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東半島歷史上曾經有個“光州”,治所在掖縣,後改名萊州

州,是古代重要的區劃單位,面積一般較大。膠東半島範圍相對有限,因此州的數量也不多,人們所熟知的就是登州和萊州。其實,除了這兩個名稱之外,“光州”和“牟州”也曾出現在膠東歷史上。下面就重點介紹一下其中的“光州”。

在中國歷史上,曾出現過一南一北兩個光州,北面的光州在山東,南面的光州在河南。兩者後來雖然都取消改名,但河南光州改名較晚,且附近還有帶有光字的地名,如光山縣等,因此知名度更高。而膠東的光州,年代較為久遠,知者相對不多。

膠東半島歷史上曾經有個“光州”,治所在掖縣,後改名萊州

(北魏時期光州示意圖)

膠東半島的光州,治所在掖縣,與後來的萊州相同,因此不少人將光州等同於萊州。但嚴格來說,光州與萊州並不能完全等同(最多跟唐初的萊州相同),因為就轄區而言,光州幾乎相當於萊州和登州之和,膠萊河以東的地區,大致都是光州地界。

追溯歷史,膠東半島的光州是在北魏時期設立,比南朝梁在河南設立的光州,要早數十年。兩者在南北朝曾並存過一段時間。

關於膠東光州的設立時間,《太平寰宇記》記載:“皇興四年(公元470年),分青州置光州。”

皇興是北魏獻文帝的年號,提到獻文帝,大家可能不太瞭解,但他的兒子廣為人知,就是大名鼎鼎的北魏孝文帝。獻文帝在位時間不長,在他的本紀中並沒有找到設立光州的記載,或許是因為當時州郡太多的緣故。

不過,在《魏書•地形志》中,有關於光州的記載,以此來看,北魏設立光州一事應無疑問。

在漢代十三刺史部當中,膠東半島屬於青州地界,延續至此,光州分出,這也意味著膠東半島逐漸與青州脫離了關係。

光州的範圍有多大,史料記載,領郡三、縣十四,戶四萬五千七百七十六,口十六萬九百五十。三個郡分別是東萊郡、長廣郡和東牟郡,十四個縣是掖縣、西曲城、東曲城、盧鄉、昌陽、長廣、不其、挺縣、即墨、當利、牟平、黃縣、惤縣、觀陽,基本包括了現在膠萊河以東的區域。

萊州的“萊”取自東萊,登州的“登”取自文登,那麼光州的“光”,是從何而來呢?

膠東半島歷史上曾經有個“光州”,治所在掖縣,後改名萊州

對此,《太平寰宇記》載:“取界內光水為名。”《隋書•地理志》也記載:“東萊郡舊置光州……有掖水、光水。”其中,掖縣以掖水得名,光州則以光水得名。

這條“光水”掖縣境內的哪一條河呢?對此,清代修撰的《掖縣誌》中有提及,志稱:“三里河,城南三里,即光水也,州以水名,出寒同山,後溪經仲家窪西北流入掖西河。”

膠東半島歷史上曾經有個“光州”,治所在掖縣,後改名萊州

如今的萊州市境內,有個仲家窪子村,在萊州南路半壁店子立交橋附近。打開電子地圖,放大比例尺,在村莊的西面,的確可以找到一條河,附近有個小區,就叫“三里河子小區”,想必這就是古代的光水了。

水不在深,有名就行。光水雖然不是大河,但膠東半島曾以此為名,也算是青史留名了。

膠東半島歷史上曾經有個“光州”,治所在掖縣,後改名萊州

光州這個名稱,在膠東歷史上存在了大概一百多年的時間。在此期間,有許多任的光州刺史,其中最出名的就是鄭道昭。他在北魏永平三年(公元510年)以秘書監、滎陽邑中正的身份,出任平東將軍、光州刺史。在光州任上,他留下了不少石刻碑文,如今萊州雲峰山上就存有古蹟。

隋朝建立之後,開皇五年(公元585年)改光州為萊州。自此之後,萊州逐漸成為這片土地的代稱。但光州的區劃雖然取消,名字在如今的萊州市仍有體現,市區有一條主幹道就叫光州東街、西街,有名的萊州一中,就在這條路上。當地還有一款光州啤酒。“光州”地名之影響,可見一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