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c位”為復工復產開啟“加速度”

日前,記者從省科技廳獲悉,為減小疫情對社會經濟和企業發展影響,充分發揮我省重點實驗室的科技支撐作用,全省101家重點實驗室積極開展企業幫扶活動,用科技創新幫助全省企業克服困難、恢復生產、提質增效。(4月8日中國江蘇網)

人才“c位”,讓指導紮紮實實到位。“功以才成,業由才廣。”習近平總書記深刻闡述了人才在科技發展中的重要作用。世上一切事物中人是最寶貴的,一切創新成果都是人做出來的。硬實力、軟實力,歸根到底要靠人才實力。目前,江蘇共有重點實驗室101家,其中國家級和省部共建重點實驗室28家,省級重點實驗室73家,數量位居全國省份前列。實驗室組織精幹科技人員走進企業摸排技術需求和發展難題,參與企業技術提升、診斷輔導和難題攻關。“小切口”、訂單式的精細精準服務,直擊企業“斷”點、“堵”點,切實解決企業實際困難,助推復工復產。

成果“c位”,讓研發實實在在落地。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充分發揮科技創新的作用,一個關鍵環節是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這就需要打通科技創新與企業需要之間的“藩籬”,實現科技與經濟的“無縫對接”。我省此次幫扶,就梳理出了一批實用的技術成果,通過實驗室、高校院所和省技術產權交易市場等網站向全省企業發佈,或通過路演等多種渠道向企業進行推介。對企業需求的技術成果進行優惠轉讓,或允許企業在一定期限內優惠或無償許可使用,並提供全方位技術支持。將科技成果更快轉化為生產力,為我省復工復產按下了“快進鍵”。

聯合“c位”,讓合作長長久久發力。抓科技創新就抓住了發展全局的“牛鼻子”。對於企業來說,身處一個新技術、新模式不斷催生指數級變革的時代,如何對層出不窮的新技術、新模式保持敏感性,對瞬息萬變的市場保持靈活性,都是繞不過去的問題。作為一種可行的方式,建立創新實驗室正在成為越來越多的企業為保持創新與活力而做出的選擇。我省此次幫持,將鼓勵實驗室面向重點服務企業建立研究生工作站、企業博士後工作站或聯合研究中心等平臺,探索設立開放日、開放周、開放月等活動,為企業持續發展提供長期科技和智力支撐,助力企業“蓄能”發展。

鼎新帶動革故。一條條忙碌的生產線、一個個開工的新項目、一張張充滿期待的笑臉……萬物復甦,中國經濟這輛開往春天的列車,正匯聚起滿滿能量,朝著遠方一路前行。(鄧曉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