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憐的“渣男”白居易


關於白居易是渣男的事情,網上有幾種記載:


一、與元稹玩“妻子交換.avi”。


二、十年換了三批小妾。


三、逼死關盼盼。


四、為了貼補生計,賣了馬和小妾。


雖然人常說:髒唐臭漢,但唐朝也不至於開放到允許換妻吧?事實上,人們所謂的換妻,是不存在的,我經過多方考證才發現,他們所謂的換妻,原來是更換歌姬,而“而就算是歌姬,所謂的“交換”也很模糊。


可是這個歌姬又是誰呢?


這個歌姬叫做商玲瓏。


可憐的“渣男”白居易


有作者特意編寫了一段說明,他說:元稹來到杭州,想見一見著名的商玲瓏,於是,在白居易的引薦下,元珍如願以償,為了得到商玲瓏,元稹提議和白居易鬥詩,二人使出渾身解數,例數自己的佳作,最後,白居易以一首《憶江南》勝出……


憶江南大家都看過: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


這首詩既是“憶江南”,終不能是在江南所做,據考證說:這首詩是白居易回到洛陽後寫的,那時候,白居易已經六十七歲了……


也就是說,白居易想要通過憶江南博得商玲瓏的歡喜,他至少得進行一次“穿越”。

可憐的“渣男”白居易

為什麼把元稹和白居易聯繫到一塊兒,說他們更換歌姬呢?原因無非有三:

一、元稹與白居易交好,屬古時候的文人友誼;

二、元稹寫了“曾經滄海難為水”後,並沒有“從一而終”。白居易既與他是好朋友,可見人品也不怎麼高尚。

三、兩個人都寫過關於商玲瓏的詩。


二、頻繁換小妾。


白居易侍妾很多,這一點倒是不容爭辯的。

根據白居易自己記載,他的侍妾至少六個,其中兩個是較為出名的,一個是樊素,一個是小蠻;櫻桃樊素口,楊柳小蠻腰。除此之外,還有“菱、谷、紫、紅”,也就是:菱角,谷兒。紅綃,紫綃。


這是宋人容齋考證的,他說:


世言白樂天侍兒唯小蠻、樊素二人。予讀集中《小庭亦有月》一篇雲:“菱角執笙簧,谷兒抹琵琶。紅綃信手舞,紫綃隨意歌。”自注曰:“菱、谷、紫、紅皆小臧獲名。”若然,則紅、紫二綃亦女奴也。


因為白居易小妾多,又因為白居易的一首詩,所以,有人說白居易喜歡年輕貌美的侍妾,並常年更換小妾,他們說,這是白居易自己說的,我看了一下相關的文章,大多是從一首名為《追歡偶作》的詩中“解讀”出來的。


《追歡偶作》全詩如下:


追歡逐樂少閒時,補貼平生得事遲。

何處花開曾後看,誰家酒熟不先知。

石樓月下吹蘆管,金谷風前舞柳枝。

十聽春啼變鶯舌,三嫌老醜換蛾眉。

樂天一過難知分,猶自諮嗟兩鬢絲。


可憐的“渣男”白居易


既然要寫白樂天,這首詩,我就姑且解讀一下。


追歡逐樂少閒時,補貼平生得事遲。 何處花開曾後看,誰家酒熟不先知。”這四句話沒什麼好解釋的,是形容少年光景,說自己(也說他人),少年愛追歡逐樂,片刻不閒,對人生之事,總是後知後覺;因年少,喜歡追逐風月,所以呀,誰家花開我不是第一個去看?誰家有酒,我不是第一個去品嚐?


石樓月下吹蘆管,金谷風前舞柳枝。”這兩句其實就是時過境遷,歲月如梭的感慨。我曾在月光下的石樓裡,吹著爐管,也曾在穀穗成垛的秋風前,舞動楊柳枝。


可憐的“渣男”白居易


然後是全詩中最被“誤解”的兩句:


十聽春啼變鶯舌,三嫌老醜換蛾眉。


首先是“春啼變鶯舌”。


這句可以理解為“嗓音的變化”,春啼是一種聲音,鶯舌又是另一種聲音,兩個聲音,孰好孰壞暫且不論,究竟孰輕孰老?更何況這裡並不能看出白居易的喜好,到底是喜歡春啼之聲,還是喜歡鶯舌之鳴!


