》成為他內心深深的牽掛。周景義一心想著讓《清茗》重新綻放,回到泰順人民的視野中,為此煞費苦心。

恰巧遇到當時在溫州市文聯任幹部的呂人俊先生 (泰順籍著名詩人作家),他向泰順縣文化館推薦了一位名叫燕翎的文學編輯。於是泰順縣文化館準備外聘燕翎老師擔任 《清茗》雜誌的編輯。

經過多方努力,外聘編輯老師的事情得到了縣政府、縣文化局領導的大力支持,並從經費方面解決了外聘人員的工資待遇問題,從此縣文化館有了文學專職幹部,專門擔 任《清茗》刊物編輯。

就這樣,在所有熱心人士的共同努力下,《清茗》又重新復刊,前後出刊約 6 期。

周景義說:“《清茗》復刊過程很曲折,其中滋味只有當時參與復刊工作的人員才知道,大家付出辛勤的汗水,創建了培育泰順文學人才的平臺,《清茗》成為當時泰順文學青年們的伊甸園,為泰順營造良好的文學藝術創作氛圍發揮了重要作用。

創辦《氡泉之聲》

做好民間文化傳承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

群眾對精神文明的需求與日俱增。

為了培養群文人才,為愛好文藝的山城青年提供一個學習的樂土,1984年9月,在周景義的主持下,泰順縣文化館創辦了《氡泉之聲》音樂專刊,成為全縣音樂愛好者們發表音樂作品和學習交流的園地。

這是一本以刊登原創音樂作品為主要內容的音樂期刊,以這種形式創辦的刊物,在當時開啟了山城音樂文化之先河。

《氡泉之聲》的刊印同樣費盡心機。

為了做好創刊號的印刷,周景義曾指派人員特意跑到雲和縣印刷廠蹲守了三天,一口氣印刷了雜誌兩年的套色封面。刊物的內容則是周景義親自趕赴平陽縣城關一家謄印社,找到當地享有盛名的一位刻字老先生謄寫、油印。

之所以如此認真,為的就是能讓《氡泉之聲》以最完美的姿態呈現在讀者、作者面前。

人物专访|周景义:用心开辟文艺阵地

當時《氡泉之聲》還舉辦過作品徵集、編輯、創作加工會,邀請市裡專家來泰順專業指導作者。頻繁的新作品創作、試唱、交流等活動,使得周景義和館內同事們忙得不亦樂乎!

一切辛苦沒有白費,《氡泉之聲》的創辦,成為培育泰順音樂人才的搖籃,每期刊物上都能看到泰順本土音樂愛好者們創作的許多優秀原創音樂作品。

也正是通過這份刊物,以董夫騰為代表的一大批本土音樂人才由此開始嶄露頭角。

一本小小的油印刊物成為許多山城音樂人才夢想開始的地方。就這樣,群文養分滋養著山城這片土地,那些懷揣著音樂創作夢想的年輕人們,羽翼日漸豐滿,開始走向

山外的世界。

人物专访|周景义:用心开辟文艺阵地人物专访|周景义:用心开辟文艺阵地
人物专访|周景义:用心开辟文艺阵地

周景義在忙著辦刊的同時,為了積極推動當地文化資源的建設,他充分調動文化館內業務幹部的工作積極性,帶領大家一起挖掘地方文化。

當時,文化館專業幹部會同區、鄉鎮文化站的工作人員,走遍了泰順大小鄉村和山川角落,認真蒐集遺落在民間的音樂文化。

在大家的辛勤蒐集整理下,1984 年 12 月,一本集萃了泰順民歌精粹的《泰順民歌集》終於問世。同時,許多民間器樂曲和《釘鞋舞》等泰順民間藝術作品也先後被收錄整理出來,上報各種“集成”。這些作品也成為泰順民間文化的一筆永久性的寶貴財富。

在群眾文化工作的發展、繁榮過程中,周景義帶領泰順縣文化館同仁與有關單位密切合作,一方面積極發展專業組織建設,先後創立攝影協會、書法協會、新故事創作演講隊伍、 青少年舞蹈隊、聲樂骨幹隊伍、電聲樂隊,另一方面廣泛開展各類節慶文藝演出和美術、書法、攝影展等活動,推出文化藝術活動下鄉、中小學生文藝骨幹輔導等項目,豐富了群眾文化 生活。

人物专访|周景义:用心开辟文艺阵地人物专访|周景义:用心开辟文艺阵地

採訪結束時,周景義表示,“當年風雨兼程,只為實現夢想。如今高歌猛進,期待更加輝煌。泰順是我的第二故鄉,喜聞泰順縣文化館建館70週年,祝福泰順文化館全體同仁、各位師友,幸福吉祥! 泰順群文事業繁榮發展!

爆料、投稿、合作請聯繫18758730495(670495)

人物专访|周景义:用心开辟文艺阵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