其次是“老醜換蛾眉。”


蛾眉,是女人的眉毛, 有人解釋蛾眉,說換了蛾眉就是換了小妾,這是說不通的。


可憐的“渣男”白居易

唐代女子眉


白居易這句詩的內涵,並沒有頻繁更換小妾之意。


首先,詩歌裡是“十聽”不是“十載”,這裡的“十聽”不是隻聽了十次,而是很多次,“十”具有多的含義;如果按照汙衊白居易的想法去解讀,十聽就是隻聽十次。那麼,白居易更換小妾的速度就不是三年一換,而是三天一換了。


“三嫌”也是如此,也表示多次;意思是,多次看見美女更換妝容,卻依舊難以遮擋年華老去的臉……


實際上,這兩句話是感嘆韶華易逝難再回的。


十聽春啼變鶯舌,三嫌老醜換蛾眉。


歌聲已變,人已老,就算頻繁更換蛾眉又如何?描眉畫目,只能在臉上畫一個臉譜,卻怎麼也遮擋不了歲月的痕跡。


這才是詩人想表達的內涵。


曲解者為了讓自己的觀點能夠說通,每每還得在這首詩的後面,加上這麼一句:蘆管柳枝已下,皆十年來洛中之事。


這個“已”是什麼意思呢?古文裡,已有做介詞,當“以”的意思,所以,我就這麼理解一下吧……蘆管柳枝“以下”的詞,都是十年間確實發生的事情。


只有用這一種解釋,才能把“十聽春啼變鶯舌,三嫌老醜換蛾眉”,理解成頻繁更換小妾。可這樣的解釋,並不屬於詩歌的解釋範疇。


詩歌是講“意”的,言語淺顯直白,切忌內容淺顯直白。


而這種最直白的解釋,又是詩歌中最下品的理解方式。

要知道,全唐詩收錄詩文是很嚴謹的,並不是什麼詩歌都能收入其中。

倘若白居易真想表達“十年換妾”這種意思,全唐詩還會將其收錄麼?


三、逼死關盼盼。


據說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是宋皇請人代筆寫的,寫完以後送給了李煜,李煜看了之後,吐血三升,立時斃命。


這話是胡扯不?


是,因為虞美人是李煜寫的,他是感嘆自己的身世。


白居易寫了一首詩,關盼盼是否閱讀暫且不知,但將這兩件事兒強行聯繫起來,很顯然就是無聊文人杜撰出來的“才子佳人”故事的反噬。


完全就是子虛烏有的杜撰。


可憐的“渣男”白居易


我都懶得分析。


四、為了貼補生計,賣了馬和小妾。


我覺得所謂的貼補生計,並不是白居易的黑點。


後人評說白居易,說“白樂天仕宦,從壯至老,凡俸祿多寡之數,悉載於詩”,白居易把自己的支出,無論俸祿多少,都寫在詩裡。白居易可以算作官員財產透明的踐行者。


當什麼官,花多少錢,在白居易的詩裡,都有體現。譬如他當左拾遺時,是“俸錢萬六千,月給亦有餘。”;罷杭州刺史時,是“歲廩數百石,月俸六七萬。”拿著薪資無所事事時,是“月俸百千官二品,朝廷僱我作閒人”……


蓋棺定論,不論他人品如何,就這一輩子的收入與支出,真可謂活的清白!


一些人黑白居易,說他家道中落,不得不賣馬賣妾。


這觀點不覺得讓人心寒嗎?試問當官者,有幾個能做到白居易這般光明磊落的?


白居易是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他死後,也無什麼積蓄,在他的詩裡,他是這樣說的:

“先賣南坊十畝園,次賣東郭五頃田。然後兼賣所居宅,髣髴獲緡二三千。但恐此錢用不盡,即先朝露歸夜泉。”


這麼一個清清白白的文人,當了一輩子清清白白的官兒,怎麼就成了某些公知口中“變賣家產”了?對這樣的白居易,我真的黑不起來。


至於“賣了馬和小妾。”以維持生計,就更殘忍了。


可憐的“渣男”白居易


白居易最鍾愛兩個家姬,一名樊素,一名小蠻。


這二人不僅才藝雙絕,而且對白居易“忠心耿耿”,可謂“一個願打,一個願挨。”


白居易年老,得了風病,他已活到了古稀之年,所謂古稀,不就是古來稀有?他知自己命不能久,就開始料理自己的後事。


他寫歌女悲歌,瞭解歌女的悲慘下場。他在琵琶行裡,寫琵琶女,說她年老嫁給了商人婦。他知女人如沒了青春容顏,下場必然悲慘。於是,他讓自己的侍妾,趁著年輕,離開自己,讓她們找一個好人……


這話用現代觀點看,簡直就是富商給自己的跑友找接盤俠,事實上,並非如此。


唐朝人,改嫁是很正常的,從皇室到黎民百姓,哪個好女人沒結過婚?楚成王的母親是息夫人,息夫人是息國的夫人,蔡侯覺得息夫人貌美,就侵犯息國,息國找楚國幫忙,楚王出兵,挫敗了蔡侯的陰謀。蔡侯兵敗,找楚王請和,他告訴楚王,息夫人貌美如花,於是,楚王就把息夫人搶來當自己老婆了……


唐朝時,不是更亂?武媚娘是唐太宗時的才人,唐高宗的昭儀,他女兒太平公主也是經常更換夫婿,以至於後了髒唐臭漢之說。


所以,在唐朝的時候,婦女改嫁,或者曾當過他人家中的家姬,並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


因此,白居易此舉,遠沒有現代人想的那麼齷齪:什麼自己玩夠了,覺得樊素相貌醜陋,所以才把他賣掉,他只是想讓歌姬有個好點的晚景,他賣馬辭妾,頗有點霸王別姬之感:馬不願前行,妾不願走。

可憐的“渣男”白居易

當時的白樂天,已是風燭殘年。

那時候,應該是豔陽天,天雖光明而亮,人卻早已到了徹骨之年,為了讓樊素有個好歸宿,白居易讓她離開自己,與樊素一起離開的,還有白居易的愛馬。


俗話說,人非草木孰能無情?愛馬不忍離去,嘶鳴陣陣,樊素也失聲痛哭,她對白居易道:妾侍奉主人十年,說短雖短,卻也足足有三千六百日,這麼多長時日,且不敢有絲毫怠慢,如今,妾雖不是當年豆蔻年華,容貌也許大不如前,可是還不至於讓人覺得醜陋……如今,這馬兒嘶鳴,不願離去,它未到遲暮之年,還能為馱主人一程,妾雖然不似豆蔻年華,卻依舊能彈曲做歌,助主人飲酒。此時如果主人讓且走了,就是有去無回……


樊素言語之中,大有西楚霸王別虞姬之感。


白居易聽了,啞然失笑,調侃道:幹嘛弄得這麼慘兮兮的呢?這不是霸王別姬,我不是項羽,還沒到必死的時候,為什麼弄得和霸王別姬似的?今日一別,我也不是就此死了,我還活著,你也活著,幹嘛說的那麼悲苦?來吧……樊素啊,你再為我高歌一曲,讓我和你再醉一回吧……


駱駱爾勿嘶,素素爾勿啼,駱反廐,素反閨。吾疾雖作年雖頹,幸未及項籍之將死,亦何必一日之內棄騅兮而別虞兮。乃目素兮,素兮為我歌楊柳枝,我姑酌彼金罍,我與爾歸醉鄉去來。



蘇軾寫過一首詞,叫做《青玉案·送伯固歸吳中》,在詞的最末,他說:“作個歸期天已許。春衫猶是,小蠻針線,曾溼西湖雨。”


當時看詩詞解釋的時候,人解釋“小蠻”,說她是白居易的侍妾,除此之外,便別無他解了。


而今想來,這兩句話卻是無比悲涼。


作個歸期天已許。若天已期許萬物有所歸期,那小蠻針線,又為何溼了西湖雨?看來是天不許歸期,人死不能復生,所以,縱然有絕代佳人等候,也只能是“曾溼西湖雨”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